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穿越架空电子书 > 农女的田园生活 >

第76部分

农女的田园生活-第76部分

小说: 农女的田园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声音还在絮絮叨叨着,这边宴席已经开摆了,一道一道菜的供应上去。

众人看着这色相味俱全的佳肴都十分的开心。

小包子满月酒这天,苏东还特地的回来了一趟,所以前院里的客人都是由着他和苏父两人招呼着,苏东去县城学了两个多月,在待人处物上表现得那是更加的游刃有余了。

“东儿可真是出息大发了。”就有人夸赞道,“看那举止做派,一言一笑的,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才十几啊,这真是天才。菱儿也好,一板一眼地,小大人似的。哪里像我们家那几个啊!这天枝知道下水摸鱼,说什么都不听。”苏东是在帮忙招呼,而苏菱则是负责指挥着,那些送菜的人应该要怎样做。

“我看他们都挺好。”苏父对着那人说道,这人平时和苏父来往也算密切的了,苏父对他们家的小孩也有所了解。

一百二十四章 吃惊

苏爷爷因为身体的缘故不能去坐席,(更准确的来说他应该是被梁氏给气的,也觉得没脸前来)这并不是新闻。只不过,苏父没有看到苏爷爷的身影还是失落了,他本以为就算梁氏不来苏爷爷也是会来的,毕竟,在老宅里,苏爷爷算是比较维护他们这一房的了,只是可惜……

苏爷爷还是好脸面,生怕别人将他的缺席归结到其他的原因上面去。私下里怎么想并不重要,当着人面,他还要特别主动的配合,确认因病的说法,甚至是在今天早上就特地喊苏坤过去一趟,那会他正躺在炕上呢!整个人表现得有气无力的,让苏父看了十分的心疼,其实苏爷爷还是有挣扎着说要起来的,但是苏父又怎么可能会让他起来呢!

酒席过后所剩的饭菜,有一些是来吃席的人直接拿回自己家里,但是也还有一些没有上席面的,不过那仅仅是一小部分,是为了以防后面还会有客人再来所预留下来的,有两桌的席面,这些剩菜苏菱家就算全部的人吃也是吃不完的,所以一部分都让前来帮忙的苏家几个兄弟给带回去了,还有一部分给了李婶家,桂花家还有秦芳家。当然,苏菱自己家里也是有留一些的,不过并不多,毕竟太多的话吃不完放久了也不好吃了,还不如送给人家,至少也能做个人情,这也是大多数人在办酒席的时候对于剩菜的处理。

当然了,收到剩菜的人家也不会有什么别扭,比如说,怎么给剩菜我们啊!这是什么意思,这些都是不会出现的,相反,他们觉得能收到主人家送的菜这说明两家人的感情是特别好的。庄户人家爱惜物力,极少会浪费东西,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满月酒过后,准备又是丰收的季节了,其实玉米很早就供应上去了,只是今年的玉米没了去年的高价,因为有其他人也发现了玉米,并且种植了,苏菱家现在种的都是第二季的玉米。

而地瓜,也准备可以丰收了。

这次地瓜的丰收,苏菱特地的请来了端木玉,毕竟这东西是在天悦酒楼里发现的,那会也有人在看着,怎么说都应该让他来看看,要不说不过去,去年只是试着种植,今年已经是大面积种植了,也需要有得力的人手帮助推广,而端木玉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

对于苏菱的邀请端木玉确实是不会拒绝,中秋那会他也有派人送来节礼,知道苏菱又新添了一个弟弟,还特地的为小包子准备了,礼物,不可谓不细心。

而轩辕墨自然也是有送礼的了,只不过他送的礼物不想端木玉送的品种繁多,他仅仅是自己亲手做了一个笛子送给苏菱,对于为什么要送笛子,怎是因为他想起了他在天悦酒楼里听到她那凄婉的歌声,觉得笛子非常的适合与这样的声音搭配。可惜了呀!苏菱是喜欢笛子,而且她在现代的时候看古装剧就特别羡慕那些吹笛子的人,她也想学,本来已经报了名的了,没想到却来到了这么一个地方,不过对于轩辕墨送的笛子她还是有好好的保管。

