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上下五千年002 >

第8部分

上下五千年002-第8部分

小说: 上下五千年00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 

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 

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苏武说:“我既没有跟 

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 

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 

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 

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 

命呢?”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 

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 

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卫律碰了一鼻 


… Page 25…

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 

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 

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 

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 (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 

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 

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 

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 

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 

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 

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 

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 

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 

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 

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 

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 

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 

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 

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 

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 

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70 司马迁写《史记》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 

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 

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 

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 

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 

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 

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 

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 

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 


… Page 26…

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 

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 

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 

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 

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 

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 

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 

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 

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 

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 

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 

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 

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 

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 

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 《周易》;孔子周游列 

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 

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 

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 

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 

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 

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 

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 《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 

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 

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 

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 

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71 霍光辅政 


… Page 27…

     汉武帝为了打匈奴,通西域,再加上他的生活奢侈,喜欢讲排场,还 

迷信神仙,连年大兴土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年来,把文帝、 

景帝时候积累起来的钱财、粮食花得差不多了。 

     为了弄钱,他重用残酷的官吏,加税加捐,甚至让有钱的人可以出钱 

买爵位,卖官职。 

     这些人做了官,当然要拼命搜刮老百姓,再加上水灾旱灾,逼得百姓 

难过日子,各地方就有大批农民起来反抗官府。 

     到了他在位的最后几年,他才决心停止用兵,并且提倡改良农具,改 

进耕种技术。他还亲自下地,做个耕种的样子,吩咐全国官吏鼓励农民增加 

生产。这样,国内才逐渐稳定下来。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得病死了。即位的汉昭帝年纪才八岁。按照汉 

武帝死前的嘱咐,由大将军霍光来辅助他。 

     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权,帮助汉昭帝继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税 

收,减少劳役,把国家大事管理得很好。 

     但是朝廷中有几个大臣却把霍光看作眼中钉,非把他除去不可。 

     左将军上官桀想把他六岁的孙女,嫁给汉昭帝做皇后,霍光没有同意。 

后来,上官桀靠汉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的帮助,让孙女当上了皇后。上官桀 

和他的儿子上官安想封盖长公主的一个身边人做侯,霍光无论如何不依。 

     上官桀父子、盖长公主都把霍光看作眼中钉,他们勾结了燕王刘旦, 

想方设法要陷害霍光。 

     汉昭帝十四岁那年,有一次,霍光检阅羽林军(皇帝的禁卫军),还把 

一名校尉调到他的大将军府里。上官桀他们就抓住这两件事,假造了一封燕 

王的奏章,派一个心腹冒充燕王的使者,送给汉昭帝。 

     那封信上大意说:大将军霍光检阅羽林军的时候,坐的车马跟皇上坐 

的一样。他还自作主张,调用校尉。这里面一定有阴谋。我愿意离开自己的 

封地,回到京城来保卫皇上,免得坏人作乱。 

     汉昭帝接到那份奏章,看了又看,把它搁在一边。 

     第二天霍光要进宫朝见,听到燕王刘旦上书告发他的消息,吓得他不 

敢进宫。 

     汉昭帝吩咐内侍召霍光进来。霍光一进去,就脱下帽子,伏在地上请 

罪。 

     汉昭帝说:“大将军尽管戴好帽子,我知道有人存心陷害你。”霍光磕 

了个头说:“陛下是怎么知道的?”汉昭帝说:“这不是很清楚吗?大将军检 

阅羽林军是在长安附近,调用校尉还是最近的事,一共不到十天。燕王远在 

北方,怎么能知道这些事?就算知道了,马上写奏章送来,还来不及赶到这 

儿。再说,大将军如果真的要叛乱,也用不着靠调一个校尉。这明明是有人 

想陷害大将军,燕王的奏章是假造的。”霍光和别的大臣听了,没有一个不 

佩服少年的汉昭帝的聪明。 

     汉昭帝把脸一沉,对大臣们说:“你们得把那个送假奏章的人抓来查 

问。”上官桀怕昭帝追查得紧,他们的阴谋要露馅,对汉昭帝说:“这种小事 

情,陛下就不必再追究了。”打这儿起,汉昭帝就怀疑起上官桀这一伙人来。 

     上官桀等并不就此罢休,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