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89部分

佛教知识-第89部分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置? 
    这要看各人的情况而定。如果住处很小,或者住于公家宿舍,与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室
以及同住一栋房子,当然有所不便,那只有在定时课诵之际,暂以佛经代表佛像,置于相当
的位置,不必设置香炉、烛台,也不必供水、供花、烧香,仅于课诵前后,问讯、礼拜,以
表示虔诚、恭敬即可。倘若同住的室友和舍友,大家都信佛,当然可以设置共同的佛坛或佛
堂;如果仅是自己一人虔诚学佛,则不可由于表现特殊,强设佛坛,而招惹大众的怨愤。 
    如果全家之中,仅自己一人学佛,也当比照住于公家宿舍的办法,否则会引起家庭的口
角。不要由于学佛,而使家人对佛教产生恶感、嗔嫌。如果全家信佛、学佛,或者你是家
长,或夫妇共同学佛,而家中尚有裕余的空间或裕余的房间,最好能够设置佛坛或佛堂。 
    如果设置佛坛,应该选择客厅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后不可临
窗,应当面对门窗,阳光充足,使人进门便可一目了然。佛坛是家庭的中心,要能产生安定
力和安全感的作用。至于地理师所定的方位可以作为参考,但也不必拘泥、迷信。只要不把
佛像面对厕所、炉灶或直接面对自己的卧床就好。在设立佛堂时,应选择一间静室,不是小
孩、猫狗嬉戏出入之处;也不是会客、谈笑、宴饮之处,而只是用于礼诵、禅修,不作其他
用途。 
    如果家中原供有关公、妈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时,不可由于信佛、学佛而把
他们立即废除,应该逐步进行。先将佛菩萨圣像安于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于两旁,不必另
设香案、烛台。因为一切善神、祖先都会护持三宝且亲近三宝,供设佛菩萨圣像之后,他们
也能成为三宝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迁移佛坛和佛堂之时,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视
为古物而予以保藏。 
    至于祖牌可以移置于寺院的往生堂,家中并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则可置于佛像之
下首或另移他处,改以较佛坛为小的祖坛,单独供奉。例如寺院规模较大者,都会另设有往
生堂,专供往生牌;寺院规模较小者,即以大殿佛坛的两侧供置长生牌和往生牌。如此,既
能对祖先表示慎终追远的孝思,也能显出对佛菩萨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别于慎终追
远的孝思。 
    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一佛代表万佛,以一菩萨代表一切
佛菩萨。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任择其一即
可。如果已经有了佛与菩萨的圣像,则置佛像在正中或后上方,菩萨像在两侧或在前下方,
务必要使佛突出,以显其尊贵。圣像的大小尺寸,应该和佛坛、佛堂的空间位置比例相称,
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圣像很小,且是以七宝所成,则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龛来衬托出佛像的
伟大。 
    请购了佛菩萨的圣像之后,一般人大多崇尚举行开光仪式。以佛教的观点而言,开光仪
式并不一定是必须之举。因为佛菩萨像只是用来当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萨的感应遍在,而以
圣像作为致敬的对象,若无圣像,便无可作为礼拜、供养和恭敬的对象。通过类此的修行
后,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萨的感应;但最重要的是在于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
发,不在于圣像本身。所以,圣像是否开光并不重要。 
    在释迦世尊住世的时候,因为佛去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人间的弟子们思念佛陀,所
以,为其塑了像来供养,其中也没有见到有关开光的记载。至后世,乃以经、像、法物、
塔、寺等,代表著佛的住世、化世。不过隆重的仪式能使更多人起敬生信,所以后来渐渐地
有了各种各样的供养仪式,而开光就是其中的仪式之一。因此,迄今,各寺院若新塑佛像,
也都集合信众举行开光仪式。这犹如学校开学、公司行号开幕、建筑物落成时所举行的开幕
剪彩等仪式一般,是为了慎重地向大众宣告,所以举行仪式。 
    至于个人在家庭供养佛菩萨的圣像时,并不需要昭告社会大众,所以也不一定需要举行
开光仪式,只要以虔诚心、恭敬心将圣像安置供奉,然后以香、花、水果等供品供养,日日
不辍,使其保持新鲜、整齐、清洁,就能显出圣像所在的神圣气氛,藉此以引发修行者的道
心。 
    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所燃的香,以精细、清香为原则,家庭佛堂一次以一炷香为
宜,不要大把地燃烧香烛,以免造成室内空气的混浊。香类以自然的檀香、沈香为佳品,不
宜用化学香料或动物香料调制的线香、棒香。现代家庭的佛堂,可以电灯代替蜡烛,且应常
常清理供桌、香炉、烛台,换新供品,至少该保持没有灰尘或枯萎腐烂的花果食物。每天最
好应该有定时的早晚课诵,至少早晚也须烧香、供水。外出之前,到家之时,也当先在佛前
礼拜,以表示感谢、恭敬、系念之心。 
    □ 在家学佛如何课诵? 
