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唐时轶事 >

第4部分

唐时轶事-第4部分

小说: 唐时轶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复元年春天,照例要考进士,要公布录取名单。唐昭宗心情不错,就下令选拔一些出身贫寒的,参加过多次高考却多次没有考中的,年龄偏大的考生成为进士,以表示皇上开恩。于是,主考官奉圣命选出五个老汉及第。这是五位特批的进士,唐昭宗在敕书中说:“念尔登科之际,当予反正之年,宜将异恩,各膺宠命。”
    这五位进士中有两位已经年过七十,就是说已经超过了官员应该退休的年龄而且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套用唐昭宗敕书中的话来形容就是:念尔登科之际,已过致仕之年。而剩下的三位进士也都过了六十岁,老态龙钟。当时的人把这次放榜叫做“五老榜”。
    经皇上特批成为进士的还有晚唐时期的顾非熊,顾非熊是名人顾况的儿子,据说是因为人缘不好,可能还有不适应考试这种方式等原因,参加了二十多次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战屡败当然心情不好,少不了写诗吐露,“见月长怜夜,看花不惜春。愁为终日客,闲过少年身。”和“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年最少”相比显然是天壤之别。好在顾非熊可以排着胸脯说:俺们一直在努力。机会终于来了,会昌年间,一次公布进士录取名单之前,国家的主人唐武宗突然过问顾非熊在不在金镑之上,主考官如实回答:顾非熊又没考上。唐武宗立即下达圣旨:那就把他添上。这时,工作人员已经去公布名单了,主管官员急忙派人将原榜追回,添上了顾非熊的名字。
    当时落榜的考生努力将自己的思想统一到天子圣明这个标准上,认为圣上钦点顾非熊及第是对落榜考生的最大鼓舞与鞭策,使大家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落魄时看到了希望。和顾非熊一同参加这年的考试却不幸落榜的刘得仁也是考了十多年了,可谓是久经考验,得知顾非熊终于成为进士后,刘得仁写了一首诗表示祝贺:“愚为童稚时,已解念君诗。及得高科就,须逢圣主知。”俺还是小孩儿的时候,就已经在朗读顾君的诗句。现在你终于高中进士,那是得到圣明天子的照顾。
    顾非熊如果不是皇帝特批,未必能够成为进士。给他写诗的刘得仁一生就参加了近三十次考试,最终仍未考中。论关系,刘得仁比顾非熊要强得多,他的兄弟有的是驸马,有的是朝廷中的郎官。
    晚唐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考生感到考试不公。沆瀣一气这句成语就是出自考生口中。唐乾符二年的主考官叫崔沆,他的一个门生崔瀣榜上有名,人们就说“座主(指主考官)门生,沆瀣一气。”崔瀣未必就没有真才实学,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情绪。到了唐末,贿考已经是公开的事情,进士往往会根据贿赂多少排定名次。所以就有“及第不必读书,作官何须事业”的谣语。
    盛唐的时候,某个人即便是经皇帝打了保票也未必能够成为进士。唐玄宗时期,有一个人在玄宗身边工作了很长时间,表现也不错,玄宗决定放他到外面去做个官。这个人在拜谢了皇上的大恩大德之后斗胆提出一个请求,他说臣的女婿王如泚今年已经报考进士,希望圣上将原本赐予臣的恩德转授给臣的女婿,让他成为进士。唐玄宗答应了这个请求,让礼部有关官员给安排一下。礼部侍郎接到圣旨后去请示宰相,即便是圣恩也还是要按规矩来。右相李林甫询问:以王如泚这个人的水平能考上进士吗。礼部侍郎回答:有可能考上,也有可能考不上。李林甫听罢说出一番话来:这种水平的人是不能给他进士这个头衔的。明经、进士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手段,只有那些成绩优异的人才可以由此进入仕途。如果让一个能不能考中还在两可之间的人成为进士,那国家将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人才呢?当天,李林甫就将自己的意见上报给唐玄宗。
    话说王如泚得知圣上已经同意特批自己成为进士后,认为这是十拿十稳的事,就广发邀请贴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庆贺酒会。两天之后,王如泚的家门口车马盈门,前来道喜的客人络绎不绝。就在王家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时,从礼部传来了最新消息:中书省正式就王如泚一事给礼部下发了公文,公文中强调指出:王如泚应该依照正常程序参加科举考试。
    这喜庆的酒是没心思喝了。
    《旧唐书》李林甫传中说,李林甫“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抛开非奸即忠的观点看人,李林甫能够成为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也还是有他的特点的。
    实际上,有些事的决定权掌握在办事的官员手中,唐宣宗时的李景荘能够成为进士就是因为宰相打了招呼。
    李景荘的哥哥李景让名气很大,有一次中央部委的丞、郎级官员在一起会餐,吃到一半时,日后成为宰相的蒋伸突然站了起来,只见他斟满一杯酒对在场的官员说:在座的各位有谁认为自己孝于家,忠于国,名重一时的,请喝了这杯酒。估计蒋伸是多喝了二两酒,定这么高的标准实在是难为人,在场的官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敢认领这杯酒。这时候,李景让站起来拿过酒杯一饮而尽,蒋伸当场评论说:也就是李公您有资格喝这杯酒。据说李景让是有机会成为宰相的,只是由于唐宣宗任命宰相是采用的是差额抓阄的方法选择人选,李景让没被抽中。
    讲了一段李景让的故事是因为李景荘成为进士和李景让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可不是走后门递条子这一类行为。
    李景让的老母亲家教是很严厉的,她老人家一旦认为在某一件事是李景让犯了错误,就二话不说动用家法鞭打一顿,尽管李景让已经是胡子一大把下属一大批的朝廷高中级干部。李景让的弟弟李景荘考了几回进士都没考上,她老娘就认为这是当大哥的李景让管教不利,李景荘每落一次榜,李景让就要挨母亲一顿鞭子。挨的亲戚们实在是不忍心,都劝李景让去跟有关人员打个招呼,李景让坚决不干,他说:“朝廷取士自有公论,岂敢效人求关节乎!”后来是当时的宰相发了话,他对主考官说:今年考试必须让李景荘过关,“可怜那老儿(指李景让)一年遭一顿杖。”李景荘这才登第。
    天宝后期,杨国忠得势,炙手可热,他的儿子杨暄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不及格。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达奚珣心里发毛,连忙让自己的儿子达奚抚去杨国忠那打个招呼。杨国忠听到达奚抚求见后认定自己的儿子肯定是高中,满心欢喜面带微笑的接见达奚抚。达奚抚向杨国忠汇报说:我奉了父亲大人的命令前来禀报,您的公子这次考试没有及格,但父亲大人是不会让他落选的。杨国忠听了脸色大变,高声喝到:我的儿子难道还担心不能富贵吗!为什么要为一个进士的名分落你们的人情。
    达奚抚吓的不轻,飞马赶回家中对父亲说:杨国忠杖着权势目中无人,和他就讲不成道理。
    最终公布的金榜上杨暄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
    唐德宗时期,裴延龄的儿子参加考试。裴延龄当时是唐德宗的红人,红到了即便是德宗知道裴延龄在说谎也不去责怪他。有一次裴延龄对唐德宗说,长安城西边和咸阳县之间有好大一片湿地,水草肥美,面积达数百顷。如果在那里放养宫庭飞龙厩马,保证匹匹都会成为渥洼之种。离京城十多里处竟然有如此广阔的牧场,满长安近百万人竟然无人知晓,未免有些玄怪,唐德宗指派官员前去考察。好在离的近,马儿还没跑热就到了。真是看景不如听景,哪来的数百顷湿地,充其量也就是几亩地,长着些芦苇而已。
    考试之后,裴延龄亲自来到阅卷现场打听消息,当主考官杜黄裳和苗粲走出办公室时,裴延龄上前拦住了他们。到底是有些心虚,裴延龄没有直接说事而是念出一段文字:“是冲仙人”,这是他儿子所写作文的开头语。裴延龄这样做是在向主考官打招呼,有这个开头语的文章是咱儿子写的。两位主考官对此心知肚明,直接把话回死,杜黄裳问苗粲:你记得录取者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话吗?苗粲回答:好像没有。裴延龄一看主考官这种态度,就知道面子是使不成了,他仰头大呼:“不得!不得!”
    录取通知书下达后,果然没有裴家公子的大名。
    刘禹锡在讲述这件事时说:“当延龄用事之时,不预实难。非杜黄门谁能据之!”
    杜黄裳在笔记小说中是以“惨绿少年”的形象亮相的,故事中的主人潘孟阳之母评价杜黄裳说:此人将成为有作为的宰相。杜黄裳后来确实当了宰相,当时淄青藩镇的李师道担心杜黄裳对藩镇不利,让人拉着一车钱物去贿赂杜黄裳。行贿者先到杜府门外观察,看到府中出来一顶小轿子,轿子旁边跟着两个衣着极为普通的婢女。此人就向旁人打听轿子里坐的是什么人,得到的回答是:杜相公的夫人。行贿者听罢立马离开京城回到郓州,他对李师道说,杜夫人如此俭朴,可见杜黄裳不爱财,这礼送不成。
    李师道所担心的事倒是真的,正是杜黄裳力赞唐宪宗出兵讨伐刘辟并采取措施削抑各个藩镇,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削藩之路。元和年间的宰相李吉甫、武元衡、裴珀、李绛、裴度沿着这条路坚定的走下去,于是才有了高崇文羊灌田生擒刘辟,浙东李琦兵败身死,魏博田氏归顺中央,三十年后官军重新进入蔡州,李师道父子床下被捉。
=
神堂之上舞蘭陵
     
