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多彩的非洲   >

第7部分

多彩的非洲  -第7部分

小说: 多彩的非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6年2月)


《多彩的非洲》 花都亚的斯亚贝巴(1)


  花都亚的斯亚贝巴
  世界上一些国家的首都,有以某种花卉著称者,也有以某种花事享誉者。而径直以“鲜花”命名的,恐怕就只有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了。
  “亚的斯亚贝巴”出自埃塞俄比亚民族语言阿姆哈拉语,本意为“新鲜的花朵”。历史记载,公元前10世纪,埃塞俄比亚就出现强大的孟尼里克王国。公元18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列强不断侵犯,埃塞俄比亚的中央政权逐渐瓦解,地方王侯各行其政,割据一方。19世纪后期,建都在中部的绍阿公国逐渐强大,不断扩展领土。据传说,1886年,公国国王奈格斯·孟尼里克率领人马来到恩托托山。一天,随军出征的王后泰图得悉山的南麓有温泉,就从山顶走下来。她惊喜地发现,山脚下到处是繁茂青翠的树木,挂珠带露的花枝。面对这花的世界,她不由脱口而出,将这个地方称为“亚的斯亚贝巴”。国王随后而至,看到这里地处全国的中央,背靠3300多米高的恩托托山,面临阿瓦什河汩汩南去的四条支流,气候温润,生机勃勃,认为这是个“大有发展空间的好地方”。1889年,他以孟尼里克二世名义称帝,重新统一全国,正式决定把都城建在这里。
  埃塞俄比亚这个有三千多年历史的非洲文明古国,本来发祥于北方,但政治中心却逐渐向中南部转移。原来,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主体民族是阿姆哈拉人。他们长期过的是游牧生活。每聚集到一地,他们就把那里的树木砍倒,用作建房的材料和煮饭的柴薪。一个地方的树木砍伐殆尽,他们就迁徙到另外一个地方。因此,每过一个时期,或每当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他们就将首都变换一次。北方的城市阿克苏姆、戈尔格拉、拉利贝拉、拉斯塔、贡德尔、马格达拉,都曾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做过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建都至今一百多年,经历了几代封建王朝和由王朝到共和的历史转变,其政治地位再也没有改变。埃塞俄比亚的朋友说,自然界虽有花开花谢,但亚的斯亚贝巴这朵人间“鲜花”却越开越鲜艳。它已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永久之都”。
  永久之都的花事久闻。但初次访问,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花,而是树。那是1978年的11月间,亚的斯亚贝巴正值旱季,天凉无雨,花期已过。盘桓几日,我没有见到什么花枝。但是,在山丘之上,公路两旁,街头巷尾,宅前房后,却到处都是青翠的树木。可辨认者,有槐、杉、松、杨;难以名之者,则多不胜数。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一种高大的乔木。银灰色的树干,傲岸挺拔,直刺青云。三角形的叶子,略带灰霜,繁茂稠密,匝地生荫。友人告,此为桉树,是20世纪初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据说,孟尼里克二世定都亚的斯亚贝巴不久,发现这里花虽然很多,但可用作柴薪的树木并不多。因此,他心中萌生迁都之意。消息传开,有人向这位君主进言:与其另觅新都,不如就地广为植树。他采纳了这项建议,从1905年开始引进生长较快的桉树,号召百姓广为栽种。同时,他决定,由国家廉价提供树苗,免征种植树木的土地税。这样,还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桉树不但长满全城,更在城市四周形成一个宽阔的绿化带。建筑材料和柴薪问题都解决了,首都再也没有搬迁。目前,亚的斯亚贝巴的桉树林总计有50多平方公里,城市建设所需木材的百分之九十依靠桉树来解决。这座“鲜花之城”,故又被称为“桉树之都”。
  树是看到了,但花颜不见于心不甘。为了得识亚的斯亚贝巴的花都真容,我把第二次访问的时间安排在3月底。这时正值雨季。白天,天清气朗,阳光灿烂。一到傍晚或夜间,雨就不期而至,有时简直如瓢泼。一夜雨带来花满枝,一枝花招来满城香。此时的亚的斯亚贝巴,真是“花事有口不必问”。任凭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斗芳争艳的花枝。马路两侧的人行道旁,深宅大院的围墙里面,泥土茅棚的屋檐底下,无处都是鲜花照眼,芳香扑鼻。姹紫嫣红的玫瑰,明媚娇艳的美人蕉,披霜堆雪的天竺葵,清雅高洁的玉兰花,沁人心脾的晚香玉,叶花难辨的九重葛,还有其他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花枝,林林总总,百态千姿。整个城市,从北到南倾斜的山坡,姹紫嫣红,变成花的浪涛;从东到西纵横的河溪,披红挂绿,成为花的锦绣。此情此景,使人不由赞叹:“天遣花神别致功!”
  花枝掩映之下的亚的斯亚贝巴,海拔2450米,是非洲地势最高的城市,在全球各国的政治中心城市中海拔仅次于玻利维亚的拉巴斯。正因为地势较高,虽地近赤道,气候却凉爽宜人。城市依山势而建,大街傍水流而修。当年,孟尼里克二世决定建都时,首先在北部的制高点修建了王宫。王宫为木石结构,红色的殿堂,巍峨的石墙,居高临下,成为国家威严的象征。随后,他在王宫西边修建了圣乔治大教堂。大教堂为庆祝打败意大利侵略军的阿杜瓦战役于1896年兴建,传统的八角形状,造型别致,气势恢宏,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以这两座建筑为标识,起初确定的城市布局是按照军营的方式来修建:每个忠于王室的贵族和军事首领,都在四周的山丘上获得一块封赏的土地。贵族和军事首领居住在土地的中央,周围是其侍从和奴仆。这就形成城市中最早的社区。社区从恩托托山山麓逐渐向南延伸,依地势高低逐渐建为上城和下城。上城处在山丘,大多是弯曲、狭窄的街道,偶尔有开阔的广场。现在,这里主要是破败的居民区和传统的商业区。居民以低收入者居多,棚户和贫民窟到处可见。下城地势稍低,高楼大厦林立,是现代化商店、餐馆、旅店和政府办公楼的集中之地。下城之南,在通往新旧两个机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是豪华的住宅和漂亮的别墅集中之地,有“富人区”之称。这样,现今面积222平方公里的亚的斯亚贝巴,高楼豪宅与土房茅屋共处,层次分明,宽阔的柏油马路与崎岖的土石小路并存,纵横交织,形成现代与传统两种不同文明交互辉映的独特风景。


