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

第9部分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第9部分

小说: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战争。如某些印第安人,为了掠夺妻子经常成群结伙到外部落杀男夺女,占以为妻,这是当地结婚的重要途径。
  另一种是假抢,其实也是从前真抢的遗风。比如解放前的苗人抢婚,一般先是议定对象,再以抢婚形式完婚。新郎黑衣黑面,乘马持械,鼓吹至女家。女家已然召集亲友列械环卫,拿起武器锤击来犯之新郎。双方展开“械斗”。新郎单人直取虎穴,径人屋中,夹妇上马,疾乘而驱走。后边女方父母持械大呼亲友,一同追赶。最终按照程式要求,他们没有追上,于是含怒而归。
  新媳妇在途中,还要“故作坠马状三”——假装三次跳马逃跑。新郎夹之马上。有人还把新娘子走过的足迹掩埋,防止女家追击时发现。等新媳妇一进门,新郎虎狼一样的弟弟们立刻把新娘绊倒,拿绳子捆起来。仪式才算结束。妈呀,这哪是结婚啊。
  抢婚,说明远古男子为了夺取家庭领导地位,经历了多少艰辛险阻的奋斗啊。现在的女权独立运动,只是上街喊口号,不拿出点抢婚(抢男的)的做法,怎么能见成效啊!
  抢婚真的不限于男抢女。在云南金平地区居住的瑶族,也流行女抢男。抢来之后还要审,看看他婚前有多少性行为,不老实交代就受皮肉之苦。这还是母系社会的遗风。
  有抢婚,就有抗婚,各民族的哭嫁风俗,就是抗婚的基本形式,标明了女生与男生争夺婚姻主导权的惨烈之战。另一种形式是逃婚,结了婚,女子很快回母家去,死活不肯再过来,哪怕带着孩子。这都是女性为争夺家庭主导权而表示的不合作态度。
  除了抢以外,男子跟河东吼狮搏斗的另一种办法是买卖婚。由于男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占有的“钱”越来越多,于是花一些粮、布、牛、首饰,买来一个媳妇,组成家庭去“奴役”她。这东西后来变成了彩礼,数量依据姑娘的年龄、容貌、生育能力而定。“妃”字,有“帛匹”的意思,说明妻子是买来的财产。
  即便有的男子不甚富有,为了最终能成为家庭主导,也硬咬着牙买媳妇进来——可以不限于一次交齐,可以分期付款啊(牛啊,羊啊,米啊,什么的,一年交上一批给女家去),媳妇却先领回来。实在穷困的,还可以以劳役的形式支付彩礼,上门当女婿,若干年后再将妻子接回来,从夫而居。为什么一定要让女方跑到自己家来,原因就是落在谁的家里,谁就占主动:男生嫁到女家去,以后财富和子女就归女方家族,沿女性一脉传下去,就是母系社会特点。女生嫁到男家来,财富和子女就有男性一脉传下去,就是父系社会。所以,这个阵地一定要争夺。
  从女性为主导,到男性为主导,是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男人与女人的斗争,从活着打到死了,从天上打到地下,一直到坟墓里都是。最初母系社会时,都是男女分开葬,没有夫妻,大家去欢乐谷,男子完全是女性的小玩物,每个女孩手里都攥着一大把。后来,男子钻到女子的棺材里了,成为一夫一妻的形式(时间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男子地位在提高,但是女子仍然主主导,是把男子娶来家里的。但既然男子已经钻进了女方棺材了(女方家庭)了——棺材就等于一夫一妻的家庭,要不怎么说婚姻就是坟墓呢——那就已然引“郎”入室,打入一个楔子,剩下就是如何夺权的事了。