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

第20部分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20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城东建立一所太学,令各州郡选派才学之士,进京求学,并广征才学名儒 

  任教。同时祭祀孔子,以颜回配祀。北方由于多年的战争,教育衰败,经这 

                                             ① 

  一提倡,于是“人多砥尚,儒学转兴”。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 

  又下诏:“王公以下至于卿士,其子息皆谐太学,其百工伎驺卒子息,当习 

  父兄作业。不许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种禁私学的举动, 

  是自秦始皇禁设私学以来所仅有的一次。其目的是“所以整齐风俗,示轨则 

            ② 

  于天下” ,便利于加强汉化,以儒术统一思想。 

       魏献文帝天安元年 (公元466年)九月,地方官学才开始普遍设立。当 



① 《北史·儒林传》。 

② 《魏书·世祖本纪》。 


… Page 67…

  时规定各郡置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60人。后来规定有所变动,大郡 

  设博士2名,助教4名,学生为100人;次郡设博士2名,助教2人,学生 

  80人;中等郡设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小郡设博士1人,助教1 

  人,学生40人。另外规定了博士和助教资格是“博关经典,履行忠请,堪 

  为人师者,年限四十以上”,如果“道业夙成,才任教授”的可不拘年龄。 

  另规定学生来源是“先尽高门,次及中等”。这完全是为了争取汉族中士族 

  的支持而规定的。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远见、贤明的君主,他特别仰慕汉族文化,积极改 

  革,加速汉化的实现。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十六年(公元492年)办“皇宗学”,又叫“皇子学”,设置博士,专授皇 

  室子弟。十七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学制方面更求完备。除设立太学、国子 

  学之外,还于四门设立四门小学,立四门博士40人,助教20人。后人称赞 

                                                  ① 

  这一时期说:“斯文郁然,比隆周汉。”可见当时教育十分发达。在孝文 

  帝大办学校时,也正是南朝梁武帝提倡办学的时候,纵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教育,这一时期是最为发达的。 

       北齐建于公元550年,各位皇帝都选名儒教授皇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 

  元550年)下诏复兴学校,并将蔡邕所写的石经52枚移置学馆。但在初期, 

   “诸郡并立学,置博士、助教讲经,学生俱差逼充员。士流及富豪之家,皆 

  不从调。备员既非所好,故籍固不关怀。又多被州郡官人驱使,纵有游惰, 

  亦不检察,皆由上非所好之所致”,“国子一学,生徒数十人”,“国学博 

                          ② 

  士,徒有虚名而已” 。但文帝仍下诏令郡学立孔子庙宇,“定制每春秋二 

  仲行礼,每月旦祭酒领太学四门博士、助教及诸生,阶下拜孔揖颜。郡学则 

                                                    ③ 

  于坊内立孔颜庙,博士以下,亦每月朝祀” ,成为以后州县立孔庙的开始, 

  对于进一步宣扬尊孔,起了很大作用。孝昭帝皇建元年(公元560年),诏 

  立“国子寺”置生讲学。“掌训教胄子,祭酒1人,领博士5人,助教10 

  人,学生72人。太学博士2人,助教20人,太学生200人。四门学博士20 

                                      ① 

  人,助教20人,学生200人” 。然而这并没有得以全部实现,只是形式而 

  已。 

       北周明帝宇文毓酷爱学习,博览群书,公元559年立“麟趾学”,召集 

  公卿以下有文学才能者八十多人于麟趾殿,校刊经史,又捃采众书,自羲农 

  以来,迄于魏末,叙为世谱,共五百卷。周武帝也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他灭 

  佛教,又令各地荐举贤才,以儒学为第一。天和二年 (公元567年)除设太 

  学外,又设“露门学”、“虎门学”,这都是教授贵族子弟的学校。建德三 



① 《北史·儒林传》。 

② 《北史·儒林传》。 

③ 《阙里广志》卷三。 

① 《隋书·百官志》。 


… Page 68…

  年 (公元574年)设“通道观”,这与“玄学馆”相类似。武帝时,文教大 

  振,学者向风,文教事业较为发达。 



                   5。“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及对教育的影响 



        (1)“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我国古代的取士制度,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再分配。汉代的取士主要 

  由郡国察举,即所谓“乡举里选”。但这种制度后来也渐重门阀,失去地方 

  清议的用意。东汉时期,豪强大族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权。曹操在统一 

  北方的过程中,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依靠的就是一些士族集团的支持,如 

  许褚、任峻等,他的谋臣荀彧、郭嘉、陈群等,都出身于颍川士族。但在战 

  胜袁绍后,他就力矫汉末的弊政,取消士族豪强的特权,抑制士族势力的发 

  展,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才制度。这遭到了士族集团的激烈反对。曹丕 

  代汉称帝后,为了取得士族世家的支持,维持魏国的统治,于黄初元年(公 

  元220年)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亦称九品官人法,是一种代表士族地主利益的选举制 