    公元690年,中国有两个年号,一个是唐载初元年,另一个是周天授元年,两个年号是一个主人——武则天。
    这一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领着九百多名民意代表递上一份请愿书,强烈要求天后武则天把国号改为“周”,名正言顺的当大周的皇帝。劝人当皇帝这种行为在古时候叫做劝进,劝进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有约定的程序的,不能一劝就进,而是要有一个半推半就的过程。就象收受人家的礼品,不能在对方一拿出礼品时就说恭敬不如从命,要先推辞一番,说些不要这么庸俗一类的话。
    按照劝进的规矩,武则天没有同意傅游艺的请求,但这次行动的大方向还是必须加以肯定的,傅游艺因而被破格提拔为五品官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朝廷的各级官员、皇家的成员、四夷的酋长、百姓的代表,还有僧人道士们当下就明白应该怎么办了,他们再次、再一次的劝进。一般来说经过三次劝进后就可以顺应潮流了,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接受了“圣神皇帝”这个尊号。
    改朝换代之后,武则天在明堂摆下家宴,召来儿孙们共享欢乐。
    明堂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很严肃的地方,如果放在其他时期,在明堂举办家宴肯定会遭到反对,武则天不会忘记开耀元年发生的事情。
    开耀元年,唐高宗和武则天计划在大明宫宣政殿宴请百官和他们的女眷,能够参加宴会的女眷必须是有正式封号的,这叫命妇。一切都安排妥当了,掌管国家礼仪的太常博士认为宣政殿是正殿,是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不是女士们吃喝玩乐的场所。武则天只得改在麟德殿宴请这些女士。
    如今武则天自己当了皇帝,朕的地盘朕做主,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其他人谁敢说三道四。
    参加这次宴会的有武则天的儿子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