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帝王将相与中华美食 作者:张林 >

第30部分

帝王将相与中华美食 作者:张林-第30部分

小说: 帝王将相与中华美食 作者:张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将红小豆煮烂,洗成沙,加入红糖,煮至能成堆时,加入熟菜油出锅,即成馅料。
  3.将面团分若干剂子,擀成皮,包入馅心,在印模内成型,入炉烘烤,至皮酥黄即成。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女皇筑陵“乾州锅盔”
  生活在大西北的人们爱吃一种叫做“锅盔”的面食。陕西省“乾州锅盔”又是锅盔之冠,久负盛名,经年不衰。
  “乾州锅盔”来由已久。还在唐代,女皇武则天登基后,为自己死后与高宗李治合葬而选址陕西奉天县筑陵。陵墓位于城北梁山,方位正应八卦图中的“乾”,故而圣旨一道颁下,“奉天”改称“乾州”,皇陵钦定为“乾陵”。为筑乾陵,大西北全动了起来,土石木料
  源源运往乾州,数万民夫日夜出工。因为民夫众多,加上劳动量大,急需耐饥食物,于是,人们便制作出一种又厚又大、有如锅一般的吃食。仅此一块,足够一天充饥之用。民夫出工,个个携带锅饼顶在头上。
  开始为方便携带,状似兵士头盔,炎热盛夏则能遮挡阳光暴晒,阴天又可用以挡雨。一时间人们大加称赞如此美食,便以“锅盔”雅号传扬开来了。乾陵竣工后,当地推为传统美食。
  “乾州锅盔”是圆形大饼。饼的圆边呈辐射状菊花图案,一高一低有如波浪。锅盔火色匀,麦香浓,馍瓤干酥。用手掰开层层分明,用刀切开块如板油,入口酥香,耐人回味。一般每个锅盔重一斤左右,易储放,好携带,是极好的方便食品。乾州锅盔耐煮是一大特点,放进羊肉汤锅煮过入碗,就是极有名气的西北风味饮食“羊肉泡馍”了。
  “乾州锅盔”的制作离不开芝麻和食油。品种有三:“油锅盔”、“调料锅盔”
  和“普通锅盔”。前两种是赠亲友的很好礼品,极受人青睐,后一种则是大众化食品了,是人们的主食中的主要品种,在大西北可说是随处可见。
  “乾州锅盔”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上白面粉4750克,酵面500克(春秋用350克,夏季用250克),碱面50克(春秋用35克,夏季用25克)。
  制作技艺——
  1.碱面加入温水溶成碱液。
  2.上白面粉3750克加入撕碎的酵面、碱液和温水2000克(春秋用温水,夏季用凉水)和成面团,揉匀揉透,用木扛边压边折,再加入白面粉1000克反复排压,直至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即止。
  3.压好的面团均匀成10块,每块再用木杠转压,制成直径为26.5厘米的圆形放射形菊花状花纹的饼坯。
  4.三扇鏊用木炭火烧热,将饼坯放在上鏊上,用小火使面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更主要的是饼坯的花纹部分上色,再送入中鏊烙烤,约5~6分钟之后,取出放在另一平鏊上,继续用小火烙烤,并要勤看、勤翻、勤转,做到“三翻六转”
  ,烙至火色均匀,皮面微鼓时即熟。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临潼醪糟“华清宫”
  陕西临潼的“醪糟”远近闻名,有“清水醪糟”、“鸡蛋醪糟”、“桂花醪糟”等品种,极富地方风味。追溯这种美食的历史,当从唐明皇时候开始。
