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

第25部分

世界古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25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服饰常因场合和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祭祀时应穿祭服,上朝时应 

  穿朝服,参加葬礼时应穿丧服,结婚时应穿婚服,平常则穿常服。 

       当时人的服饰也常因等级和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张书光先生多年潜 

  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墨笔单线描的手法,绘制出这一时期不同等级和职业 

                     ① 

  人物的图像100幅 ,其中包括帝王、贵族、士族、大臣、官吏、文吏、小吏、 

  将军、将官、武将、武士、兵士、士兵、商贾、农夫、农妇、平民、胡人、 

  艺人、贵妇、女官、民妇、使女等,形象直观,可以参考。一般说来,皇帝 



① 张书光:《中国历代服装资料》,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 年版,第29—57 页。 


… Page 74…

和皇后在服饰端庄华贵,武士的服饰威武壮观;仕女的服饰以高髻、穿花襦 

和褂裙曳地为特征,文吏的服饰以束带、穿裤裙和戴冠帻为特征,农民的服 

饰以束髻、穿草鞋和短袖长襦为特征,等等。当然,不同的个体会有差异,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会有差异,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季节和场合也会有差异。如 

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尼雅汉墓出土的一件身长133厘米的“万世如意”锦袍 

在形制上即具有比较明显的民族特色。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局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服饰的等级 

性,当时在服饰上对各阶层人们的穿戴尽管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但违背规 

定的现象到处可见。如《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载:“虽上下等级,各 

示有差,然朝臣之制,已得侔至尊矣;玄黄之采,已得通于下也。”南朝刘 

宋时,周朗上书说:“故凡厥庶民,制度日侈,……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 

服不知尊卑。” 

      (1)冠帽 

     帽主要是后来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帽一般被称作“头衣”,具体说来又 

有冠、冕、弁、巾和帻的区别。由于冠、冕、弁都是上层男子平时所戴的头 

衣,所以有时又统称为冠。据《礼记·曲礼》载,男子在20岁时应举行冠礼, 

表明已长大成为成年人,冠礼是男子一生中的重要转折,仪式一般都比较隆 

重。 

     关于这一时期的冠,《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得比较详细,共提及 19 

种名目,即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 

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 

哙冠、术氏冠、鹖冠等。 

     此外,在山东嘉祥汉墓出土的《周公辅成王》图像中还有一种三个山形 

的冠,周成王所戴者即是。在浙江绍兴汉墓出土的画像镜上也有这种山形冠。 

另据明代瞿佑《剪灯新话》引《申阳洞记》中记唐大历二年(767年)陇西 

李生曾梦见一神,据案而坐,顶三山冠,冠作高冠,前面耸起三条直柱,中 

间一柱特高,左右二柱略低。三山冠之名虽在汉代文献中未见记载,但上述 

图像和说法似可证明三山冠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孙机先生认为可暂称之为 

王冠,并推测王莽即帝位时所戴的王冠可能与此相似。 

     戴冠是上层男子的特权,下层男子不能戴冠,只能戴巾或帻。《释名·释 

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巾。”《独断》:“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 

者之所服。”巾就是包头布,秦始皇因自谓为水德,所以衣服旄旌节旗皆尚 

黑。上有所行,下必效之,一般秦人也尚黑色。他们常以三尺黑布巾包头, 

所以百姓又称黔首。到了汉末,此风大变,不仅百姓以幅巾包头,就是一些 

名儒雅士、王公大臣,甚至称雄一方的军阀都以裹巾为尚。汉末名士多服丝 

绦或葛制成的头巾,手持羽扇,习以成风。东汉名士郭泰,字林宗,他学富 

五车,博通经典,曾为太学领袖,名震京师,其一言一行都被天下儒士奉为 

规范。尝途中遇雨,郭泰将所戴头巾折一角,后时人皆仿效其法,将头巾折 

一角戴上,世称“林宗巾”。再如宿儒郑玄、名士孔融、军阀袁绍等也以巾 

裹头,自命风雅。《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傅子》说:“汉 

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著缣巾。” 

不过,头著白巾,在汉代则是官吏被罢免为民或地位卑贱者的一种标志。《汉 

书·朱博传》载:被斥罢的官吏,皆著白巾走出府门。而当时在官府里趋走 


… Page 75…

                                                      ① 

  的贱人,如诸司亭长之属的官役,也头裹白巾 。 

       帻原本只是包发的头巾,后来演变为便帽的样子。沈从文先生在精心研 

  究秦汉以前大量文物的基础上,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出:在白玉雕 

  和玉雕人像头上,一再出现近似汉代平巾帻式的平顶帽或帽箍,说明这种帽 

  式源远流长,最晚在商代即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在某些人头上还经常应用, 

  并非像汉代史籍所说的,因王莽头秃无发才开始应用。但将帻纳于冠下,使 

  之成为冠的衬垫物的作法,似滥觞于西汉。《后汉书·舆服志》说:“秦雄 

  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帕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汉兴,续其 

