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138部分

佛教知识-第138部分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一切的物象──器界,均是八识的相分──现行,但是并不否定自我而外的一
切众生,三界唯识,是说三界之内的一切现象,是由三界的众生各自的八识共同所
变,也就是三界众生的共业所变,这里所称的八识,不仅是指的当下的心识,而是
包括了无始以来的业力所薰的心识,由于业识的现行,便成了八识的相分,成了三
界的现象,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世界,物质是由同界所有众生的八识所变
,众生的相互为缘,也是由于同界众生的八识互变。

    唯识论的宇宙观,称为「赖耶缘起」,赖耶识是第八识的梵文音译,意思是藏
识,能够含藏一切业种,当业种现行而感得的果报,便是唯识变现,这是从本体上
著眼的。若从现象上著眼,便可称为业感缘起,因为,八识所变的果报──现象,
实在是由于各自所造的业力而来。若从方法上著眼,不管是赖耶缘起也好,业感缘
起也好,都不出乎「缘生」的原则,唯有众缘和合,才有现象成立的可能。所以佛
教的基本原则,是缘生论。佛教的最终目的是一个「空」字,因为不用标立任何形
而上的偶像,所以不会落于以偏概全的泥沼,因为由缘生而归结于性空──我固空
了,法也空了,所以不会令人有旁徨莫措之感。一般的哲学家,我字都空不了,法
(形上的标本偶像)字,当然更加无从空起了,如果他们一旦真把他们自我执取的
标本空去了,他们便会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成为无依的游魂!

    所以,佛教的唯识论,绝不是哲学的唯心论能够相拟相比的。

§禅宗就是禅定吗?

    不。禅宗和禅定是有分别的,因为,禅宗固然主张参禅习定,凡是禅定,却未
必就是佛教的禅宗。

    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当佛陀的时代,并没有禅宗一名,而只有禅的工
夫和禅的内容。佛教的解脱道的修持法,是以戒为起步,以定为重心,以慧为目的
,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相互关连,相互助长,成一螺
旋形的状态──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直向解脱之道上升。其中的定
,就是禅定。

    事实上,中国的禅宗,乃是重于悟而不重于定的。

    同时,定的种类也有很多,有佛教的出世定,称为「灭尽(了烦恼的)定」,
有外道凡夫乃至畜类的世间定,那就是通常所称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也是佛教
出世定的过程,唯因外道修世间定是以生天为目的,佛教修世间定,是以进入出世
间定为目的,所以外道称为世间禅,佛教则为根本净禅。

    在佛教的禅定中,也分有小乘禅与大乘禅,小乘禅是以解脱生死为目的,大乘
禅是以艺术化的生活为目的,比如中国的禅宗,以为担柴挑水都是禅,契饭睡觉也
是定,是重于精神的宁静不动,而不执著肉体的枯坐守寂。

    再说,禅与定,乃是梵语禅那(Dhyana)的音义合璧,是静虑的意思,故也可
以翻译为定。不过,禅定两字,尚有区别,禅是色界的心境,所以色界称为四禅天
,定是心统一境,在欲界也可有之,到了无色界的四无色定有之,出了三界的出世
间定,仍然有之。所以,禅的范围小,定的范围大,禅也是定的一种。但是,也有
将出世间定称为出世间上上禅,把低级的外道定称为野狐禅。(注十二)

    定的名称,在梵语中,除了三昧,尚有七名: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多、
驮那演那、奢摩他、现法安乐、质多医迦阿羯罗多等等,正因为定境通于凡圣,致
有印度人,认为男女性交,也叫三摩钵底──雌雄等至,因那时也有心意集中,淫
乐遍身,类似定心的现象。至于那些说什么性命双修啦,身心双修啦,就是想从男
女的淫乐中修定(见印顺法师成佛之道一四四页)。修定的意义,被附会混杂到如
此的猥亵下流,也真可悲可怜!但是,这也告诉了我们,印度对于定的意义是看得
非常广泛的,这与中国禅宗的本旨,何止相去天渊!

    因禅定未必就是禅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验的,无非是从禅定的
工夫而来,不论他们是用持咒也好、祈祷也好、礼拜也好、诵经也好,所得的结果
,多是禅定的作用。

    所以,凡夫乃至畜类如狐,只要用著了心止一境的定功,便会产生或大或小的
神秘效验──神通,但那并非是佛教的禅宗;佛教的禅宗,倒是反而不主张神通的


注十二:宗密禅师,禅源诸诠集都序曰:「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
      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需修十六禅观,及念佛三昧,般
      舟三昧。」「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
      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
      ,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
      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
      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

§甚么叫做顿与渐?

