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第9部分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第9部分

小说: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周,患者来告:“某日询及家母,谓吾舌生即如此。”始知属生

理性者。余谔然之余.引咎自责而已。
    腻苔由秽浊盘居中宫,上达舌本而然。论其主病,无非湿
浊、痰饮、食积、瘀血之类所结成,此等阴邪阻遏阳气,中焦阳
用不灵,秽浊弥漫熏蒸,上升而为腻苔。治法当健运脾土,兼
化秽浊。然偶有真阴亏虚而致浊秽不化者。余于一九八六年
治一病人.已忘其姓氏,系中年男子,身材魁梧,五年前曾患肝
炎,经他医治疗早获良效,但肝功能化验单上总有一、二“慢
性指标”波动起伏,因而仍与药罐终年为伴。  一日就余诊,方
坐下,便张口伸舌以示余,云肝病以后,苔终未化,茵陈用至
30g,服数十剂,巍然不动,求为化除之。余细审其苔,灰白微
黄,较为厚腻,与临证常见之腻苔无别。问其症,除肝区小有
痞胀外,余无不适,胃纳二便、体力均无异常。余细视其脉,
六脉除左尺外,皆现小滑,左尺独见沉细而软,按之即遁,显
然真阴不足。余推敲再三,因思腻苔宣化,必籍中宫阳气运转
之力,而中阳振动,须赖肾中真阳之助。人身水火交融、阴阳
互根。《内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维
系始能致用,今肾中真阴不足.纵然阳气不匮,终因阳失阴涵
而震撼无力。舌上腻苔焉有化机?余毅然予其健脾疏肝之原
疗中,加炒松熟地一两(30g),予七帖。彼亦知医,见处方面有
难色。余告之以理,彼即首肯。一周后如约前来复诊,喜形于
色,极赞药效之佳。盖服药之后,苔渐化除,余察其舌,仅有薄
白一层,已如常人之苔。腻苔化去,后未复生。由是可知轩岐
之学秘奥深邃,岂泛泛然所能望其项背哉?
    蓝色舌,本文仅举女性两例,皆为癌症患者,俱呈淡浅蓝
色,舌边较深于他处。其中一例为黄姓教师,当时住某医院肿
瘤病房。余因友人之邀去彼诊一淋巴痛转移病人,猛听背后
有人呼余昔年曾用名,竟是旧时同学,不幸患乳腺癌,手术后,

肺仍转移,服浙江某医之中草药,并由所住医院给予化疗。阔
别数十年,不意相逢于此情此境,悲恻之心,能不怆然涕下乎!
余应邀为之诊,见其舌色浑然淡蓝,两侧较中心略深。临别时
相约云:过些时当请余为之诊治,惜其病情变化极速,不多时
日即广泛转移,发热不休,全身肿块如拳大者,四肢、躯干皆
有。未几即告别人生,溘然长逝,甚为可惜。
    另一例为胰腺癌转肝癌,为四十开外之干部。症见肝区
及脘腹胀满不适,时作疼痛。频频泛恶,纳食呆钝,大便日行
溏粪五、七次,便后腹中略舒。全身黄疸,脉小数,舌色一如上
例,浑然淡蓝,舌边较深。《辨舌指南》云:“有微蓝而不满舌
者,法宜平肝、熄风、化毒。”与癌症之治法,大体适合。据患者
脉证,系肝郁气滞、瘀血内阻。即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解毒
制癌。三天后复诊,患者舌现红色,苔则薄白,原先之蓝色全
已不见。由此推测:蓝色舌系热郁于肝,因滞气、瘀血阻塞经
隧,致使热不能泄而然。是故一经宣通,热邪循经而出,则舌
转红色。
    黄糙苔为胃热津亏、秽浊上蒸之候。而余诊陆氏惊伤心
胆例(见本书“惊恐重症赖补养”篇),则与众不同:不仅苔现淡
黄干糙,且舌质通体呈淡姜黄色,略现僵硬而欠柔和。此种舌
象,余遍阅舌诊诸书,皆不见载。不得已,以意揣摩,合四诊而
推断用药。初时因病源难明,曾用生津、清热、化痰、通窍诸
法,随机取舍,因证立方,皆如泥牛人海,沓无信息。后经反复
论证,遍参历代名贤论述,投以益气养血之方,服之渐效。不
仅症状递减,神思渐复,且舌色亦转淡红,舌体柔软,糙苔自
化。按理而论,如此苔舌,应属脾胃津亏热结,何以对证之药
反不见效,而却收效于益气养血?今以意逆之:舌黄苔糙虽属
有热,而热有虚实之分,色深者热甚而证实,色淡者热微而证

