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科技史 >

第16部分

世界现代前期科技史-第16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坦的科学的探索过程还首创了物理几何化等思想,对丰富人类科学思想宝 

库,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重要思想对20世纪物理学与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5)品德高尚的伟大科学家 

     广义相对论取得巨大成功后,许多人赞扬爱因斯坦是“20世纪的牛顿”。 

更多的人则认为,很难找到在业绩和品德上都能和爱因斯坦相媲美的人。 

     爱因斯坦在其一生中,淡薄名利,谦虚正直,追求真理,服从真理。著 

名物理学家劳厄称赞爱因斯坦说:“有幸能与爱因斯坦接近的人都知道,他 

从未对别人的精神财富打过主意。他是个谦虚而又反对浮夸的人。”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创作活动中,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很多自然科学 


… Page 49…

论文、学术著作和社会政治言论,40—50岁期间,他发表的专利论文数目甚 

至超过科学论文的数目。仅就物理学方面的成果看,他理应获得多次诺贝尔 

奖,但因种种原因,他只获得一次这种奖励。但他一生中从未陷入“争夺发 

明权”、“捍卫个人研究成果”等争名夺利的争端中。相对论的成功使爱因 

斯坦誉满天下,但他对名利、应酬和种种个人崇拜淡薄以对,仍然一如既往, 

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孤独地行进着。 

     就相对论的创立,爱因斯坦曾谦虚地解释道:“怎么偏偏是我创立了‘相 

对论’呢?我认为原因在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不见得会去思考空间—时间 

问题,他会认为这个问题早在童年时代就搞清楚了。我则正相反,智力发展 

得很慢,成年以后才开始思考空间和时间的问题。显然,我对这些问题比儿 

童时期发育正常的人就要想得深一些。” 

     两个美国大学生曾就“爱因斯坦名声之大”进行打赌,即从美国某地发 

出一封信,信封上只写“爱因斯坦收”,看是否能收到。爱因斯坦后来笑着 

说:“信收到了,而且是按时收到的,但这只能说明邮局工作得好。” 

     爱因斯坦具有自我批判尊重真理的正直态度。在宇宙学的早期研究活动 

中,爱因斯坦最先得出一个静态的宇宙模型,后来苏联科学家弗里德曼给出 

另一动态模型。爱因斯坦一开始不承认弗里德曼等人的成果,对动态宇宙模 

型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当支持动态模型的哈勃红移现象发现后,爱因斯坦承 

认了自己的错误,收回了对弗里德曼的批评。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和平主义与国 

际主义色彩的思想家。他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不屈服于法西斯主义的 

强暴与迫害,一直为保卫世界和平而斗争。 

     1919年,广义相对论对太阳引力场的光线偏折的预言得到实验证实后, 

全世界都出现了“相对论热潮”,爱因斯坦成为享有很高国际威望的科学家, 

德国科学界的许多人士盛赞爱因斯坦“史无前例的思想深邃的工作”。由于 

爱因斯坦是犹太人,德国的一些热衷于迫害犹太人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对爱 

因斯坦发起了激烈的攻击。1920年8月,德国的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和排 

犹主义分子搞起一个专门反对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组织。这个组织中甚至有 

勒纳德(1826—1947)这样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们污蔑相对论是“犹太 

精神的江湖骗术”,是“理论上无法成立的虚构”,是“历史上的最大欺骗”。 

他们甚至主张把物理学分成两类,一类是 “真正富有成果的德国人的物理 

学”,另一类是“破坏性的愚蠢的犹太人的物理学”。爱因斯坦称这个组织 

为“反相对论公司”。 

     纳粹分子上台后,对敢于不服从他们,甚至顶撞他们的爱因斯坦终于恼 

羞成怒。1933年春,持枪匪徒冲进爱因斯坦在柏林的住宅,掠走了所有财物, 

并没收了他在卡普特的别墅。同年4月,爱因斯坦愤离德国,并接受了美国 

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一个职位,此后,便一直居住在普林斯顿,从事他的 

科学研究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科学家们获悉,原子裂变的实验已在德国取得成 

功,而且有情报证实,纳粹分子正积极组织人力进行核链式反应的研究。他 

们敏锐地预感到,如果法西斯把有关的核研究成果用于战争目的,将给世界 

文明带来十分可怕的后果。物理学家们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共同保守有关 

裂变和链式反应研究的全部秘密,并由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起草了一封给 

罗斯福总统的信,要求美国尽快研制原子弹。爱因斯坦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 


… Page 50…

上签了名,他说:“我的确感到这种可怕的危险,这个行动一旦得逞将给人 

类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德国人在这一方面作了研究,预计会成功,这就迫 

使我走这一步。即便我一直是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也深感别无出路!” 

