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2部分

佛教知识-第2部分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达印度河流域,再向南侵而至恒河流域,结果,完成了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的婆罗门教,以
及以恒河为中心的许多新宗教,佛教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大新兴的宗教。
    可是,印度除了白种的雅利安人,尚有肤色黑暗的土著,达罗维荼人住于南方,另有一
支接近中国边界的蒙古族,释迦牟尼的降生地,现在也从印度本土分裂出来,成立了一个仅
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小王国,叫做尼泊尔,以其现在的住民而言,与蒙古血统的黄种人无异。
因此,近世的学者之中,例如英国的历史家斯密斯氏(Vancent A。 Smith),以为释迦牟尼即
是蒙古系的黄种人,但是,依据佛典中的记载,以及传统的见解,佛陀是雅利安族的白种
人。

    婆罗门教

    所谓婆罗门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这个宗教的形成,是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居
于印度河流域的时代,后来,恒河流域产生了耆那教,特别是佛教等新宗教,经过长时间的
相互影响,婆罗门教本身也发生了革新运动,故到近世以来,称之为印度教。但在本质上
说,印度教与婆罗门教的意味,并无差别。所谓婆罗门,是雅利安人之中世袭的祭师阶级,
他们在宗教上占有无上的权威,故将他们的宗教称为婆罗门教。
    若从文化史的背景上考察起来,婆罗门教的根源,并非产于印度,而是印度欧罗巴诸民
族的共同信仰,例如印度与波斯的宗教之神,大致相同,印度的善神为提婆(Deva),恶神为
阿斯罗(Asura)(到佛教之中称为阿修罗);在波斯的□教,善神为阿诃罗(Ahura),恶神为
阿劣曼(Ahriman)。印度教祭火,火神为阿耆尼(Agni);□教也拜火,火神是阿脱尔
(Atur)。同时,这两个宗教,均用一种苏摩(Soma)的草制成的酒,当作祭神的圣物;也均用
动物作为供祭的牺牲。由此可以明了波斯的□教和印度的婆罗门教之间,有著共同的渊源关
系。即使古代的希腊、罗马和日耳曼人的诸神之信奉,也是基于同一个起源,后来被基督教
征服之后,欧洲各民族才和他们原有的宗教告别。

    阶级制度

    婆罗门教的主要特色,即是以圣职为中心的阶级制度(Caste),以及圣典之神圣的两
点。这个阶级制度是世袭的,永无变更之可能的。这是由于有西北方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赖宗教来解决的问题,占了极大的比重,凡事均不敢不考虑到和
诸神的关系,奉献供物,祈求诸神息怒,并且给予恩宠。因此终日以祀神为务的祭师们,在
智慧上能够理解宗教的神秘,尤其熟悉祭神的仪礼,无形之中,即在人民心中,自然取得了
很大的权威和崇高的地位。他们在印度住定以后,大概未有多久,这个以婆罗门为最高阶级
的观念,即已形成。第二阶级为从事治安及保卫人民的武士,称为刹帝利;第三阶级为从事
农工商业的一般庶民,称为吠舍;第四即是最低阶级的奴隶或贱民,这是以被雅利安人所征
服的原住民为主的,称为首陀罗。
    这种阶级制度,当然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佛教之能在婆罗门教的国土中,得到发展
的机会,原因当然很多,反对阶级制度,主张四姓平等,乃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可惜,当佛
教被回教消灭之后,印度教再度抬头,阶级制度依然存在。而此阶级制度的规定,即载于他
们的神圣的吠陀的圣典,所以相互为因,根本无法废除。

    吠  陀

    婆罗门教的第二特色,是把他们来自天启的圣典,视为绝对的真理之所在,共有四类,
总名为吠陀(Veda,意为知识),即是他们的四大根本教典。
    (1)梨俱吠陀:这部书不但是印度最古的文献,也是全体印度欧罗巴民族中最古的文
献,总集了一千多首宗教赞歌,在其中看到了雅利安人到了印度河流域的五河地方,率直地
吐露了他们对於宗教的感情,对於种种神明的奉祀与祈祷,其中有关前面所知苏摩酒的供养
之处很多。这些赞歌,由祭师阶级的婆罗门,代代相传,且为以口传口,不以文字记载,视
为无上的神圣。
    (2)沙磨吠陀 及
    (3)夜柔吠陀:在内容方面,此二吠陀,不出梨俱吠陀的范围,乃是为了使用于各种不
同的祭典,编集而成。
    (4)阿闼婆吠陀:大致也和梨俱吠陀类似,所不同者,其中有著很多用于各种场合的咒
术及魔术,这是它的特殊之处。所以近代学者之中,有人以为阿闼婆吠陀,或者是反映出了
雅利安人受到印度土著民族的民间信仰之影响,才有这样的圣典出现的。
    除了以上四种被称为吠陀「本集」(Samhita)或吠陀文献之外,尚有《梵书》
(Brahmana)、《森林书》(Arangaka)、《奥义书》(Upanisad)等三种,也应包含于吠陀文献
之内,而被视为《天启书》(Sruti),以别于后世产生的《圣传书》(Smrti)。其中特别是
《奥义书》,宣说了非常高深的形而上学,故为研究印度哲学学者们,极其珍贵的文献。到
了西元纪元之后,婆罗门教的内部,也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哲学学派,不过,凡是属于婆罗
门教的任何派别,无不将《天启书》视为绝对的神圣。
    总之,婆罗门教虽可因为时地环境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对于婆罗门阶级的特权和吠陀神
圣的信念,乃是永远不变的。当回教侵入印度之后,用武力压迫印度人民改奉回教,自属事
实;然在下层的贱民社会,取得许多人的真心信仰,苦于宗教的阶级制度,亦未尝不是原因
之一,这是可想而知的事。

