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大失误 >

第73部分

大失误-第73部分

小说: 大失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危机开始前,美国在中东只有一万名军事人员,而且几乎全部是海军。美国中部
军区在附近没有地面部队。中部军区曾制定了一份90-1002绝密计划,这是
一份应急行动计划,规定在3~4个月时间内向中东地区运送10万地面部队,该
计划是参照参谋长联席会议80年代初拟定的对付苏联或者伊朗的标准战斗而制定
的,它包括一个详细的运输和后勤供应安排。第一天,F-15战斗机将飞往中东,
到第7天,美国第82空降师的戒备状态最高的地面部队将降落在中东地区,海军
陆战队将在第门天从美国开到,同时从迪尤加西亚岛开来的海上预置船将弹药。补
给和装备运来。从第27天起重型坦克部队开始运到。但是,所有这一切必须在计
划实行日前30天发出通知,以便为这一切作准备。因此,在美国情报界发出明确
警告时,美国政府确实没有时间在中东地区部署军队,以进行威慑。但是,我们认
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缺乏地面部队不应该成为布什政府无所事事的理由。美国是一
个具有全球利益的大国,它的影响力决不体现在它在某地区有多少部队,而更主要
地体现在它使用武力的意志上。只要美国政府表现出使用武力的决心,任何人都不
能忽视这种决心所产生的威慑效果。美国在以往的历次危机,如1962年的古巴
导弹危机和1973年10月的中东危机中事先都毫无准备,但由于美国决策者坚
决地显示出其使用武力的决心,结果都达到了威慑目的,使危机得以顺利解决。美
国在海湾危机开始时的兵力匾乏不应成为布什政府无所事事的理由。
    还有人认为,萨达姆是一个颐指气使的独裁者,根本不受任何威慑,即使布什
政府及时发出威慑信号,也难保萨达姆会接受威慑。布什政府有没有进行威慑,实
际上差别不大。这种观点有多少说服力呢?
    海湾危机今天已经成为历史。历史不能重演。今天我们确实无法肯定如果美国
政府及时发出了威慑信号,萨达姆就一定会接受威慑,停止他的军事行动。但是,
我们确实有充分的根据可以证明,萨达姆其实并不是一意孤行,他的每一步棋都经
过深思熟虑,并巨随时准备收回的。只是由于美国政府发出的信号太过含糊,有时
甚至目相矛盾,以至于萨达姆错误地估计了美国可能对他的侵略行动所作出的反应,
酿成这场海湾冲突。
    时过八年,1998年2月,伊拉克与联合国在武器核查问题上的冲突达到了
白热化的程度,美国在海湾集结重兵,准备用武力迫使伊拉克就范,其决心是明白
无误的。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赴巴格达晓以利害之后,萨达姆还是识时务地保证
无条件地执行联合国决议,从而避免了美国的军事打击。
    美国在中东缺乏地面部队,这是影响美国政府迟迟不敢对萨达姆发出威慑信号
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更糟糕的是,美国在危机的关键时刻还缺少使用武力的决
心,从而导致威慑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在这一点上,布什总统、国防部长切尼和
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应负主要责任。军方领导人都认为,如果美国情报界所说的是真
的,那么,对美国来说,防止科威特遭到蹂躏的唯一办法就是用武力威胁伊拉克。
由于越南战争的惨痛记忆,美国军方在使用武力问题上可以说是慎之又慎。这次危
机一开始,美国军方就决定,除非总统明确规定美国的政治、军事目标,并且授权
军方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来实现目标,否则决不使用武力。
    7月27日,沙特大使班达尔追问鲍威尔,如果海湾危机升级,美国会不会来
帮助我们?
    鲍威尔心里对这个阿拉伯人烦透了。他在美国的活动太过频繁,是一个善于走
捷径的专家,美国国内出现的很多丑闻都有班达尔的影子,如伊朗门事件就是由他
安排的。鲍威尔对这个人很有些戒心,因此,他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让我们祈祷
吧,希望萨达姆不会将危机扩大。”
    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班达尔满意,于是追问道:“假如他使危机恶化,你们会
怎么做呢?”鲍威尔还是摆了摆手,他实在不愿意与这个惯于惹是生非的阿拉伯人
多讲。可是班达尔却不肯歇手。他追问道:“作为参联会主席,你会提出什么建议
呢?”
    “我一点主意也没有,这得看总统的。”他停了一下,看班达尔似乎不肯罢手,
就多说了一句:“假如有人问我,我们该不该去打,我一定说不。但是,如有人命
令我去,我会去;可我去是为了打赢,可不想去那里吃败仗。”
    鲍威尔此言,实际上是美国高层心态的流露。美国在对外战争上已经屡吃败仗,
决策者多受到指责,他可不想在这个问题上栽跟头。一位政府官员承认,美国不愿
意与伊拉克在沙漠中对峙,美国公众是否支持政府的行动也不清楚。入侵发生后,
凯利的情绪极为低落。他说:“我们无能为力。”没有重型地面部队,没有坦克部
署在中东,美国拿什么去与伊拉克对阵?军方不愿卷入中东的地面战争中去。他说:
“希望你们这些搞政治的人不要有幻想。伊拉克不是巴拿马。如果你们要考虑如何
对付伊拉克人的话,我可得提醒一句。”这实际上正是萨达姆决定入侵的理由。
    7月27日,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罗伯特·金米特主持召开了一次副手委
员会会议,讨论伊科边境的形势。贝克国务卿起草的一封致萨达姆的信也在讨论之
列。信的语气和缓,贝克向萨达姆保证美国将尽力同萨达姆搞好关系并将确立一条
共同处理事务的原则,但伊拉克必须作出对等反应。负责政策的副国防部长保罗·
