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

第5部分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5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师及教学内容的办法,并确定地方政府对私立学校或私人教师的教学活动 

的监督;这样,在罗马帝国,就形成了一套国家教育行政制度。在共和时期, 

罗马的学校完全是私立的,到了帝国时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公立学校,朱 

利安规定政府对学校的监督制,充任学校监督制度的教员是以帝国政府名义 

委任的。425年的皇帝敕令,确定了学校的开办权完全操于政府手中,任何 

私人创办学校的企图都以叛国论罪。 

     ①高等教育。教育任务的改变必然决定着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改变。 

在共和时代,演说雄辩才能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在帝国时代,皇帝独 

裁,不允许臣民以雄辩的才能干预政治。所以,雄辩政治家的培养目标逐渐 

演变为官吏——文士的培养目标。意识落后于存在,在帝国时期,文法—— 

修辞教育的传统仍然保留了下来,但这种教育的精神实质已经起了变化。在 

共和时代,修辞学校的演辩(演说雄辩)题目往往取自重要的历史人物与历 

史事件,甚至取自当代人物与当前时事。在帝国时代,学生们只能在脱离现 

实的古怪离奇的题目上舞文弄墨。一个雄辩家的教育,固然以文学与修辞为 

主要内容,但对历史、哲学、法律,乃至音乐、数学等知识也有一定的要求。 

苏格拉底所规定的演说家的教育的内容是政治智慧与辩才,这种理想在共和 

时代的罗马教育中还被保持着,但这两样东西,对帝国的官吏与文士来说, 

都是不需要的。从此教育进一步地向形式主义方面退化:教师与学生致力于 

文字上的咬文嚼字,在词藻上的争奇斗巧。 

     帝国时期,尤其帝国后期的罗马学风的败坏,最突出地表现在罗马青年 

的精神面貌上。他们精神萎靡,意志消沉,生活腐化,道德败坏。这是整个 

上层社会的风气在学生身上的反映,也是罗马帝国正在面临总崩溃的这一历 

史进程的反映。以言辞的雄辩作为罗马的最高理想的教育制度,由于它脱离 

生活现实和它本身思想的贫乏,必然会衰微和死亡。 

     希腊化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有修辞学校与哲学学校两类。在罗马只有修 

辞学校而没有哲学学校。但在希腊本土,以至罗马帝国的东方地区,这两类 

学校始终并存着。法律学是罗马人特创的一门学问,所以在罗马帝国中,有 

法律学教授与法律学校。也出现了少数建筑学校与医学校,它们的水平在修 

辞学校与法律学校之下。 

     ②中等教育。罗马的中等教育,仍是指文法学校。帝国时期与共和时期 

的中等教育相比较,发生了一种重要变化,即拉丁文与罗马文学的地位逐渐 

压倒了希腊文与希腊文学。后来在西罗马帝国,希腊文和希腊文学的学习几 

乎绝迹;只是东罗马帝国,希腊文与希腊文学在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始终 

占统治地位。 


… Page 18…

     高等教育方面的形式主义倾向在文法学校中同样有所反映。教学工作越 

来越多地集中在文法与文学方面,其他学科的地位越来越被削弱。即使在文 

学方面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在罗马的学校中形成了一套较 

完整的文学的分析教学法,一般包括下列一些步骤:教师朗读课文,学生随 

读,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教师逐段讲解课文,注意文字——文法分析,并 

解释文中的史实掌故以及有关的哲学科学知识(学生边听边记笔记,以备日 

后背诵);就课文作版本注疏的讲解。最后,对高年级学生就作家与作品进 

行文学分析与评论。这种形式主义的分析教学法,支配了欧美的中学语文教 

学近两千年。直到19世纪初期,欧美中等学校的拉丁文或希腊文就是依照 

这种程序来进行教学的。 

     ③小学教育。由于罗马帝国时期所提倡的是中等——高等教育,小学教 

育在帝国时期没有发展,似乎反而有些萎缩。因为,小学以平民子女为主要 

对象,而在这时期,平民的低下层的经济情况日趋恶化。罗马的各级学校, 

包括小学在内,始终是收费的。 

     在历代皇帝颁布的教育法令中,很少提到小学教育,显然是因为统治者 

并不关心平民子弟的学校。并且还出现了这种现象,即由文法学校的助教兼 

教中学年龄以下的学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教育史上的双轨制的萌芽:一 

方面是小学,专以平民子女为对象;一方面是文法学校,专以贵族及富裕人 

家的子女为服务对象,是中学而兼小学。 

     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仍是读、写、算。读的内容包括字母、单词、句子 

到整篇课文的学习。教材是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但教学重点在于文法分 

析。已经出现了专供小学教学之用的文法书,文学的学习逐渐退处无足轻重 

的地位。教师要求学生把文法的定义和规则抄录下来,并加以记诵。书写方 

面,教师要求学生抄写一些选自伦理课本的古今名人的道德格言。算术的练 

习则是以手指、石子或算盘进行的。 

     ④奴隶的教育。不论是斯巴达的国家奴隶,还是雅典与罗马的私人奴 

隶,一般都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机会。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 