《多彩的非洲》 花都亚的斯亚贝巴(2)


  亚的斯亚贝巴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无论穷人区还是富人区,大的街道有名字,小的巷子大多没有名字,而有名字的大街和无名字的小巷均没有门牌号码。因此,你要向人说明自己的住址,就只能以某个著名的建筑或众所周知的地点作为参照物,描述起来非常困难,寻找起来就更加困难。另外,既然没有门牌号码,国家就只有邮局而没有邮递员。要想看报,就只有找走街串巷的报童购买。要想通信,就只有到邮局租用个信箱,自己去开箱取信。这当然只能是少数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品”,一般人是难以问津的。因而,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信件为何物。这种情况,我在中美洲国家哥斯达黎加的首都圣何塞也遇到过。据说,这是古代封闭的农耕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个“历史的痕迹”。只是时代前进了,这个痕迹却一直没有能够抹掉,给现代社会造成诸多不便。
  亚的斯亚贝巴的另一道风景是“民族的熔炉”。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全国人口6200万,有七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中最大的民族是加拉族,讲奥罗莫语,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其次是阿姆哈拉族,占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再次提格雷族,占人口的百分之十八。其他较大的民族有索马里人、古拉格人、阿法尔人、锡达马人和沃莱塔人。由于阿姆哈拉族在历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阿姆哈拉语始终是国语,全国百分之六十六的人能讲这种语言。这些人文的特点,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都有集中的体现。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亚的斯亚贝巴从全国各地汲取人才,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在目前的240多万人口中,半数以上是阿姆哈拉人,加拉人和古拉格人则各占百分之二十。这里的人口主要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发展起来的。经济的发展、战争的频仍和饥荒的肆虐,使一批又一批农牧民从乡村流入城市谋生。他们都有比较强烈的民族情结,不同民族的人进城后基本上都是按照历史传统分布在不同的地段和行业。阿姆哈拉人自视为“城市的主人”,属于统治阶层,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主要从事行政、司法、医务等“高尚的职业”。加拉人也自视为“民族精英”,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和手工艺活动。来自南方的古拉格人,大多散居在市郊,以砍伐桉树、贩卖木柴为生。各民族之间虽有矛盾,但总体上看还是和谐相处,对外均自称是埃塞俄比亚人,或者亚的斯亚贝巴人。
  亚的斯亚贝巴人生在花城,长在花丛,但没有沉醉于花的娇美,忘记过去。为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他们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1896年,两万多名意大利侵略军进犯埃塞俄比亚。孟尼里克二世率领军民奋起抵抗。在著名的阿杜瓦战役中,他们歼灭意大利士兵6千人,俘虏4千人。意大利遭到惨败后被迫签订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的主权和独立。当时,在列强瓜分的非洲,除美国扶持建立的利比里亚之外,埃塞俄比亚成为唯一独立的国家。为纪念孟尼里克二世的历史功绩,在亚的斯亚贝巴市中心地带,修建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孟尼里克二世广场。广场上树立着这位国王跃马飞奔的雕像,展现他抗拒异族入侵、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气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亚的斯亚贝巴再次经历血与火的考验。1936年5月5日,意大利侵略军开进来,执政的海尔·塞拉西皇帝仓皇逃走。城市惨遭洗劫,所有独立的标志,包括孟尼里克二世的雕像,都遭到破坏。同时,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被劫往罗马。但是,英雄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并没有屈服。1937年2月19日,两个埃塞俄比亚青年用手榴弹炸伤意大利侵略军司令、绰号“屠夫”的格拉亚安尼。为此,意大利连续三天进行血腥报复,屠杀3万多无辜平民。二战胜利后,当年的事件发生地被命名为“二·一九广场”,并修建纪念碑。广场后改称“烈士广场”,纪念碑改称“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上镶有黄铜浮雕,一面揭露意大利法西斯的罪行,另一面歌颂埃塞俄比亚人民英勇抗敌的动人情景。在孟尼里克二世广场附近,还屹立着埃塞俄比亚爱国主教彼得罗斯的雕像。1937年,由于拒绝同意大利占领军“合作”,这位备受尊敬的天主教主教惨遭杀害。雕像由白色大理石雕成。他的双手被铁链锁住,脚下是敌人的机枪。雕像生动地表现了这位主教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爱国精神。我们看到,埃塞俄比亚人不断来到纪念碑和雕像之前,献上一束束鲜花,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非洲各国的首都,基本上都是在殖民时代由欧洲殖民者经手建立起来的,殖民主义的痕迹或多或少至今犹存。亚的斯亚贝巴则不同。除五年的时间被意大利占领之外,借用一位东非历史学家的话说,这里一直是“埃塞俄比亚人民自己的城市”,突现的是埃塞俄比亚民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