  传说盛唐年间天下太平、国力强盛。唐明皇好大喜功,要在骊山建造举世无双的豪华富苑“华清宫”,好带着宠妃杨玉环前去享受一番人间天堂的快乐。君王一声令下,天下百姓遭殃。立时百万民夫离乡背井赶运建筑材料,十万能工巧匠集中临潼工地修建宫殿楼宇。为
  了保证蓝田美玉能及时运抵临潼工地,当局给沿途百姓每户发放官米二斗,专给搬运民夫准备饭食。谁要抗命不遵,一律砍头示众。
  且说临潼城外有一户农家,老俩口相依为命。他们也领到二斗官米,正准备次日做好米饭,等民夫到来时食用。二老一夜不曾合眼,天不亮就起身生火,一锅香喷喷的米饭早准备停当了。谁知运送蓝田玉石的民夫迟迟不到,但见天空乌云密布,地上飞砂走石,暴雨倾泻如注,那些民夫一定是耽搁在远处了。二老心急如焚:天气甚热,民夫不到,米饭定要变馊;民夫晚到,吃坏饭一定要坏肚子,那如狼似虎的押运差官定然不肯放过自己……过了好久,眼看米饭变坏,两位老人自己却饿着肚子也不敢动一粒米饭。他们知道私食官米也是要杀头的。正自烦愁之际,门外却蹒跚走来一个老年要饭花子。看他饿得双腿难迈一步,倒让二老心疼。思量了许久,二老决定从饭锅里舀给要饭花子一碗米饭。那花子也不称谢,狼吞虎咽之后,一抹嘴便要走。就在花子转身之际,发现二老满脸愁云,声泪早掩饰不住,便问有何犯难之处。二老说官米造饭,眼看饭馊,大祸就要临头了。
  要饭花子微微一笑,口称:“莫哭莫哭,我有宝贝让你消灾!”二老从要饭花子手中接过几粒豆大的白色药丸,赶快放进锅里仔细搅拌。忙活一阵后才发现要饭花子已去无踪迹,谁知一连两日过去,那锅米饭不仅没馊,反倒散发出阵阵酒香,老两口这才从心里落下一块石头。
  时值暑天,雨过天晴,民夫结队而来。二老急忙招待他们吃饭,每人一碗白开水、半碗晶莹透亮喷着酒香的米饭。民夫们无不夸赞二老的饭好吃,又解乏又解饥。一位年轻民夫动问:“这米怎的香甜无比?”老俩口一时对答不出,只是絮絮叨叨说两天前发生的事情。那年轻人还不相信,以为老人编造动听故事呢。另一中年民夫动问:“这吃食不同一般,一定有个特别的名称才是。”老头儿正自琢磨不出,忽见他边说边用筷子在饭碗里捞剩下的米粒,远远看去极像自己往日吃的豆腐糟,便脱口说来:“这好吃的东西,你叫它‘捞糟’就是了。”
  民夫们离去后,老俩口的“捞糟”美名也随之传开了。陕西话中“捞糟”即读“醪糟”,后来有人劝二老做“醪糟”出售,“醪糟”的幌子便在他家门口打了出来,十分引人注目。小小店铺在老人精心制作和苦心经营之下,“醪糟”生意竟十分上手。二老心善,自然免不了时常接济吃不上饭的潦倒人家,美食美名也越传越远了。
  华清宫建成后,唐明皇终日欢宴满朝文武。更多的时间是与爱妃杨玉环及众宫娥流连花前月下,演绎出说不完的情场絮话。有一天,明皇杨玉环出宫漫游,意在观赏民间趣事。一行人走近二老醪糟店铺不远处,早已闻见奇异的酒香。询问侍从,告知此乃有名的临潼风味小吃“醪糟”。明皇和玉环急于品尝,也顾不及许多,进店便要主人小心伺候。二老眼见客官来头不小,哪敢怠慢半分。精心调制出两碗鸡蛋醪糟献上,那两个客人吃得满意极了。吃毕,明皇叫侍从赏店主银子十两,玉环特将手中赏玩的桂枝送给老太留作纪念。事后,二老方知皇上及娘娘降临小店,双双跪拜,感谢老天降福。又将贵妃娘娘赐给的桂枝好生插入花盆,精心养护。说也奇怪,自此,二老店铺中满是桂花清香,小店几十米外的行路之人皆能闻见。更奇的是二老制作的“醪糟”总是增添了浓淡相宜的桂花香味。久而久之,他们出售的“桂花醪糟”便成为当地出名的特色美味小吃了。直到如今,大凡抵临潼旅游的人,在点地方美食时,“桂花醪糟”当为首选。它的典故,更让游人增添不少情趣呢。
  “清水醪糟”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糯米3000克,清水10000克,醪糟曲6克。
  制作技艺——
  1.选粒大而均匀的糯米,淘洗干净,放入瓦钵内,加清水淹没浸泡1小时,用筲箕沥干。
