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八路军一二九师征战实录-山河呼啸 作者:傅建文 >

第46部分

八路军一二九师征战实录-山河呼啸 作者:傅建文-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织各种群众性的抗日武装队伍,使之即使在主力部队转移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持武装斗争,保卫根据地。1941 年3 月28 日,彭德怀在北方局干校发表关于《抗日根据地武装斗争》的重要演说,将他的上述想法进一步理论化,正式提出了建立正视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彭德怀的“三结合”的思想,得到了毛泽东、朱德的赞同。同年11 月7 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进一步肯定了这一武装体制,并在各个根据地普遍实行这一体制,以后,这一体制也成了解放战争时期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体制的基本形式。刘伯承在具体实践“三结合”武装斗争思想的过程中,又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刘伯承在游击集团的建立上动了一番脑筋。1941 年5 月,刘伯承连续发布命令,要求健全与强化游击集团,对敌展开全面、有力的斗争。建立游击集团的这一措施,体现了刘伯承对敌后游击战争的深刻认识。游击集团是地方武装与人民武装相结合,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配合正规军作战的组织形式。村级以民兵的游击小组为干队,自卫队和其他民兵为支队;区级以区游击队为于队,各村人民武装为支队;县级以独立营为干队,各级游击集团为支队。地区基于团、营分遣到县,即是该县游击集团的干队。这一严密、科学的组织形式,是敌后游击战争的一个“创举”,在以后
  的反“扫荡”作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发展游击集团的同时,129 师先后将新编第9 旅、新编第11 旅、决死第3 纵队和新编第10 旅等主力兵团与冀南、太行有关军分区合并,所隶各兵团改为军分区的基干团。到1941 年底,晋冀豫根据地大多数军分区都已有一至三个基干团。整个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那时,与“三结合”喊得一样响的是“三三制”。1940 年3 月6 日,为进一步加强根据地的政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和政权组织,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指出抗日民主政权是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根据这一原则,应明确规定,在抗日政权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即实行三三制。“三三制”的实行,加强了各种力量间的团结,扩大和巩固了统一战线。中央提出建立“三三制”的政权体制后,邓小平即在太行山各抗日根据地加以组织落实,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和阐释。邓小平于1941 年4 月15 日发表了《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文章中,邓小平充分肯定了“三三制”的政权是当时敌后抗战的最好的政权形式,因为它是“几十革命阶级对汉好、亲日派、反动派的联合专政,既能合乎统一战线原则,团结大多数与日寇、汉好、亲日派进行斗争,又能保证由共产党员与进步势力结合起来的优势”,说到这里,邓小平意犹未尽,他进一步指出这种政权形式也是“将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应采取的政权形式”。邓小平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还批评了“党权高于一切”、“党员高于一切”的错误观点,他明确提出在“一个半封建的缺乏民主的国家”里,“共产党员一般缺乏民主的习惯,缺乏民主政治斗争的常识与锻炼”,他提出要“使党更加接近群众,锻炼党,使党成为群众党”。温乐群在《邓小平之初》一文中认为,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反映出他的远见卓识,至今仍未失去其价值,使人振聋发聩,倍感亲切。这可能是半个世纪后,邓小平主张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扩大民主的最初思想源头。在斗争最残酷的阶段,“三三制”显示出了它独特的价值。
  争夺中间地带对华北即将出现的困难局面,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打破敌顽夹击、战胜困难的方针和政策,结合华北实际情况,于1941 年1 月6 日和2 月26 日先后发出对敌斗争指示。明确指出:敌可能增加华北兵力,进行大规模“扫荡”,国内可能发生突然事变,华北战局将比以往任何一年严重。要求八路军广泛进行交通破袭战,打破敌人的侵害封锁,做好反“扫荡”作战前的准备等。实际上早在百团大战进行过程中,1940 年9 月25 日彭德怀在中共中央北方局高干会议上所做报告的第五部分中,就在谈及百团大战的胜利影响华北情况的两个可能时指出:华北战局更加严重的可能:1。 可能调动敌人增援,从华南、华中及日本国内调3 个至5 个师团到华北来。2。 敌加强铁路线的严密封锁,由一般的分区“扫荡”进行分区“清剿”。3。 敌人加强对于山岳基本根据地的残酷摧毁与屠杀。虽然八路军的高级领导人对百团大战后的日军的报复行为早有预见,但其来势之猛、程度之烈仍然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实现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的企图,日军首先大力增修铁路和公路,并在铁路和主要公路两侧挖封锁沟,筑封锁墙,特别在平汉路北段两侧各10 公里地带,构筑了长达500 公里的封锁沟,以切断北岳、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与冀中、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断绝山区根据地的经济来源。