虚。固然,尚须结合脉证。今苔舌之色均淡,纵有痰热属虚可
知。苔质干糙虽有津伤之因,而血亦阴类,阴血既虚亦呈燥
象。且“饮入于胃,游溢精气”,须得“脾气散精”,始能“上归于
肺”而并行于五经。今则元气耗伤、脾土不运,即使胃有津液,
谁与输布全身?津既不布,燥象必见。补益气血正所以滋化
源、助脾运、养精血、益肝肾。治兼先、后天,根本既立,诸病自
已。
    舌根肉芽高突、光莹无皮,不见于经传,亦不载于诸子百
家之书。临诊间余数见之,患者所述病种非止一端,然皆逢场
作戏,偶一过诊而已。因而难揣病源,莫能测其主病。其中一
例于舌根出现肉芽后数月,患胃癌逝世。舌根肉芽与癌肿有
否内在联系?有待继续探索。《辨舌指南》未有专论,仅于“裂
纹”舌条内,述及“舌根高起,累累如豆,中露人字纹深广者,胃
有积也。”而余所见患者均无人字纹,然胃中之积与肿瘤当属
同类之病。第肿瘤有良性、恶性之分,而癥积则为笼统浑称之
名。
    汗吐下法亲历记
    我国历代医家中,善用汗吐下法治病者,子和之后,未之
闻也。谓之千古绝响,似不为过。近今医家处方用药多尚稳
健,能绍子和之箕裘者,盖亦寡矣。余数读子和之书,欣慕子
和之法,而不敢一试焉。虽非全由谈虎色变,闻雷落箸,畏惧
之而不敢用,实为医家肩负救死扶伤之责。先贤胆大心细智
园行方之训,历历在心,故未尝敢有一药浪投也。于是求索善
用子和之法者,每思以一睹为快,而竟亦了不可得。直至数年
前,得遇川沙陈英俊医师,始知子和之法尚有传人在。且亲服

其所授吐下之药,而体验益深也,故记其始末,以飨同好。
    余于十年前,一度身体不舒,痰气阻塞于中,心肝火炽于
上,而脾肾不足于内。服清火顺气消痰之药,兼扶脾土,有效
而无大效。商之名家,计无所出。欲用吐下之法,而虑其峻
烈。因思丹溪有“倒仓法”,乃以黄牛肉二十斤,熬其汁成琥珀
色,空腹饮之。病在上则吐,病在下则泻,上下兼病则吐泻交
作,祛病如扫。且牛肉补土,病去速而正不伤也。愚意先以小
量试之。于是购买牛肉五斤,熬汁去渣,浓缩其汁,仅得大半
碗。因数量太少,服后仅泛恶而不吐,更不致泻。而中焦倍觉
阻塞益甚,上下之气,似被痞隔,头胀胸闷,眼热心悸,足胫酸
软,皮肤干糙若砂纸。时时自觉气机上冒而不能下达,神情亦
稍呆钝。每日临证,仅能勉力支持。屡请名家投剂,方证得
当,效终不显,病则日益加甚。四个月后,有缘得见陈英俊先
生于其诊室。先生年逾古稀,形丰而神采奕然。无论男女童
叟,凡来诊者,皆先诊脉,而后据脉言证,多能若合符节。脉证
既符则于其自备之数十味丸药中选定一种丸药或处以汤药,
并随即煎煮使当即服下,服后或吐或不吐,过半小时后再复诊
脉,然后予另一种丸药或汤剂,带回服用。服后必致吐泻,吐
泻过后,继以“先清后调”两法以善其后。清法乃多以丸药清
未尽之内热。调则开处方两张,一为寒热并用之剂,每以桂附
与硝黄同投;一为消补兼清之方。先服前者一帖,停药一日再
服后者一帖,复停药一日再服前者。如此交替服至各四、五
剂,再前往诊脉吐下,继以清调,周而复始直至病愈。余被诊
脉后,谓是五脏积热,所言症情凿凿。先予“紫葛丸”如梧桐子
大者六十粒,下咽即觉辛辣异常,旋感胸中热辣,愠愠欲吐而
未能吐。半小时后复诊脉,予“十补丸”六十粒暨清调方药,嘱
带回服用。因路途遥远,3小时后始到家,已下午3时矣。立