  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名之曰帻,帻者,赜也,头 

  首严赜也。主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 

  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称其冠也。”这里说的“作颜题”、“高 

  颜题”,是指在帻的下部按额环脑处增加一圈介壁,这是帻脱离其“韬发之 

  巾”的原始状态之关键步骤。至于提出文、武官要使帻耳与冠相称,似乎意 

  味着这时已有加帻之冠,但在考古材料中从未见过,所以这种作法在西汉时 

  纵使出现,也绝不普遍。 

       帻分介帻和平上帻两大类。《独断》卷下说:“王莽无发乃施巾。故语 

  曰: ‘王莽秃,帻始屋,’屋状帻即介帻。东汉时文职人员所戴进贤冠之下 

  衬以介帻,二者组合成为整体。文职人员于进贤冠下衬介帻,武职则于武冠 

  下衬平上帻,即《晋书·舆服志》所说:“介帻服文吏”,“平上服武官也。” 

  身份低的不戴武冠的士卒,则只戴平上帻。如山东汶上孙家村画像石中持戟 

  者、甘肃武威雷台汉墓中的铜骑俑,都戴着顶部低平的平上帻。不过自东汉 

  中期以降,有些平上帻的后部加高。《续汉书·五行志》说:“延熹中,梁 

  冀诛后(梁诛于158年),京师帻颜短耳长。”颜短即前低,耳长即后高, 

  这种式样的帻又名平巾帻。河北望都光和五年 (182年)墓所出石俑之帻可 

          ① 

  以为例 。 

       这一时期不仅用来束发的巾或帻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对发式也相当讲 

  究。秦人的发式从秦代兵马俑中可以窥见一斑,秦陶俑的发式变化颇多,大 

  致可分三种:第一种是将前长发从中间分开各拉向耳边与两鬓长发相交编成 

  两条辫子,将后脑长发分作三股编成一条辫子;第二种是先将头顶长发束以 

  小髻,次将额前和两鬓头发梳向脑后,由脑后将发分成六股,编成一条板形 

  发辫,上折贴于脑后;第三种是无髻俑,将头上长发由前梳向脑后,再由脑 

  后分作六股,编成一板形发辫,上折贴于脑后,发辫中间卡一发结,发辫上 

                              ② 

  端打一“×”形的绳结。这是属于武士的发型。至于妇女的发髻,见于文献 

  记载的秦代妇女有神仙髻、凌云髻、垂云髻、迎春髻、望仙九鬟髻、参鸾髻、 

  黄罗髻。汉代妇女有堕马髻、瑶台髻、三角髻、三鬟髻等。如果说秦武士俑 

  分作三股、六股是与秦“度以六为名”、“数以六为纪”的制度有关,那么, 

  妇女发髻中神仙髻、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则是这一时期崇信神仙术的反映。 

  当时未必有这些发髻,可能出于神仙家的幻想。但垂云髻、望仙双鬟髻却常 

  见于战国至汉代的女俑中。三角髻见于《汉武帝内传》、河南密县打虎亭东 

  汉壁画和山东汉石刻画像中。密县打虎亭壁画上还有三鬟髻的妇女的画像。 



① 韩养民等:《秦汉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10 页。 

①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30~232 页。 

② 《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见秦始皇兵俑博物馆编《资料汇编》第1 集。 


… Page 76…

  在这些发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髻。堕马髻是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初兴于 

  东汉桓帝时代,为飞扬跋扈的外戚梁冀之妻孙寿“妖态”的表现形式之一。 

  据《后汉书·梁冀传》载:梁冀之妻孙寿长得十分漂亮,经常打扮得妖娆异 

  常。她的头发梳成堕马髻,洁白的皮肤与黑发相映,更显得她妩媚丽艳,别 

  有神韵,深得京师贵妇们的喜爱,竞相仿效,成为风靡全国的发饰,甚至流 

  传后世,盛行不衰。南朝萧显 《日出东南行》中就有“逶迤梁家髻”之句, 

  说明堕马髻成为美丽的发髻式的代名词。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罗敷的“倭 

  堕髻”发式也是堕马髻的别名。 

        (2)上衣 

       这一时期上衣的种类十分繁多,不仅存在颜色、图案和质地上的不同以 

  及长衣和短衣、内衣和外衣、单衣和夹衣的不同,而且也随穿衣者地位和职 

  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当时最为端庄华贵的上衣是帝王和大臣所穿的冕服。冕服的形制如冕冠 

  一样,尊卑有别,颜色和图案(章纹)大不相同。皇帝冕服所用的图案为十 

  二章纹(一章即一种图案)。上衣六章用绘,下衣六章用绣。十二章纹依次 

  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日、月、 

  星辰,取其照临;山,象征稳重;龙,象征应变;华虫(即一种雉鸟),象 

  征文丽;宗彝 (祭祀礼器),象征忠孝;藻(水草),象征洁净;火,含义 

  光明;粉米 (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象征果断;黻,象征明辨。 

  皇帝在最隆重的场合必须穿十二章纹。诸侯、三公冠九旒者,衣裳则用山、 

  龙以下九章纹,九卿以下冠长旒者,则用华虫以下七章纹,以此类推。 

       皇后及王后等的礼服都是深衣制,即上下衣相连的一种服式。往往是深 

  青带红色的衣裳,头带步摇。如逢祭祀,皇后等穿的祭服上有五彩野鸡图案。 

  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等级别官僚的夫人,“入庙佐祭者皂绢上下, 

  助蚕者缥绢上下,皆深衣制。” (《后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