    恒河流域的文明

    再说,定居于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渐渐向东方移动扩展,到达了恒河流域。在西元
前五百年顷,恒河流域的文化,已从传统的雅利安文化中,得到了新生的机运,大大小小的
许多王国,已渐次成立;那些共和政体的国家,人民居住在一个一个集体的村镇里,遇有大
事,即在树荫下或公共的会堂之中集会讨论,会中如果无法求得全场一致的通过,便由调停
委员会来处理歧见的纠纷。他们的政治领袖,虽称为「王」,却是由人民推选出来的。他们
的生活,是以农耕与畜牧为主,农村之外,也有从事锻冶及陶器等职的村落,工商业者已有
了各自的同业公会的组织,城市则为财富的积蓄中心。在恒河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肥沃的森
林地带,已被这些人们开拓成了景色幽美的殖民地区。
    当然,在原则上,他们依旧承认婆罗门教的特权,然在这片新开发的土地上,不论在经
济或政治方面,均呈现著新的气象,因此也开始在精神方面有了新的要求。他们试著发出了
疑问:「我们在这新环境中,开辟了土地,组成同业公会,进行著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建设
了新的都市,为什么在宗教方面,还是停留在古老的桎梏中呢?对于我们无法接近的吠陀圣
典,以及世袭的婆罗门阶级的特权所提供的宗教,真的能满足自身的希望吗?」于是,便产
生了一种新宗教的要求。

    新兴的宗教

    所谓新宗教,当然是和传统的婆罗门教不同。那是不依赖传统信仰和圣典的权威,而是
基于各自的体验所产生的信念;也就是说,不要仰仗外在的给予,而要藉著自我的寻求,来
满足宗教的信心。
    由于这样的要求,一些抱有宗教热忱的人,便放下了一切的世务俗累,走出家庭,隐向
山林,专心于精神的修养,以期从切身的体验之中,彻悟宇宙的真理,解除人生的苦恼。像
这样的出家人,当时即被称为沙门('sramana),他们在婆罗门之间,也可算得上是为求真理
的良师,穷年竟月地长期修行的故事,在婆罗门教的《奥义书》中,也曾说到过;可惜,在
婆罗门教方面,受了既成的教权的限制,不能活用《奥义书》或自由地加以讨论和思索,所
以不能做到出家的沙门那样,如想达成这个目的,必须放弃他们的特权和家庭,跟著沙门去
度出家修行的生活。
    因此,比起婆罗门来,沙门的人格地位,自然高尚得多;人们对于这样的修行者,生起
恭敬心,不足为奇,所以供给衣食,使得他们没有生活之忧,得以一心修行。这一风气的形
成,到了西元前五百年之时,已由没有组织的云水状态的个别的沙门群中,出现了好多位拥
有数百名乃至数千名弟子的大沙门,各自成为一个教团,以他们自己所体得的道理,教导他
们的弟子。
    这种思想的倾向,是自由化的结果,但也不是统一宗教的局面,而是宗教思想极为活泼
和繁杂的时代。最不可思议的,在这些新兴宗教的沙门团之中,竟有一种极端的唯物论在
内,他们宣扬现实的美好,嘲笑婆罗门的宗教和世间的道德。这一思想对于当时的印度社
会,影响很大。但是,无理地迷信神权和天启,固然不是人类的幸福之道,如果一味地崇拜
现实世间的名利物欲,更非人类的幸福之道。为了挽救这两个走极端的思想危机,所以在许
多的沙门团中,出现了两个新的宗教,那便是耆那(Jina)教和佛教。
    耆那教和佛教,不仅在发生的年代相近,即使在思想上也有好几个共通之处,例如,两
者的教主,均系武士阶级的王子出身;最大的相似之点,耆那教与佛教,都是反唯物的无神
论者。不过,两者的命运却不相同,佛教在印度,先被印度教所兼并,复遭回教徒的彻底破
灭;耆那教却在印度历史上,从未中绝过,目前尚有一百万左右的教徒。相反地,佛教虽在
印度灭亡了,却在亚洲各地发展成了世界性的一大宗教,而且在印度的新旧各种宗教之中,
唯有佛教发出的光芒,使得全世界的人类,感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崇高伟大。


三、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属

    信仰佛教的人,必须先了解,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谓创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
帝,或所谓上帝的「道成肉身」。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说的修行方法,切实做
去,便有成为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虽然也能发挥出种种的神迹,但那不是佛陀重
视的东西,最要紧的是佛陀的完美人格和从彻悟中发出的伟大智慧。佛陀以人间的肉身,完
成无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范,鼓励有志学佛的人们,及时以此人间的肉身,追求无上的佛
果。
    佛陀既有肉身,所以他是实际上的历史人物。唯其由于古代的印度,不重视历史年代的
记录,故对释迦佛陀,确切的生灭年月,不易追查。但在佛典的记载方面以及碑记方面,对
于佛陀的年代,有著各种不同的传说。根据近世学者的考证结果,已认定佛陀降生于西元前
五百六十年顷,入灭于西元前四百八十年之世。
    佛陀的出生地,即是现在尼泊尔境内的毕拍罗婆(piprava)地方,是在北纬二十度三十
七分,东经八十三度八分之处。他自己的国家名为迦毗罗卫,当时的北印度,已经没有统一
性的大王国,在中印度方面,与迦毗罗卫城邦邻近的,以□萨罗国(Kosala)的国力最强大,
到了佛陀的晚年,迦毗罗卫即被它征服,后来又由东方的摩羯陀国(Magadh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