与此同时,在平原抗日根据地沿纵横交错的公路大量增设据点,三里一个岗楼,五里一个据点,将根据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强化“囚笼”政策。在切断了根据地间的相互联系后,再对根据地进行“边沿蚕食”和“跃进蚕食”。所谓“边沿蚕食”,即在准治安区的边沿,先潜入特务,建立秘密组织,待时机成熟,突然进入,乘游击队和群众暂时退出之际,迅速成立伪政权,待群众近回后,这一区域已由灰色变为黑色。所谓“ 跃进蚕食”,即以“扫荡”为先导,在抗日根据地内部安设据点,然后依托据点逐渐向外扩张,变抗日根据地为其占领区。从效果上看,“边沿蚕食”对抗日根据地的威胁更大。因此,为打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和蚕食,中共中央军委指出:凡对我有害的道路,必须彻底破袭之;凡为敌必争,而我又无力控制者,不可因破袭而引起敌之守备加严;凡是我方需要通过的交通线,不可破坏,以免引起敌之注意,加紧封锁,而不便我通过。1941 年6 月9 日毛泽东在给“刘邓并彭左罗”的题为《河北平原反“蚕食”斗争的政策》的电报中指出,“敌在冀南之‘蚕食’政策,其目的在于缩小我之活动地区,扩大其占领地,若不予以击破,则我在平原将立足困难。”当毛泽东将反“蚕食”与能否在平原生存联系起来后,“蚕食”与反“蚕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毛泽东进一步阐明:击破这种政策的中心环节在于有正确的政策,主要应从政治上着手,而不能只是军事进攻或以军事进攻力主。在这里,毛泽东以一个政治家的目光,捕捉到了这一军事斗争中的
  政治色彩。“主要应从政治上着手”,在理论上指导着抗日根据地在未来的斗争中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基于“从政治上着手”的思想,民众中某些被迫应付敌人的行为,不仅不应尖锐地反对,反而应该因势利导成为带有计划性的应付敌人的办法,甚至成为策略,甚至“应帮助民众想出这些办法应付敌人,只有如此才不致使群众脱离我们”。基于同样的思想,在敌对势力为主的地区内,“应多采用两面派政策”,加强伪组织、伪军工作,多交朋友,“一切只着眼于一时的痛快拼命斗争而不知道转弯的办法都是有害的”。毛泽东的思路,引导着在敌后工作的干部开始了更加积极有效的斗争。于是,斗争中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自卫队结合了起来,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结合了起来,公开的斗争与隐蔽的斗争结合了起来。实行封锁与“蚕食”的日军开始感到正在逐渐地被反封锁、反“蚕食”。
  平原不“平”,山区也不宁日军的“扫荡”是和“治安强化运动”、“蚕食”一起推出的“套餐”。日军之所以在1941 年最后一个季度才开始实施对太岳、太行两根据地的“扫荡”,是因为在此之前日军四处用兵,一直没有腾出手来。1941 年5 月,华北日军发动了对国民党军作战的中条山战役。虽然日军在年初就制订了以剿共为主的年度计划,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在际的紧迫感,仍然使日军觉得盘踞在中条山脉中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50 万大军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为了甩掉包袱,日军发动了中条山战役。中条山战役后,华北日军又从7 月开始准备,于8 月至9 月底发动了对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为配合国民党中条山作战,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发出了多次指示。5 月14 日、5 月15 日、6 月9 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三份电报,指示既要“团结对敌”,“配合作战”,又“决不为国民党激将法所冲动,而是周密考虑情况,给以有计划的配合”,而且指示“与正面友军配合作战,决不计较国民党的反共仇恨”,毛泽东还进一步说明,“我军仍须在不可不打(即必须打)又不可打得太凶(如百团大战那样)的原则下部署远后方及近后方之配合”。1941 年6 月,日军在中条山击败国民党军后,发动和指挥作战的多田骏不仅没有受到赞扬,反而受到了大本营的批评,因为他把大本营制订的剿共为主的任务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触动八路军,反而在中条山又留下了真空地带,为八路军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八路军129 师所属大岳纵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南下岳南,不仅打击了侵占晋南地区的日军,而且开辟了岳南根据地。8 月初,由386 旅和决死1 纵队组成的太岳南进支队,为了开辟岳南根据地,进入临屯公路以南、沁河以西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日军为驱逐进入岳南的八路军,于9 月20 日以第36 、41 师团各一部及第16 独立混成旅团主力共2 万余人,向岳南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的“扫荡”。反“扫荡”中陈赓巧妙地避开日军进攻的锋芒,率领主力主动转移,使日军屡屡扑空,被迫退出我抗日根据地。日军10 月初不得不放弃对岳南的“扫荡”后,又转而对太行区实施“扫荡”。10 月底,日军7000 余人分南北两路开始了对太行区的“扫荡”,南路36 师团4000 余人,由潞城、襄垣等地出动,向黎城、赤岸、西井等地进攻。日军这个行动是直奔八路军的首脑机关而来的。当时,八路军总部机关驻西井,129 师机关驻赤岸。31 日夜里,日军进攻黎城,扑了个空。11 月1 日占领东阳关。之后,日军采取夜间行动,向129 师机关所在地赤岸急进。11 月1 日深夜,已经知道了日军正在向赤岸急进的刘伯承,仍然神态自若地站在地图前,察看着日军前进的位置和本师主力的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刘伯承终于发话了:“师部转移的时间定在2 日凌晨1 时。”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刘伯承凭什么将转移的时间定在2 日凌晨1 时?当你了解了刘伯承“利害变换线”的理论后,就会明白刘伯承在图上比划、计
  算的真正意图。“利害变换线”是指能够跳出包围圈的位置线。如果向外突击过早,则敌人迅速转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