男人的经济地位在升高,开始抢婚、买婚,逼迫女子嫁到他家来,体现在棺材里就是女性住进了男性家族的棺材这个大男子在棺材中还要尽量伸手伸脚,多占一点地方,让旁边的妻子侧身躺着,尽量蜷曲着,以示自己是家庭的主导和伟大的主劳力。最终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大禹时代)发生根本逆转,女子塌塌实实出嫁到男家,围着男人转,生下孩子姓男人的姓,是男人家的财产,给男人家传宗接代,财富永远在男性一脉中传递,这就是父系社会了。男人要求妻子忠诚专一,而自己却无所谓只娶一妻(以前母系社会的女性也是这么干的),体现在地底下,女子在棺材里从一个变成两个,围着老公睡,而且老公是直着身子,媳妇们侧弯着。
  男人们往往杀掉头胎婴儿,名义上说是去祭神,或者盖房子祭土地爷,其实是怀疑这孩子乃老婆结婚以前在欢乐谷跟别人“野合”时候怀的野种。在祭祀上献出长子,既取悦了神又解决了丈夫的苦恼,《圣经》上也有这样的故事。
  不过,母系氏族的传统力量,直到四千年前大禹时代,也还在不断反攻,比如大舜就依旧是嫁到女方家去的,大禹和他老婆也为了孩子的所有权而争抢,具体细节到那时再讲吧。
黄帝蚩尤六 
  黄帝时代,是母系社会的统治时期,我们完全也可以认为,黄帝本身就是个女的,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母系部族的领导人,这是最省事的办法,而且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我们非得认为黄帝是男的,那他就得费点功夫——当时正是男人为了谋求幸福家庭的主导地位而与女人开始搏斗的时候,母系向父系开始过渡的阶段——黄帝就像当时一些逐渐觉醒的男生一样,开始向女生夺权。黄帝很牛,在夺权的搏斗中占了上风。凭着他的特异功能。粗犷的性格和强悍的体魄(他还长着一幅龙颜),很快就降服了嫘祖所在的家族(中间甚至打了他的老婆嫘祖)。黄帝又把打猎的武器改良成能打人,一有时间就演习干戈,实力迅速激增。黄帝还发明了足球,球里边装上鸡毛,据说是让蛮汉们操练用的。终于,黄帝成为整个嫘祖家族及其相关部族的男性领导,从女性手中夺了大权。黄帝把亲族四处安置,扩大在山西南部的影响,后来这里形成了许多姬姓小国。
  接着,黄帝越过太行山,向东迁徙到河北省北部的涿鹿,在温婉的华北平原盘旋不前。这时候,他听说西部神农氏的后代共工氏,跟东方的蚩尤打起来了。
  东方的东夷人,以蚩尤为首领,弟兄八十一人,役龙使豹,呼风唤雨,很酷的,盘踞在山东。而且他们铜头铁肩,吃石头子和碎砂,估计是古代最早的金属冶炼者。英雄的蚩尤跟项羽禀性差不多,后来把黄帝打得九战九负,却一战而北。
  据说,头盔是蚩尤先生最先发明的,质地是兽皮的,顶上还装了兽角,可以刺人——像三角恐龙。蚩尤蛮满有想象力的啊。蚩尤他们也唱歌:“断木、续竹、飞土、逐肉。”歌词大意是——
  “嗜血森林醒来的早晨
  任何侵略都成为可能
  我用古老的咒语重温
  吟唱灵魂序曲寻根
  面对魔界的邪吻不被污染的转身
  我们半兽人的灵魂翻滚
  我们半兽人的眼神单纯
  并非贪婪着永恒,只对暴力忠诚”
  对不起,翻译错了,上边是周杰伦的歌(不过跟蚩尤也差不多,都听不懂)。蚩尤的歌词大意,不外乎是怎么砍竹子,竹子怎么做成东夷弓,然后把古代愤怒的子弹,射到进犯者的肚子里去。