    顿渐的问题,许多人都要误解,总以为顿教的法门与渐教的法门,是截然不同
的两种修行法,许多贪图便宜的人,也都偏爱顿教而妄斥渐教。大家都知道,禅宗
是主张顿悟的,是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的,是主张前念迷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
的。除了禅宗之外,没有一个宗派,能像如此直截了当而开门见山的了,所以禅宗
的许多人,往往要批评学渐教的人,是知解宗徒。

    其实,顿渐两种法门,乃是一体的两面:顿是由渐而顿,渐是因顿而渐;没有
渐,决没有顿,有了顿,必先有渐;渐是顿的成因,顿是渐的结果。

    这个问题,我在民国四十七年,就已有了这样的见解:「所谓顿悟,乃是最后
一念的点破,或最后一缘的成熟,...就如一个孵了二十来天的鸡蛋,如因小鸡
无力挣开蛋壳,经母鸡轻轻用嘴一啄,小鸡便会脱然而生,并且生气盎然,但这母
鸡的一啄,也是最后一缘的助成。同样的,我们学佛,因为往昔生中的根机深厚,
所以生到现世,只要偶受一个禅门所说的机锋,便可一念点破,而顿超悟入凡上的
圣域。那么所谓顿悟,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了。」(佛教人生与宗教七十八页)

    因此,若从佛的果位上看众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有成佛的可能
,所以佛视众生等同于佛,这是顿教;若从众生位上看佛,众生虽可成佛,众生成
佛必须经五十二个阶位的长期修行,才能到达佛位,这就是渐教。到了渐修的圆满
,佛的果位,亦必顿然显现──菩提树下成等正觉。

    反过来说,顿也是渐的开始,渐乃是顿的实践,顿是渐的启发,渐是顿的延续


    因为,中国禅宗所称的顿悟,是指顿时悟到佛的知见──法华经把佛的知见的
证得,分成两面的四阶,称为「开、示、悟、入」,开与示的工作,是由佛陀担任
的、对众生做的,将众生本有的佛性之库藏打开来,指示给众生,称为开示;悟与
入是由众生自己做的,众生明白了自性本来可以成佛,这就是悟,悟后如法修持,
才能进入佛的知见之门。若以阶位衡量,悟佛知见,是在未□初地的凡位菩萨,入
佛知见,是在□了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因为,唯有初地以上,才能一分一分地断
无明,一分一分地证觉性。初地以前,都是准备工夫。

    可见,顿悟是悟的理体法性或佛性,顿悟并不就等于成佛;渐修是修的事相功
德,唯有积于渐修,才能真的成佛──理以顿悟,事以渐修──这是顿渐问题的又
一答案。禅宗的顿,就是这样的一个范型。

    不过,这是站在教义解释的立场而说,若照中国禅宗的本身来说,又并不如此
,因为中国禅宗所说的顿悟,乃是不落阶位的,顿悟就是顿悟,与渐修几乎没有关
系,而以为顿悟之际,当下便是本来如此的真如实性。但这终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
得到的。

    禅宗以为在参究用功到了得力之时,虽不能即刻进入初地菩萨的圣位,但在顿
悟的当时,能使第六第七识的功用暂时停伏,不落昏沉、散乱、无记的状态,唯是
明明了了的现量(本来如此的)心现起,好像在乌云覆盖之下,突然烟消云散一见
万里无云的景色,虽仅极短时间的实证(真如实性的)经验,刹那之后,又被无明
烦恼的乌云把那景色遮了起来,但他确已见过一下本来如此的真如实性了,比起从
未见过的人来,当然是大大的不同。这就是禅宗所讲的顿悟,唯其悟后仍得用功再
修,因其虽已印到了佛心,福慧资粮──成佛的资本,尚未具足哩!

§最好修学那一宗?

    在前面已经说过,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是由于学佛者的根性及时代环境的不同
而产生。所以如果站在佛教的根本立场上说,宗派是多余的,如果执一非全,那不
唯是学佛者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佛教的不幸;正像浙江的宁波人喜欢吃臭,湖南
人喜欢吃辣,山东人喜欢吃辛,山西人喜欢吃酸,那末你说,究竟那种该吃,那种
不该吃呢?

    佛教的内容,无所不包,虽不即是科学,但不违背科学;虽不即是哲学,但却
超乎哲学;虽不即是文学,但却确有文学;虽不即是美学,但已创化了美学;虽不
即是宗教,但也不缺宗教的素质。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最好是选择近于自己根性或兴趣的,作为入门的方便。
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
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
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它对佛教的重要
性来说,正像六法全书对于中华民国,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
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继而禅净合一,晚近,禅宗出了寄禅及虚
云,净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谛闲,华严出了月霞,唯识出了欧阳
竟无(渐),但从大致上说,在民间仍以禅净二脉的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
识的影响力较大。密宗虽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乱。

    最值一提的,是太虚大师及其门下,他们不再拘泥于某宗某派,而是直从佛法
的根本精神上,统看各宗各派,打破门户界限,还归各宗的本来地位,太虚大师以
三大系,统摄大乘各宗派,那就是: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因此
,除了唯识及三论两宗各成一系之外,其余各宗,均归法界圆觉宗所摄。到了太虚
大师的学生,近人印顺法师,又将大乘三大系更动了一下,称为:性空唯名论、虚
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太虚大师以法界圆觉为最圆满,印顺法师则以性空唯名为
最究竟。前者一生推崇起信论及楞严经,后者宗本阿含教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