下,奴隶主不需要使他的奴隶获得文化与知识。同时,奴隶主也害怕奴隶有 

了知识,会起来反抗的。 

     在罗马,奴隶受学校的教育是极个别的情况: 

     第一是角力学校,这是为了培养勇猛的士兵;更多的是为了培养一批在 

角力场自相残杀、以供观众(奴隶主及平民)取乐、并满足他们的嗜血癖好 

的斗士。身强力壮的青年奴隶或者逃亡不遂的奴隶,往往被送进这类学校, 

受极严格的锻炼。他们的生活是受到极严密的监视的。有时这些奴隶在学校 

中掌握了武艺后,也会爆发一些反抗事件。 

     第二,少数罗马的统治者曾经开办过一些职业学校,训练奴隶成为演 

员、海员、速记员、理发匠等等。在这类学校里,学员集中居住在一起,受 

到严格的监视。受过这类训练的奴隶是主人的一笔财富,他们可以被高价出 


… Page 19…

租或高价拍卖。 

     第三,有些奴隶主看到,用自己家中的奴隶繁殖的后一代奴隶,比买来 

的奴隶更有利更可靠。他们在个别情况下,会让自己的青年奴隶受教育,使 

他们学会精巧的手艺,甚至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因为这样的奴隶是市场上 

不易买到的,必须“培养”出来。另一方面,这也是奴隶主对奴隶所施的一 

种收买政策,受到这种“培养”的奴隶往往对主人感恩图报,这对于主人的 

安宁与利益是一种更可靠的保障。 

     在以上三种形式下受过教育的奴隶,在数目上是微不足道的。对于广大 

的奴隶,如果说奴隶主给予任何教育的话,那就是施以精神麻醉,使奴隶安 

于自己被奴役的地位。公元326年,在康斯坦丁的一项法令中说:“如果奴 

隶偶然被奴隶主打死,奴隶主没有罪,因为他是想为他的奴隶好,但作了最 

坏的事”。显然,奴隶主会经常对自己的奴隶进行这样的道德说教:一切对 

他们的奴役与虐待,只是为了他们好! 

     奴隶不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组织自己的教育。奴隶主对奴隶的防范是十 

分森严的,决不让奴隶有机会相聚在一起,进行自我教育。在罗马的元老院 

中,曾有人提议,让奴隶穿着特殊的衣服,以示与罗马公民的区别。这个提 

案没有被通过,因为多数的人害怕,这样做会使奴隶看到自己的数目大大超 

过自己的主人。在罗马帝国末期,奴隶们参加基督教的团体生活,也是秘密 

的。 

     但罗马的奴隶主阶级没有能够在精神上完全征服奴隶。奴隶们在现实生 

活中受到教育,使他们还是保存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意识,即使这些是比较 

模糊的。所以在罗马帝国这段历史时期,奴隶的大小规模的暴动,持续不断, 

直至最后把罗马帝国灭亡。 



                 4。基督教的兴起与罗马学校教育的消亡 



     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大事件,是基督教作为世俗文 

化与教育(公立的与私立的)的对立面而出现,并逐渐由弱小而变为强大, 

以至最后压倒了世俗文化与教育(即希腊——罗马文化与教育)。 

      (1)基督教的产生及其在帝国的传播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而从公元1世纪到2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强 

盛时期。帝国的强大是建立在奴隶制度和向外扩张的基础上的。面对着强大 

的罗马统治,被奴役和被征服的人民,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要想作出有效的 

反抗,都是徒劳的。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的唯一出路,似乎只有向宗教求助。 

基督教就是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产生的。根据基督教产生的历史,恩格斯曾 

说,原始的基督教“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和 


… Page 20…

                         ① 

  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早期的基督教具有平等、博爱的精神,她宣称人人 

  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教义要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来生。认 

  为现实世界充满了罪恶,耶稣为拯救人类而来到人间传播福音。世界末日即 

  将来临,人人都要面临终日的审判,而相信基督的人将会得救,进入天堂。 

  这种教义,对于奴隶和穷人来讲,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因此,她很快就在 

  帝国各地传播开来。公元2世纪后期,帝国的政治、经济进入危机时期,社 

  会风气每况愈下。3世纪时,帝国出现全面危机,社会上层的道德沦丧、骄 

  奢淫逸之风腐蚀了整个社会。一部分有产者也感到前途渺茫,纷纷皈依基督 

  教,以求得心灵上的解脱。有产者信仰基督教者日多,基督教的性质也就日 

  益有所改变。从公元2世纪后期起,基督教教义渐渐演变成罗马帝国可以接 

  受的宗教形态:主张逆来顺受,爱一切人,甚至“爱仇敌”,对压迫者,“不 

  计较他们的恶”。她维护帝国统治,宣扬君主是神的代表,基督徒要像侍奉 

  神一样侍奉君主。 

       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态度,开始是镇压,因为信仰、追随者是穷人和盲 

                                                                         ① 

  人,这些人“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但随时 

  间的推移,基督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各阶层的精华,包括不少“对世界 

  的智慧”有很深造诣的人。因此,帝国统治者又以怀柔为主,镇压为辅,最 

  后是利用,把它作为精神统治的工具。君士坦丁统治时期,基督教可以被罗 

  马统治者利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