  这些“半兽人”啊——蚩尤的哥们,一边唱一边还吹奏。有人吹哨子,这是最古老的乐器,陶制的,样子跟现在裁判员吹得哨子差不多。这个东西多加几个孔,就它又进化成了埙。当时也已经有了埙,吹起来呜呜咽咽。还有人吹骨笛。也有人吹着陶制的牛角号。也有摇着内有陶粒的陶球(相当于现代乐器中的响球)。三个响球还可以上下抛接,嘎嘎鸣响。复杂的乐器也有,用弓弦做成的琴,可以击打的石磬,可以敲击的空心木头,咚咚的,是鼓的爷爷。伴着节奏,少女们手持羽毛和飘带,展翅欲飞的样子,跳起了鸟舞,脸上带着陶制的面具,屁股上还栓着牛尾巴。为了增加喧嚣热闹气氛,有人还拿石矛去扎肥猪的屁股。肥猪一嗓子一嗓子地嚎叫,听上去非常过瘾,是古代的男高音。
  蚩尤站在人群中,听大伙狂欢胡闹。他长得雄伟猛悍,脑顶上是一个东夷人的小矮髻,髻上插着象牙梳子。额角多余的头发不像西北人那样编成细小的辫子,而是披散着。他又用一条皮质发带箍住额头,这使他很像一个大侠。额前的碎发截成弧线形,前垂齐眉,左右只盖耳,长长的时候,就用铜刀裁去。
  蚩尤的耳挡是玉石的小片,有鱼、鸟、龟、猪好几个样子。颈下挂着一串獾、狐、鹿、狸、虎的犬齿或门齿组成的链子(表示蚩尤曾经战胜过这些牙齿的主人)。他双腕、双脚套着石环——而西北人只套一边。两臂套的陶环多达十余枚,右手拿着玉杖,威风凛凛不可侵犯。他的骨指上,套着嵌有绿松石的指环。所有这些装饰品都是根据考古的发现,玉佩上边往往刻着细过毫发的神人鸟兽。黄帝的玉佩像龙,蚩尤的玉佩像凤,代表着华夏与东夷的不同崇拜。
黄帝蚩尤七 
  中国文明从起源上看,应该分成东西两脉。陕西渭水造就了神农氏及其后裔黄帝的华夏族文明,以渭水为母亲河,崇拜龙。山东济水冲刷出东夷族的辉煌,以济水为母亲河,崇拜凤。它们在各自本土取得发展之后,就带着属于自己地域风格的陶器和文明出发,从东西两极向中原地区(现在的河南省)推进,并且在五千年前的铜石并用时代,在中原发生正面冲突,形成龙与凤的较量,就是黄帝与蚩尤之战。
  这时的中原地区由于饱受黄河泛滥之苦反而文明基础薄弱。所以我们知道,文明不是像人们通常宣称的那样,从中原河南地区诞生,向四周扩散,而是恰恰于此相反。黄河离开高原峡谷,进入中原平野之后,就变的非常颓废,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它忽上忽下,放任自流,靠上的时候,就去了河北省,从天津入海,靠下的时候,又跑去山东入海。河南省北部的辉县,就是黄河上扬下拐的转折点,像手腕的关节。所以辉县这里就特别爱发大水,共工就住在这儿整水。
  共工是华夏族的水利专家,神农氏的后裔,他随着华夏族东进的步伐来到中原辉县。共工长着红头发,水蛇腰,被后代尊为水神。他整水的办法就是使劲堵,堕高山,取石土,填堵低洼之处(这一招后来被大禹的爹学去了,没堵好,结果把自己给搞死了)。那时候还没有国家的整体意识,共工喜欢以邻为壑,把洪水都泄到邻居门坎里去,类似向海外倾倒垃圾。
  住共工隔壁的正是从山东省移民过来的东夷人。共工把水堵得乱七八糟,突然堵不住了,大水一决口,滔滔振振,冲天荡漾,直奔东夷人的移民区扑过来。东夷人吓得窜出家门,抱着老婆孩子上了树。
  这个情况报告给了东夷族领袖蚩尤。蚩尤一看自已的老乡们都退化到树顶上去了,大怒,恨坏了陕西来得这帮移民。再加上从前为了争夺中原肥美的土壤,两家已然积累了大量宿怨。蚩尤决定教训一下共工,准确地说,干脆把共工势力彻底驱逐。他整顿部族勇士,拿起石斧弓箭,与共工一方展开交战。
  共工发大水还行,打仗就缺乏勇敢了,被勇暴的蚩尤揍得头破血流,败退西走。共工不肯服气,带着男女老少撤到西边老家的方向,想找人拉援兵。作为神农氏的后裔,共工有很多高知名度的亲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榆罔”先生,是神农氏嫡系真传第十七代玄孙,根红苗正,华夏族的正宗掌门人,现亦离开老家西部的黄土高原,来到中原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