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2006-01 >

第1部分

2006-01-第1部分

小说: 2006-0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 目 录
书屋絮语书屋絮语澧  人
书屋讲坛战争、历史与生命何怀宏
灯下随笔 “时代精神”批判张远山
灯下随笔 漫议文人的尴尬周泽雄
心灵空间 在有限和无限之间王晓华
心灵空间 闲话信仰雷池月
心灵空间 我们时代的强迫症人格夏德元
经典回眸 智取生辰纲与强盗逻辑左子翊
经典回眸 权力场中的孙悟空黄金城
书屋品茗 爆竹声里送穷神石  愚
书屋品茗 “天下事岂书生能办”王成玉
编读往来 这个畜生曾入诗谭国锋
编读往来 《辽东诗坛》所载叶德辉死事王雨霖
域外传真 格兰特陵园启示录盛禹九
法制经纬 从“讼棍”到权利的维护者陈  浩
说长论短 启功先生书法的得与失蔡永胜
说长论短 一段历史公案的了结李庆英
其人其事 想起了“秦书田”翟大炳  张有根
其人其事 “九叶”三智者邱景华
史海钩沉 “小侠”秋灿芝传略程世刚
史海钩沉 “帮刊”——《学习与批判》胡松涛
来稿摘登 张冠李载的“马克思名言”赵  刚
封    二 狗年大吉黄永玉 画
封    三 蒋干遭呸图周翼南 画
预    告 2006年第2期目录
    《书屋》10年文献光盘


  《书屋》二〇〇六年第一期
  作者:未知

  书屋絮语

  书 屋 絮 语
  ? 澧
  人
  何怀宏先生在伦理学领域颇有建树。他在本期《书屋》发表的一篇读书笔记,对《战争与和平》作了深层次的解读,还涉及手段与目的、动机与效果等经久不衰的伦理学话题。笔者不揣谫陋,且借“絮语”一角谈点感想。
  手段与目的引申出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马基雅维里撰写的《君王论》一书,以诚实的态度直面当时政治人物相当忌讳的手段问题,被后人称为权术的百宝箱。在书中,他同时表达了对手腕技巧的爱好与对意大利统一所怀有的爱国者的愿望,但却丝毫未将二者结合起来。换句话说,他不曾回答这样的疑问,即用卑劣的手段能够达到崇高的目的吗?质言之,利用人性之恶构建理想社会是可能的吗?
  伦理学的研究表明,没有程序正义,所谓的实体正义便难以保证。那些经常使用卑劣手段并从中获得过快感的人,就很难指望他们会为了崇高的目的而奋斗,这正如某些习惯了委曲求全的人,安知大任到手而不轻易放过呢?
  从古至今,都有人对手腕技巧持有类似艺术品的鉴赏态度,如发现深心辣手,还不禁击节赞叹,反复玩味。这些人评价历史人物,不问手段是否正当,目的是否正义,而是以成王败寇的逻辑裁断一切。抱有这种心态的人在文明社会大多奉行丛林法则,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当然也就不会有任何道德底线可言。
  动机与效果则引申出意图伦理和责任伦理的关系。我们不能不讲意图伦理,但责任伦理更带有根本性的意义。一个人不管做事的动机如何,他都要有为其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的心理准备。如果我们借口某人的动机是好的,就为他开脱责任,洗刷罪过,那就是可怕的放纵,其示范作用更是贻害无穷。有时一个人的动机如何,真是只有天知道。
  虽然知人知面不知心,但一个人行为的后果却是可以看到的。如果造成了不好的后果,他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在人类生活中,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固然不少,但坏心办坏事恐怕才更为习见吧。强调责任伦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鼓励人们以好心办好事,同时也使居心不良者在行为上有所忌惮。
  要建设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有两种人最为碍手碍脚,一种是崇拜卑劣手段的人,一种则是轻信善良意志的人。
  中国古地图——
  兆
  域 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都城遗址以西约两公里的中山国第五代国王王陵地宫中出土了一幅铜版墓域建筑规划图——“兆域图”。现代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图形、符号、比例尺、方位和经纬度等内容。除经纬度外,该“兆域图”已经具备了地图的其他所有基本要素。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310年,距今已有二千三百余年历史,是国内已发现之最早的建筑平面规划地图,亦为世界最早有比例的铜版建筑图。现藏于河北省考古研究所。
  “兆”为古代对墓域的称谓。“兆域图”是标示王陵方位、墓葬区域及建筑面积形状的平面规划图。该图刻划在一长九十六厘米、宽四十八厘米、厚零点八厘米、重三十二点一公斤的长方形铜版上。正面为金银镶嵌的王陵布局平面图图形线划符号,及模铸阳文的数字注记和文字说明。共标有各种文字注记三十三处、数字注记三十八处,计四百多字,均以战国时期的文字“金文”书写。其中有中山国王的“诏书”四十二字,经释译,内容为该国王生前下令为自己修筑陵寝,并绘制成一式两份的“兆域图”作为建筑的依据,规定其去世后一幅用以随葬,一幅藏于宫内。图中用正投影法标示了王陵及王后、夫人等五个陵墓及其附属建筑的方位,所标示的方位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现代地图相反;并详细标示了王陵的“堂”、“宫”、“门”、“垣(墙)”、“丘足(墓坡的坡足)”等的位置,采用“尺”和“步
  “两种度量单位表示,分率为五百分之一比例。所有线条符号及文字注记均按对称关系配置,布局严谨,图文并茂,制作极为精细。
  唐人贾公彦《周礼·春官·冢人》疏云:“谓未有死者之时,先画其地之形势,豫图其丘垄之处。”表明在先秦时期已有人于健在时为自己规划陵墓并绘制地图的做法。此图为贾氏之说提供了实证。
  (万 方 文)