  度。它的办法是:司徒选择“德充才盛”、“贤有识鉴”的士族官员,依据 

  他们的籍贯,担任本州郡的大小中正官,大小中正官的职责是考察散处在各 

  地的本州本郡的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品分为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倘若“有 

  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或以六升五,倘或道义亏缺,则下降之, 

  或自五退六,或自六退七”。定品虽也考虑德才,但主要是依据家世官位的 

  资历,即所谓“计资定品”。品虽分九等,但第一品是虚设,没有人能达到, 

  所以第二品实为最高品。“状”是根据士人的德才行为下一个一、二句的简 

  短评语。品和状写好后,“小中正品第的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 

                                            ① 

  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 

       这种制度,虽把人才的选拔大权,从人地生疏的州郡守宰手中,转移到 

  熟悉地方、专管调动的中正手中,表面上似乎好些,但其流弊很多。由于中 

  正官都由“著姓士族”担任,其选用的人才,大都是士族阶层内的人才。名 

  义上是“论人才论优劣”,实质则是“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导 

  致士族世家永远有升迁的机会,寒门中人士即使有才,也难以升迁。所以九 

  品中正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按门第高低的取士制度,是保证士族特权政治的产 

  物。从曹魏时期开始,这种制度历经两晋至南北朝,相沿达三百数十年之久。 

  直至隋朝开皇中,才由科举制所取代。 

        (2)“九品中正”制的演变和考试制度的加强 

       魏国除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外,仍沿用汉代郡国察举的办法,但与汉 



① 《通典·选举》。 


… Page 69…

  代相异的是孝廉须经考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曾令郡国“口满十万以 

                                                       ① 

  上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户口” ,黄初三年又诏令“郡国所 

                                                           ② 

  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皆试列用” 。至太和二年(公元228 

  年)又令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可见魏代地方察举,已不只重德行而是 

  逐渐趋重考试了。可以说这是后世科举制度的先声。 

       晋沿用魏的选士制度,凡吏部选官,必询问个人的籍贯和父祖官名,行 

   “九品中正”制的选士之法,选士为官之特权,完全为中正官所把持。 

        “九品中正”制愈来愈暴露出弊端,“中正任久,爱憎由己”。太康五 

  年 (公元284年),尚书仆射刘毅极论其失,力举此制有三难八损,三难是 

   “人物难知”、“爱憎难防”、“情伪难明”。八损主要有四点:“中正定 

  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威福,夺天朝权势。爱恶随心,情伪由 

  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无考校之负,私无告诉之忌”;“一人之 

  身了一州之才,一人不审遂为坐废……使是非之论,横于州里;嫌隙之仇, 

  结于大臣”;“中正坐徇其私,推贵异之器使在九品之下,负戴不肖越在成 

  人之首”;“委以一国之重而无赏罚之防,使得纵横无听顾惮,诸受枉者抱 

  怨结久,独不蒙天地无私之德,长壅蔽于邪人之铨”。他认为:“职名中正, 

                                          ③ 

  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 。因而他建议废除“九品中正”制度。 

  但是在士族把持朝政大权的情况下,他的建议是根本不可能实行的。 

       晋代也承袭了汉魏察举选士的方法。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3年)诏 

  令王公卿尹及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东晋成帝咸和六年 (公元331 

  年)和七年又两次诏举贤良。晋对于察举的孝廉和秀才,都要进行考试。考 

  试分两种:孝廉试经,限于“六经”;秀才试策,限于政论。东晋时,考试 

  的作用加强了。元帝初年,由于天下动荡,州郡所举的孝廉和秀才暂不行考 

  试。时局安定后,再行考试。凡是不合格的,即使是刺史、太守也要罢官。 

  自晋武帝太康年间起至东晋元帝太兴年间止,都采用了选士考试制度,这对 

  隋唐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南北朝时代,政治局面极为动荡,选士制度大多承袭汉魏旧制,除察举 

  孝廉、秀才之外,仍采用“九品中正”制度,但其腐败性更甚于前。 

       南朝寒门与士族由于士庶区别日益严格,因而双方斗争也更趋激烈。寒 

  门想尽办法试图挤入士族行列,但遭到了士族的坚决反对。但刘宋王朝替寒 

  门开了一条挤入士族之列的方便之路,规定只要在户籍上取得免除征役的资 

  格,便可算作士族。以致“厚结姻缘,奔驰造请”的风气日趋严重。武帝还 

  诏定州郡岁举孝廉、秀才,孝廉试经,秀才试策之制。但流弊太甚,滥竽充 

  数,作伪入仕的现象时有发生。故孝建元年 (公元454年)下诏限制四方孝 



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