到了约定收地瓜的这天,端木玉特地带着天悦酒楼的小厮过来帮忙,端木玉都来了,轩辕墨肯定也会在这的了,而冯太爷在早知道苏菱家种植地瓜,而且产量还是那么高的时候,他就很感兴趣,如今地瓜要丰收了,他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一行人到了地头。

“这块地有几分?”农务局里一个年长的官员,就捻着有些花白的胡须问道。

“刚刨开的这一块,大概有三分地。”苏菱回答道。他们已经刨开的是差不多三分之一的,这整片的地瓜地,大约是有九分地。

“就三分地?”那官员似乎不信,又追问了一句。

“大人,没错的,就三分,只少不多。”苏菱很是确定的说道。

“去丈量一下。”冯太爷听了这话心里十分的激动,不过面上还是没有表露出来,就对身边的几个随从道。

也不知那随从怎地就随身带了尺,真的就进了地瓜地,开始丈量起来。

“回大人,是二分九厘挂零的地,整片地瓜地,是一亩二分。”那随从丈量完了之后,回到地头,叉手向冯太爷汇报。

立刻,地头上的惊叹声响成了一片。刚才站的略远的那些村民(而这些村民很多都是这一季并没有种植地瓜的,他们只想着来看笑话),而也有一部人是种植了地瓜的,则是显得十分的激动,他们“有钱了,有钱了”,即使没钱也不会饿肚子了,这地瓜的产量那么的高。他们都往前挤着,想要靠近看个究竟,这时他们也不怕官了,都往前面拥挤了过来,多亏有随从的护卫挡着,要不然肯定就要“冲撞”了前面的官员们。

三分地,就能收三百二十七斤的地瓜,那一亩地的产量,岂不是要超过一千斤?一千斤,这是什么概念。在白县,最有经验的庄稼把式,一年辛苦的劳作,一亩地能收三百斤的高粱、或者糜子,那就是丰收了,而小麦的亩产率更是低,一亩地可能也只有两百多斤,这也是为何虽然小麦是主食,但是平时却很少吃的原因,不会死不想吃,而是吃不起啊!现在好了,地瓜一亩地一千斤,相当于三亩多地的产量,这让人怎么能不激动!

“能把这片地都挖开吗?”那年老的官员有些颤巍巍地问道,似乎是亲眼看到刚才那些还不够,还要亲眼看到这一亩多地的整个收成,他才能相信这高产的事实。

地瓜的生长期是一百天到一百二十天的样子,苏菱家的地瓜已经长了一百一百一十天了,现在收获,也不算早。而且,她们本也打算就在今天,将全部的地瓜收了,并当场称重。制造一个轰动的效果。

众人亲眼所见,不用她们去说,肯定这地瓜就能推广开来。当然,向他家买地瓜做种的人也会更多。

苏父就又带着人。进了地瓜地里开始刨地瓜,等将所有的地瓜都刨了出来,上称称重,一亩二分地,地瓜的总产量是一千三百六十二斤挂零。

果然,等地瓜全刨出来后,不仅仅是村里的人惊呆了,就连轩辕墨和端木玉也对此惊呆了。

这么多的粮食,要知道最近几国都不太平,这归根结底还都是由于土地粮食所引起的,皇甫国地大物博自然更加容易成为其他几国掠夺的对象了。

要是这地瓜传到其他国家去,更甚者被传到了军营去,这样军中的粮草问题就很是容易解决了,其他几国知道这东西存在的话一定会前来抢夺的。

“不,这东西不能传出皇甫帝国。”这是轩辕墨和端木玉此时的想法,不得不说。这两人果然是在朝廷为官的,事事都是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其次才是其他。

