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大国崛起-英国 >

第6部分

大国崛起-英国-第6部分

小说: 大国崛起-英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条款。上列诸人及其他多人当可为证。
 

 女人,你的名字不叫脆弱
  伊丽莎白一世:女人,你的名字不叫脆弱
  十六世纪的英格兰,在一位女王的带领下,迅速崛起,成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一个国家。王权在这位充满智慧的女王手中,在成就国家强大的同时,自己也壮大了起来。但是善于协调各种关系的女王没有滥用自己权力和威望,在她的一生中,王权的扩张始终控制在议会能够忍受
  的范围之内。
  这位非凡的女王就是伊丽莎白一世,她的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都铎王朝
  好运气总是会用完的,爱德华征服威尔士之后,就不明智地使自己陷入了苏格兰的泥潭长达几十年,并最终导致了法国的卷入,从而让他
  的继任者创造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世界记录,这就是长达百年的英法百年战争。
  1453年百年战争刚以失败告终,国内又发生了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两大贵族家族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玫瑰战
  争。不过请不要误解,这场战争只跟王冠有关系,战争早已让女人和爱情走开了。几十年间,充满血腥的王冠辗转于不同的脑袋之上,以至于
  成打的脑袋跌落在地而无人捡拾,王冠一时间成了贵族们的断头利器。
  终于,王冠落到了一个叫亨利·都铎的贵族的头上,他就是亨利七世。
  这一年是1485年,长达三十年的玫瑰战争使许多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在战争中遭到了灭门之灾,英国的大小贵族们在这场争夺王位的混战
  之中耗尽了自己的力量。这为一个强大的专制王朝——都铎王朝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亨利七世上台后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外贸和航海,国家的钱袋很快就鼓了起来,他去世后给他的继任者留下了100多万镑的财富。亨利
  七世无疑具有商人的头脑,他善于理财,王室充足的收入使他摆脱了对议会的财政依赖,使专制王权政体得到了加强。
  当理性的曙光还没有驱散中世纪的黑暗时,专制王权的加强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是欧洲各国从中世纪通往现代化的必要桥梁,民族国家的
  统一和国内市场的形成要求强大的王权驱散封建势力的挑战,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垄断和对世俗事务的干预需要强有力的王权的抵制和反抗
  。
  在王权和教权的对抗中,英国崛起的种子被播下了。
  宗教改革
  历史并不总是以正剧或悲剧出现在我们面前,有时它也充满令人发笑的噱头,以至于超出我们的想象。
  宗教改革是一件很严肃很高尚的事情,但是,英格兰的宗教改革完全不同于马丁·路德等在欧洲大陆发动的宗教改革,导致英国宗教改革
  的起因却一点也不高尚,它源于一个荒唐得离谱的三角恋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分别是亨利七世的儿子亨利八世,王后凯瑟琳,以及王后的侍女
  安妮·博琳。
  亨利八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宗教改革者,起初他对英格兰的宗教改革运动态度鲜明,那就是把这些“异端”送上火刑柱,以至于英格兰一
  时间木材奇缺,价格飞涨。他还亲自撰文抨击马丁·路德的异端邪说,教皇慷慨地授予他“信仰捍卫者”的称号,马丁·路德则将他斥之为“
  戴着王冠的蠢参谋长”。
  使事情起了戏剧性变化的因素是女人,有时候人类的荷尔蒙是会战胜坚定的信仰的。
  1527年,亨利八世声称他爱上了王后的侍女安妮·博琳,要求与王后凯瑟琳离婚,他公开的理由是王后没有给他生下一个男性继承人。亨
  利向教皇提出申请,要求与王后离婚。他耐心地等了六年,教皇没有批准,等得不耐烦了的亨利在1533年自己宣布与王后离婚,公开与安妮结
  婚。在结婚典礼上,宽大的衣裙甚至无法掩盖安妮妊娠的体型。
  教皇的反应是将他开除教籍,双方由亲密的战友迅速地成为公开的敌人。亨利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正式名称是安立
  甘教会)的最高首脑,英国的宗教改革就这样富有戏剧性地以国王的胜利而收场了。
  这更像是一个三流作家写的言情小说里的情节,完全不像是一场以上帝和圣经的名义发动的宗教改革。
  不过,这场闹剧式的宗教改革还搭进去了一个无辜的牺牲者,他就是《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
  时任亨利八世首席大法官的托马斯·莫尔,他拒绝否认教皇的最高首脑地位。亨利八世给了他几年时间让他回心转意,但是没有收到任何
  效果。
  1537年,不幸的莫尔爵士以叛国罪的罪名被处死刑,他的尸体被肢解,头和四肢分别被挂在伦敦的几个城门示众,此前大家都以为他会被
  国王赦免。莫尔爵士后来被教皇封为圣徒,据目击者回忆,莫尔在临刑前镇定自若,他甚至对刽子手说:“你要砍得准一点,免得丢人现眼”
  。
  荒唐虽荒唐,但是这场宗教改革对历史的影响是当事人所不能完全想到的,从此以后教皇再也不能以上帝使徒的名义对英格兰的宗教和世
  俗事务插手干预了,英格兰的主权在这场宗教改革得到了捍卫。当然,这是以千万颗天主教徒和安立甘教会教徒的脑袋为代价的。