    课诵的原则,以定时做定课为主。内容应该包括供养、礼拜、禅坐、持名、读诵、发
愿、回向等。 
    所谓供养,是在佛前摆设香、花、灯、果、净水和食物。如果条件许可,应当每日换
新,保持鲜度;否则亦不当有腐烂、污染、凋谢等的现象发生,以维持佛前的整齐、清洁和
庄严为原则。 
    所谓定时做定课,是指在每天的同样时段,做同样的功课。最好是选择头脑清楚、身心
舒畅的时段做课诵。通常是以清晨起床,盥洗之后,早餐之前;或晚餐之后,休息一段时
间,就寝之前,为最好的两个时段。两个时段加起来,每天至少需要一至两小时;但也不需
要超过四小时,否则课诵时间太多,会影响平常的家庭生活及工作。如果情况特殊,也可以
选定上午或下午的任何一个时段,来做定时的课诵。 
    课诵叫做恒课,又叫日课,就是每天必须有的修持活动,不能间断。它的作用相同于每
晨起床后要漱口、洗脸、饮食、洒扫庭院、大小便利一样,是保持身心平衡,也是修身养
性、警策精进的生活方式。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形式,形式却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身心安定、健
康、幸福的目的。除了自我的修练和反省,也有诸佛菩萨和护法龙天的加被与护持。 
    课诵的项目可多可少,只要每天相同即可。内容可依时间的长短及个人的喜好而有所选
择;但是供水、献香、礼拜则不能缺少。个人课诵,不一定要用鱼磬等法器,亦不一定要会
梵呗。若不致打扰他人,可用小木鱼。在献供及顶礼三拜之后,早上诵「大悲咒」三遍至七
遍,「心经」一遍,三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然后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四十八或一百零八
遍,再念普贤菩萨十大愿或四弘誓愿,最后是三皈依,唱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
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然后顶礼三拜,课诵完毕。 
    晚课应该是在下午或是晚餐之后,同样供养、礼拜,然后诵《阿弥陀经》或「忏悔文」
一遍,也可以只诵「大悲咒」七遍,念「心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念阿弥陀佛和观世
音菩萨圣号四十八或一百零八遍,接著四弘誓愿,普贤警众偈,三皈依,回向偈:「愿以此
功德,回向诸众生,解脱三界苦,皆发菩提心。」顶礼三拜,晚课即结束。 
    因为课诵的人,进度有快有慢,有的会唱,有的不会唱,除非环境许可使用法器唱诵,
否则不用法器,念诵即可。经咒的遍数也以快慢不等而酌量增减,以配合时间为宜。 
    如果时间允许,可酌量延长至四十五分钟或一小时。在早课之前,晚课之后,亦可增加
静坐时间二十五到三十分钟。最好能够向正统的佛教静坐老师学习安全的静坐方法;否则也
得把姿势坐正,身心放松,默念佛菩萨圣号,一心专注,不急不缓。如果不习惯静坐,也可
采用礼拜的方式,以定时或定数礼拜佛菩萨。以无所求之心礼诵和静坐,是最正确和安全
的;否则容易引起幻象、幻景、幻觉,而引发身心的障碍。真正的修行是没有条件的,当
然,它是有目的的;而修行的本身就是目的。 
    如果仅愿把课诵时间加长,而无意静坐或增加礼拜的次数,则可以在早课的供养、礼拜
之后,加诵「楞严咒」及十小咒;晚课的供养、礼拜之后,加诵《普门品》或者增加「大悲
咒」的持诵遍数至二十一或四十八都可以。 
    如果居家无事,也可以在白天任何一个固定的时间,礼拜经典。拜经的方法,也是先做
供养,然后一字一拜,每拜一字应念两句拜经词,例如:拜《法华经》时,每拜一拜,当念
「南无妙法莲华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如拜《华严经》,则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
经,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如拜《金刚经》,则念「南无般若波罗蜜多金刚经,南无般若
波罗蜜多会上佛菩萨」。如拜《弥陀经》,则念「南无佛说阿弥陀经,南无莲池海会佛菩
萨」。如拜《普门品》,可有两种念法:第一因为它是《法华经》的一品,因此比照拜《法
华经》的念法;第二则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如拜《地藏经》及《药师经》,即可以此类推。 
    拜的时候,通常是用黄纸条或檀香,用大字的经本,逐字逐字地移动,拜到一定的经文
与段落,或者是用笔记下所拜完的经文,或者用纸条夹在那一段、那一个字之处,预备下一
次继续礼拜。但是每次拜完之后,经本必须盖上,不得散置或敞开。拜完一部经,还可继续
拜同一部经,乃至发愿拜上几十部、几百部、几千部,或是终身礼拜同一部经,拜得越多越
好。 
    课诵之前;或者是发愿课诵、拜经之前,可以有目的而为,或是为了祈求现实或来世的
利益,乃至为了成就什么功德;做完课诵之后,也可以发愿祈求你所希望达成的愿望。但在
课诵时,应当专心一意于课诵,不得有任何祈求的念头。最好的态度是,但为众生离苦得
乐,不为自己有所祈求,那就是菩萨道的修行态度。其实不为己求而修行,才是最大的功
德。 
    □ 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 
    佛法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
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酬偿是灾难病危。所以从佛法的观点而言,消灾、延生
的最好办法,是为善去恶。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及发愿。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
之后,愿心发起之时,未发生的果报也会跟著转变。这好像犯罪的人,在受审之时,若承认
罪行而有悔意,并和法官合作的话,法庭对他的判罪量刑会减轻。古有戴罪立功、将功赎
罪,今有判缓刑而不收监执行,有不起诉处分,还有庭外和解等,都是虽有罪行的因,而能
转变了犯罪果报的例子。 
    祈求消灾、延生的人,不会一边祈求,一边继续造恶,这即是忏悔。而且以做佛事的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