即将十补丸服下,入口味甘,带有人参气。服药后1小时,开
始剧吐。所吐物尽是褐色粘腻之液,因先服之药有辛昧,故吐
时满口辛辣,直吐至辣味渐消则吐自止。继而大泻数十次,始
犹带粪,后者纯为稀水。至夜半尚不能止,以针灸针刺足三
里、内庭二穴,立时止泻。次日身肢疲软,而胃纳不减,休息一
日即体力恢复,吐泻之后,顿觉胸腹宽畅,三焦通达,神清气爽
而诸症去矣。数月之病,除于一旦,正有不可思议者。陆放翁
有句云:“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诚见道之言也。
余亲服吐下之药而效立见,以切身之体验,益知为人司命者,
子和之书不可不读,子和之法不可偏废也。
    附一:陈先生为余所开“清”方
    大黄9g黄芩9g黄连6g槟榔16g木香9g附子9g
    肉桂6g白术9g神曲18g茯苓16g泽泻12g
    当归9g延胡6g青陈皮各9g半夏9g南星6g
    附二:陈先生为余所开“调”方
    黄芪18g党参16g白术9g陈皮9g升麻9g柴胡
    16g甘草6g当归6g木香9g槟榔16g
    按:服吐下等烈性药物后,常见“瞑眩”现象,亦即药物反
应之一端也。孟子曰:“若药不瞑眩,则厥疾不瘳。”然则“瞑
眩”现象,益欤?害欤?何以别之?余于临证之中,药物反应
者数数见之,其状各不相同。要凡反应之时,对病者之精神状
态无明显影响者,则为药病相当,是药力祛病之应也。反应之
后,自有效验可见,孟子所说者,即此之谓也。若反应之时,病
者之精神状态明显受其影响者,如见精神萎顿、正气不支;或
心绪烦乱、意不自守;或言语错乱、神识不清等,则属药不应
病,或是药重伤身之害,速宜设法补救,不可掉以轻心。凡服
重药剧药者,宜加慎焉。

   内  科  类
   感症小议
   一、温病亦有“热入血室”证
   《伤寒论》有热入血室一证,而温病学中,同样颇多论述,
如《临证指南》、《温热经纬》、《温病条辨》均有明文。何为“热
入血室”?“所谓热入血室,就是妇人月经期间,正遇外感,邪
热与血互相搏结所造成的病变。由于病体有强弱,邪陷有深
浅的不同,所以表现的症状也不同,而治法当然也随之而异。”
(《伤寒论教育参考资料》)
    依据上述定义,当为:①患者适遇外感。②正值妇人月经
期。③外感邪热与经血互结,以致造成月经紊乱(经水适来、
适断、或自行。)④可见胸胁下满、寒热往来、谵语等症状。然
前三条为辨证之主要依据,而症状须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伤寒论》热入血室共四条,所见症状亦各不同。关于谵语一
症,考《伤寒论》中热入血室证,除216条(属阳明病)有谵语
外,第143,144,145三条为少阳病,其中144条无谵语。是故
可以推论热入血室一证不以谵语为必见症状,只须在“妇人月
经期间。适遇外感,邪热与血相搏结所造成的病变。”即可成
立诊断。
    孙文垣于《生生子医案》中,载有治“元素侄妇”热入血室
一案,“乃春温后经水适止,证见余热不退,口中甚渴,胸胁痛

而耳聋。经用柴胡、人参、甘草、天花粉、黄芩、白芍、红花、当
归、丹皮、知母而瘥。”此案因于春温,症状中不见谵语,恰为上
述讨论之极好注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