  国王在这场运动中当上了英格兰灵俗两界的最高首脑,他不仅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的女人,也顺手把教会的财产装入了自己的腰包,成了
  最大的赢家。不过,以后的历史将会证明,英格兰才是最大的赢家。
  伤心的王后带着玛丽公主,也就是后来的玛丽女王离开了王宫。
  但是新的婚姻并没有给亨利带来好运,他的第二任王后给他生的仍然是一个公主,这就是后来的伊丽莎白女王。愤怒的亨利对他的新王后
  迅速地厌恶了起来,不久就把她赶出王宫,然后又把她送进伦敦塔囚禁至死。反正现在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了,拥有完全的婚姻自由,
  亨利前前后后共娶了六任王后,总算有了一个小王子爱德华。
  1547年,和教皇以及女人折腾了20多年的亨利八世去见上帝了。我们不知道他在尘世间所做的事是上帝喜悦的还是上帝厌恶的,也不知道
  上帝会不会让他进天堂,不过他有一个男性继承人这个最大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尽管这让他的很多臣民掉了脑袋,但这些不在亨利八世的考虑
  范围之内,反正那不是他的脑袋。
  不过,亨利八世如果在天有灵的话,有一件事他是不会高兴的,那就是他的宝贝儿子爱德华六世没当几年国王就驾崩了。他的第一任妻子
  凯瑟琳王后生的玛丽公主登上了王位,这就是后来被称为“血腥玛丽”的玛丽女王,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大概是童年的不幸使得玛丽的脾气变得乖张暴戾,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的玛丽在位时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将她信奉新教的臣民源源不断地送
  上火刑柱,“血腥玛丽”从此上了史书,还顺便给今天一种伏特加混番茄汁的酒送上了现成的名字。
  五年后的1558年,当玛丽女王去世之时,人们在伦敦街头载歌载舞,为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举杯祝福。
  伊丽莎白女王
  和她同父异母的姐姐一样,伊丽莎白的童年同样不幸,她得不到父爱,母亲又被幽禁致死,以至于连合身的衣服都不够。稍大一点又因为
  信奉新教被她的天主教姐姐 “血腥玛丽”投进伦敦塔,她的母亲就是死在那里的。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伊丽莎白哭泣着走进了这所令人不
  寒而栗的监狱。
  不过,伊丽莎白当上女王后并没有她姐姐的那些坏脾气和乖张暴戾的性格,伊丽莎白女王从政后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宽容,超越了时空的
  限制,为现代政治文明作出了榜样。
  1558年,年轻的伊丽莎白成为英格兰国王。与她的孙辈、那个被砍了头的查理一世相比,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登基的年龄都是25岁。除
  此之外,两人很少有共同点。
  伊丽莎白统治英国长达45年之久,在她的统治之下,英格兰腥风血雨的宗教迫害消失了,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力日盛,打败了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新兴的海上霸主,为将来的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
  英格兰在这个时候进入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斯宾塞、培根等一批巨人。历史学家认为,伊丽莎白女王是历史上最伟大
  的君王之一,如果没有这位女王,英国和西方世界的历史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伊丽莎白上台后面临的最棘手的国内问题就是是宗教问题,她本人是坚定的新教徒,登基后不久伊丽莎白就宣布新教为英国国教,罗马教
  皇庇护五世宣布把她逐出教会,废除她的王位,随后又宣布:宣布暗杀伊丽莎白不算犯罪。
  但是伊丽莎白并没有报复天主教徒,她从她姐姐的恶行中已经汲取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伊丽莎白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她说:“只有
  一个耶稣基督,这是惟一的信仰,其余的一切争论都是小事”。她允许天主教徒在家中保持信仰,她对天主教徒唯一的“迫害”是罚款,而不
  是火刑柱。
  在伊丽莎白统治期间,英格兰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基本相安无事,他们之间的仇恨逐渐消解,英格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这和同一时期欧洲

  大陆宗教改革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大陆上,各地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争相把对方像野兽一样捕获,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把这些“异端”送
  上火刑柱。在德国,宗教冲突更是导致了“三十年战争”,使这个民族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在劫难中丧生,德意志的统一因此被延迟了二百多
  年。
  后来英格兰的历史证明,伊丽莎白的宽容和智慧并不仅仅体现在她的宗教政策上,作为一个女人,她甚至把自己的婚姻也当成了谋略、算
  计和空手套白狼的筹码。
  童贞女王的外交策略
  伊丽莎白从未结过婚,因此被后人称为“童贞女王”。在威斯敏斯特宫女王的加冕典礼上,伊丽莎白将一枚结婚戒指戴到自己的手上,表
  示她已经将自己嫁给了英格兰,她的加冕典礼也是她的婚礼,在这一天伊丽莎白是个新娘,她将永远不会有其他的丈夫。这枚戒指后来一直伴
  随着她度过了四十多年。
  对于王室来说,婚姻是头等大事,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存亡,那么,她为什么不结婚呢?
  有人认为:不幸的童年和在伦敦塔中的幽禁使她的心灵受到了巨大创伤,父王虐杀妻子在她心里也留下了阴影,加上姐姐“血腥玛丽”嫁
  人后的乖戾,使她对婚姻有一种本能的厌恶。还有人认为:伊丽莎白一生只爱过一个男人,那就是英俊潇洒的莱塞斯特伯爵,但人民的反对使
  她无法如愿。
  事实上,伊丽莎白保持独身是出于政治的考虑。
  她把婚姻当成了一种获取最大利益的手段。登基后的20多年中,她始终吸引着一个个求婚者,她将自己的婚姻当作英国最大的筹码和外交
  政策的一部分。伊丽莎白利用未婚这个条件吸引来自欧洲各个王室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