沃尔福维茨代表国防部反对这封信,他认为要达到威慑效果,信的口气应该硬一点,
这一封软绵绵的信,送去了还不如不送,起不到什么效果。但他的意见被否决。大
家都认为,萨达姆已经向穆巴拉克保证,在会议期间,他是不会进攻科威特的。大
家总觉得,萨达姆这句话还是可信的。萨达姆总不会去欺骗他的阿拉伯兄弟。因此,
贝克还是发出了这封信。沃尔福维茨想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他提议调动停泊在印度
洋迪戈加西亚岛美国军事基地的海上预置船。迪戈加西亚是美军离波斯湾最近的补
给基地。这些船装载的食物、弹药和补给药品足够一支1.6万人的部队使用一个
月,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反对这样做。在一般情况下,调动海上预置船是
动用地面部队的信号,而他并未从最高领导人那里得到命令要动用美国的地面部队。
他反问沃尔福维茨,为什么这样做?你想达到什么目的?究竟是执行什么任务?沃
尔福维茨一个也答不出来,因为调兵遣将是作为最高总司令总统的事情,他和鲍威
尔只不过是总统的参谋,并无权这样做。但是他还不死心,竭力劝说鲍威尔这样做,
但无济于事,结果美国未动用海上预置船。到8月1日,国防情报局和中央情报局
都发出了最新警报,说入侵即将发生。这次鲍威尔相信了。他和国防部长切尼都认
为应该向总统敲警钟,让总统通过秘密外交途径向萨达姆发出警告。但令人难以置
信的是,布什却无动于衷。这样,美国失去了危机前最后一次威慑机会。入侵终于
发生了。   
   大失误——20世纪重大情报战之谜        
      第十一章  能避免下一次突然袭击吗?
                            ——情报与判断
    一场突然袭击,惊醒7沉睡中的美国入,引发
    了他们的思索:对美国而言,这场战争到底有什么
    经验教训?美国在未来的岁月中会不会重蹈覆
    辙?从此,突然袭击、判断失误成了学术界的一个
    热门话题。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特遣舰队长途奔袭2000海里,袭击了美
国太平洋舰队的停泊地珍珠港。轰隆隆的爆炸声惊醒了沉睡在太平梦中的美国人。
12月7日成了一个耻辱的日子,“不要忘记珍珠港”成了美国人民共赴国难、走
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激动人心的口号。四年之后,美国凭借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和其他国家联手战胜了德国,打败了日本,报了珍珠港一箭之仇。
    然而;珍珠港事件并没有变成历史的陈迹。相反,人们对它的注意力却越来越
强。日本的突然袭击是如何得手的?美国的判断失误又是如何发生的?人们不断在
问着同一个问题,追寻着它的答案。但是,这种答案并没有很快出现。人们仍在在
思索着,思索着……
    实际上,突然袭击并非始于珍珠港事件。突然袭击作为一种战争手段已经有二
千余年历史,自从孙武提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思想后,各国军事家普遍将
突然袭击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加以应用。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就突出奇兵,
一举消灭了驻扎在中国旅顺口的俄国海军舰队,但这场突然袭击除了日本人本身之
外,并未在军界和学术界引起重视。30年代后,随着闪电战理论的兴起,人们开
始注意到突然袭击在战争中尤其在战争初期的重要作用。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
战,其主要手法就是突然袭击,进攻波兰、闪击西欧、进攻苏联……莫不如是。但
是,由于战争环境的限制,学术界并未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直到1962年,第一
部研究突然袭击的著作《珍珠港:警告与决策》才在美国问世。它的作者是罗伯塔
·沃尔斯塔特,兰德公司的高级智囊。这部著作的问世立即在军界和学术界引起轰
动,因为罗伯塔·沃尔斯塔特在这部著作中回答了索绕在人们心中几十年的一个问
题:美国情报界在珍珠港事件前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情报资料,表明日本即将发动对
美战争,为什么美国情报界没有及时发出警告,从而避开这场突然袭击?罗伯塔·
沃尔斯塔特指出,尽管美国情报界在事件发生前掌握了大量的战争征兆,但是,这
些反映日本政府真实意图、预示事实真相的信号淹没在大量的与事实真相不相干甚
至完全相反的噪音中。这些噪音不仅起不到预警的作用,反而干扰了情报分析人员
对形势的准确把握,从而使他们作出了错误的判断,突然袭击因而发生。这个观点
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而罗伯塔·沃尔斯塔特通过一个具体个案研
究判断失误的方法也为学术界所认同。随后,巴顿·惠利、迈克尔·汉德尔、戴维
·卡恩及理查德·贝兹、克劳斯·诺尔……分别就“巴巴罗萨”行动、赎罪日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等个案进行研究,并写出了《代号“巴巴罗萨”》、《赎罪日战争和
突然性的不可避免》、《国家情报估计失误: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突然袭击》、
《战略欺骗》等一批著作。1977年,《国际研究季刊》还集中推出一组文章,
讨论突然袭击问题。随着突然袭击手段在局部战争中的普遍使用,如何提高情报机
构的分析水平,及时发出战争警告从而避免突然袭击,成为各国军界及学术界普遍
关注的问题。现在,大家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