两人对砍一看,都能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对方的想法,只是此时人太多,还不能在此说出来,看来他们有必要找苏菱好好的谈一谈了。

“大人,这地瓜人能吃,地瓜秧子能喂猪。现在空出来的地。还能再种上一茬大豆。”苏菱见那年老的官员颇懂农事,对此事的关切溢于言表,这句话就特意对着他说的。

那官员正有些手舞足蹈,听了苏菱的话更加兴奋。

“小姑娘,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兴奋过后,这老头终于意识到跟他说话的是个看样子才十来岁的小姑娘,就有些差异地问。

“大人,你别看我年纪小。我也是老庄稼把式了。我这都是跟着我爹学的。”苏菱笑道。

听苏菱称自己为老庄稼把式,众人无不莞尔。你们有见过那么小的老庄稼把式么?要是苏菱知道众人心里所想,肯定会说“我只是看着小,其实我的内心已经非常成熟的了,不要这样瞧不起人拉!”只可惜众人心里所想她都不知道。

“你们这不是第一次种地瓜吗,就算是你爹。怎么就能知道的这么多?”这老头就又问道。

“不是第一次,去年已经试着种植过一些的了,不过并没有中很多,就怕侍弄不好,所以……”对于苏菱没有说出的话,大伙也多知道,无非就是害怕种植不成功,所以擦不敢多种,种一些慢慢的摸索,等时机成熟后在大片种植。

冯太爷在一旁,只任由他发问,也不阻止。苏菱就知道,这老头在冯太爷跟前,应该是受到信任的。她回话也就没有隐瞒。

而轩辕墨和端木玉对于苏菱所说的也没有阻止,他们俩的身份并没有暴露出去,所以现在在疯太爷的面前他们就是一介平民,哪能阻止苏菱。

不过他们稍后还是会找苏菱说这件事,然后再向冯太爷透露身份,让他暂时监督好地瓜丰收这事,先不要谣传出去,等他们回报了皇上再行处理。毕竟这事事关重大,一个处理不好影响的可是整个国家。

------题外话------

妹子们,中秋快乐,阿晨祝你们一家团团圆圆,开开心心

一百二十五章 轰动

苏菱还特地解释道,“这地瓜还有一个名字叫番薯,只不过我觉得这地瓜的叫法更符合我们本地。”其实上一世的时候,地瓜是从番外传进来的,所以才有了番薯的说法,只是现在这些苏菱还不知道是从哪来的,如果是番外传进来的话,应该早就有人发现能吃了才对,也不至于到现在才让她发现,想不明白。

这时苏东也走上前来,恭恭敬敬地托了一份书札给冯太爷。

“详细情形,已经写在书札中了,请冯太爷过目。”

冯太爷就让人将书札接了过去。他打开书札很快地看了一遍,就递给了身边花白胡须的官员。

“李老,你看看。”冯太爷说道。

李大人赶忙将书札接过去,从头到尾细细地看了一遍,连连地点头。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好,太好了。”连说了几个好字,李大人就抬起头来,问苏东,“这书札,是谁写的?”

“大人,这书札就是我哥写的。”苏菱就指着苏东,对李大人道,“我哥在县城的私塾念书,再过两年就要参加科举试了。”

“是的,是我写的,还请大人指教。”苏东又对着李大人行了一个礼。

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出了一个面对权贵不卑不亢,应付自如的小姑娘,已经不易,又有一个不到弱冠的小书生,还懂得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是如何种植地瓜的方法写成书札上呈,这可实在令人惊叹了。

“孺子可教,……后生可畏……”李大人捻须笑道。

“大人,这件事依下官之见,还需速速上报朝廷。”李大人就向冯太爷施礼,进言道。

旁边的几个官员也都跟着附和。

这期间的一举一动自然是没有能躲得过轩辕墨和端木玉的眼睛的了。

冯太爷思量了一会,他要考虑的有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