  2.木甑放置蒸锅上,待甑内上汽之后,将糯米均匀松散地舀入,加盖用旺火蒸1.5小时。取出倒在大筲箕内摊开,用10000克清水从糯米上淋下过滤,使淋散沥冷的糯米温度保持在30~32℃。
  3.将蒸熟的糯米舀入瓦钵内,把醪糟曲碾成细粉,顺着一个方向用手均匀地加入。然后用木棒抹平,中心处挖一个深、宽各2寸的圆洞。钵面遮以消毒布,盖上木盖,外面罩上麻袋,放入专制的发酵锅内发酵,发酵温度应保持30℃~32℃。发酵时间夏季一般24小时,冬季48小时,春秋季36小时。醪糟在发酵钵内浮起,呈竹叶色即成。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汉文母后“太后饼”
  陕西富平县有一种地方风味美食“太后饼”,以老幼咸宜和酥脆可口而称著于世。
  据说西汉初期,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157年)的外婆灵文侯夫人,住在今天的富平县华朱乡。那里有座著名的皇庄,富饶的土地给显赫的皇亲贵戚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财富。但是汉文帝的母后薄太后还是对老母亲的生活放心不下,她每年都几次返乡探视老母,每次带着大批随行人员,携带许多天下美味食品下乡。
  有一次薄太后下乡,正值老母身子不适,太后见母亲食欲不振,十分担心。随行的一位御厨专门给老人家制作一种风味独特的烤饼。老人家吃了竟然十分开胃,非常满意。事后御厨干脆留了下来,不再返回宫廷。他除了专门伺侍老人家饭食外,还负责招待地方显要及乡绅,众人无不赞扬他的手艺高超,还把他特制的饼食叫做“太后饼”。
  说来,富平“太后饼”已有2000年历史了。在一代又一代民间食品师傅精心制作和不断改进下,“太后饼”工艺愈加完善,也更有特色。它选取优质面粉和猪板油和面,经过精心加工而成。出炉的“太后饼”色泽金黄、焦而松脆,入口即碎、食后留香,真是令人百吃不厌。现今名食富平“太后饼”不仅是当地居民传统主食之一,而且加工包装之后,成为各地大中食品市场畅销的礼品美食。人们品味这种美食,一定会想到古时汉文太后留给子孙后代的好处呢。
  “太后饼”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以50只计算,富强粉5000克,猪板油2000克,八角、花椒、桂皮、精盐各适量。
  制作技艺——
  1.猪板油除去皮膜,切成丁后用刀背排砸成油泥,排砸时将调料水及精盐分次加入,全部加完后再砸两遍。
  2.将和好的面团分成每个重1000克的面剂,用手拍平,在案上甩扯成约7厘米厚的长方形面片,在上面抹一层板油泥,然后从右向左卷起成圆柱形,搓成长约7厘米的条,用手压扁回叠成三折,再搓压成长条,揪成每个重约100克的小剂。
  3.将每个剂子竖起在手中旋转五六转后,用拇指压住顶端,边旋转边向下按,如此转五六次,用手拍成直径约7厘米的圆饼,即成饼坯。
  4.将饼坯上面抹上用水化开的蜂蜜,放入三扇鏊的底鏊或电烤箱里,烘烤成金黄色即成。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牛肉抠饺”朱洪武
  湖北沙市传统美食“牛肉抠饺”,精选优质籼米粉制成皮,牛肉调制肉馅,先行抠制成饺胚,再用热油氽炸两次而成。吃起来皮酥脆香,入口化渣,肉馅鲜美,别有风味。更有趣的是该饺子形状独特,口小肚大,有如民间常用的泡菜坛子,又好似和尚敲的“木鱼”,煞是美观。
  话说元朝末年,朱元璋母亲从安徽凤阳老家逃到湖北应山地方行乞,在杨家岗的破窑里
  生下朱元璋便去世了。正好老和尚路过此地,听见破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