     后来,希特勒并没有抓紧时间把科学家们对裂变现象的研究用于研制战 

争武器,当急需这种“神奇武器”时,法西斯已日暮途穷。美国“曼哈顿工 

程”研制成功的原子弹,后来投放到了日本人口稠密的长畸和广岛,对大量 

无辜平民的伤亡,爱因斯坦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怒。这以后,他坚定不移地投 

入反对原子屠杀和反对美国的“原子外交政策”的斗争,为谋求各国人民之 

间的和平和谅解作了大量工作。 

     1955年4月初,76岁高龄的爱因斯坦因健康原因,不得不住进医院。在 

此期间,他仍呼吁起草制止原子战争的文件。 

     爱因斯坦于1955年4月18日去世。临终前的遗嘱再一次表达了这位伟 

人的精神境界:生前的办公室要让别人使用,寓所不要成为“朝圣”的纪念 

馆,不要举行任何悼念活动,不要坟墓也不要树立纪念碑,骨灰风撒大地。 

     爱因斯坦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但科学巨匠的丰碑将永远竖立在每个科 

学工作者的心中。 


… Page 51…

                    五、化学理论的发展与化学工业的勃兴 



       火及燃烧现象之本质是什么?在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时间内,燃素说在 

  化学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在批判继承 

  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于1777年提出了氧化说。在水的化合和 

  分解实验取得成功之后,氧化说获得了举世公认。从此,化学科学割断了与 

  古代炼金术的联系,逐渐形成了一个科学知识的体系,开创了化学的新时代。 

       在19世纪初,英国的道尔顿(1766—1844)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一切 

  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1803年10月18日,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了关于 

  原子论及原子量计算的论文,虽然结论难免有误,但它却是一项划时代的重 

  要成就。原子论的建立,使化学与炼金术、燃素说等最终脱离,成为一门真 

  正的科学,并使化学研究从定性描述阶段转入定量计算阶段,为化学理论研 

  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化学理论在19世纪取得了重大进步,而化学理论 

  的变革又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前进。 



                     1。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与周期表的形成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1834—1907)认为,元素的原子量与其化学特性 

  之间,应该存在某种联系。并且他深信化学元素之间也一定存在着规律性的 

  联系和相互依赖性。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核对、比较、验 

  证和整理工作。他紧紧抓住原子量这个关键,把化学元素依原子量的大小及 

  其性质进行排列和分类,从而发现了元素性质随原子量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的规律。门捷列夫在1869年2月提出了周期律,并公布了他的第一个元素周 

  期表。同年3月,他发表了《元素性质与其原子量的相互关系》的论文,论 

  述了元素周期律的四个基本观点:(1)依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 

  质上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2)原子量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3)可预见未知 

  元素;(4)可判定或修正元素的原子量。1871年,门捷列夫公布了他的第二 

  个元素周期表,更详尽地论述了元素周期律,大胆修正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 

  并在周期表中留出空格,先后预言了“类硼”、“类铝”、“类硅”等十五 

  种未知元素的存在及其性质。周期律的发现如同其他新事物一样,在刚刚来 

  到世间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种种指责和非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 

  期律的真理性终于得到了公认。1875年,法国的布瓦博德朗 (1838—1912) 

  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应用光谱分析法发现了一个新的元素—— 

  镓。这是门捷列夫所预言的“类铝”。1879年,瑞典的尼尔森(1840—1899) 

  在对硅铍钆矿石和黑稀金矿进行研究时,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中第二个待填补 

  的元素——钪。门捷列夫曾称之为“类硼”。1886年,德国的温克勒(1838 

  —1904)用光谱分析法发现了化学元素锗。这是周期表中第三个待填补的元 

  素,即门捷列夫所预言的“类硅”。至此,元素周期律理论及周期表经受了 

  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补充。它以无可辩驳的例证显示了其科学性和 

  正确性。令学术界为之惊叹,而后成为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门捷列夫公布的第一个元素周期表(1869年)① 



①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Ⅱ第736 页,1989。3 版。 


… Page 52…

                                                Ti        50      Zr       90       ?      100 



                                                V         51      Nb       94       Ta     182 



                                                Cr        52      Mo       96       W      186 



                                                Mn        55      rh       104 。4   Pt     197。4 



                                                Fe        56      Ru       104 。4   Ir     198 



                                                Ni=C0     59      Pd       106。6    Os     199 



            Hl                                  Cu       63。4     Ag        108     Hg     200 

                   Be     9。4    Mg     24      Zn       65。2     Cd        112 



                   B      11     Al    27。4     ?         6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