  战争、历史与生命

  
  ——重读《战争与和平》
  ? 何怀宏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出来就被同时代最优秀的同行认为是世界文学经典。它想不是都不可能。屠格涅夫说,此书一出,作者“在公众的心目中便占据了首屈一指的地位”。福楼拜说:“这是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尽管托尔斯泰很不喜欢莎士比亚。以后即便作者自己思想转辙,自我贬低自己的文学成就也否定不了这部杰作。伯林说托尔斯泰是想做刺猬的狐狸。更具体一点,我们也许可以说,他早期是不折不扣的狐狸,晚期则想做一只大刺猬;他在文学尤其在小说中一般都表现得像狐狸,而在政论中则像刺猬。《战争与和平》大概是他长篇中最具狐狸气味的一部作品。
  《战争与和平》描写了俄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也是对十九世纪的欧洲乃至那时的世界来说最重要的一场战争。这就是俄法之间的战争:从1805年的俄奥联军对法国的战争,到1812年俄罗斯对法国的战争。尤其是1812年的战争,构成一个历史的转折点。1789年的巴黎发起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革命,拿破仑则在客观上以武力输出这革命,普及这革命——托尔斯泰称之为“自西而东的民族运动”。但是,这一“马背上的世界精神”在俄罗斯遇到了第一次重大的失败,他开始走下坡路。1815年“滑铁卢”一役后拿破仑最后退出历史舞台。这时他才四十六岁。他在圣赫勒拿岛被幽禁的日子里写道,远征俄国的战争假如取胜,欧洲本来可以很快“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祖国”,“我要会同我的儿子掌管帝国政治;我的独裁要结束了,他的宪政要开始了”,法国的国界将永远不变,但“巴黎将要成为世界的首都”。这自然可视作一个失败者自我转圜的说法。但也还是可以假设,如果拿破仑的法国没有失败,欧洲将会怎样?今天的世界又将会怎样?就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人们也可能问,如果希特勒的德国没有失败将会怎样?历史是否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俄法战争胜利后,此时还不到四十岁的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主角的身份进入欧洲舞台——那也是当时世界的主要舞台。欧洲进入了他发起和主导的神圣同盟的“秩序”,这一秩序是对法国革命和群众运动的反动——托尔斯泰称之为“自东而西的相反运动”。它是反动的,但这一运动却给欧洲带来了一个世纪的大致和平,一直到1914年。俄罗斯在十九世纪看来扮演了一个保守和稳定的角色,而它在二十世纪则将要扮演一个革命和激进的角色。生活在这世界上最广袤也相当寒冷的一块土地上的一个民族的精力看来必须释放出来。这种力量不仅是来自它的广袤和气候,更来自它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信仰力量。俄国革命似乎是法国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如此看来,1812年的战争就不是很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了。从战争的角度看,更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就有可能还是别的战争,比如科耶夫就认定是“耶拿之役”。苏联在二十世纪中的巨大力量和影响的确使人们一度要将1812年到1815年开始的十九世纪欧洲历史只是看成一段曲折,但世纪末的变化又使我们不敢完全肯定地作此断言。
  当然,我们这可能只是在考虑大陆,我们暂时忽略了海洋,我们暂时忽略了拿破仑心中一直耿耿于怀的、法国西面的英国。在欧洲大陆之西那时还有一个海洋性的、但也许因此更具世界性的英帝国,而更遥远的西面还有当时正在悄悄准备崛起的美国。我们今天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将美国称之为“帝国”了。它可能还是人类有史以来力量最强大和影响最广泛的“帝国”。而二十一世纪将会发生什么?今天如日中天的、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是还要“继续升起”还是即将“夕阳西下”?俄罗斯是否还能够在新的世纪里复兴,乃至重执世界的牛耳?而惟一拥有连续的三千年文明传统的中国又是否能够全面复兴,乃至获得如黑格尔所说的“世界性民族”的引领地位?还有试图整合以在某种程度上恢复昔日风光的欧洲、由信仰和文明建立起某种联系的伊斯兰世界,以及东亚等地区的未来变数等,都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战争与和平》不愧是一部宏伟壮丽的史诗,它不仅描写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场战争,它还唤起我们对民族和世界历史的浓厚兴趣,唤起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切关怀。这是任何专门描写和研究战争的论著代替不了的。而作为一部伟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它还是任何学术论著代替不了的,因为它还是一部人们心灵的史诗,一部生命的史诗。我们在这里不仅看到了战争和民族的历史,还看到了在战争与和平的转换中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心灵,看到了他们深深的渴望、痛苦、欢乐和追求。今天几乎所有学术的论著都是题目有限的、分析的,因而也是片段的;而它是综合的、完整的。战争构成了历史的突出节点,而历史则不过是人的生命的展现。三者的核心是人的生命:肉体的和精神的生命。下面我仅就战争行为的伦理、历史的法则与责任,以及面临死亡对生命的认识来思考其中提出的困难问题。我在前两点上也许与作者还在某些问题上有异议,而在最后一点上则不可遏止地被其所吸引。
  一
  在莫斯科城西的波罗底诺战役前夕,安德烈公爵遇到了来前线闲逛的皮埃尔,他对皮埃尔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