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 >

第29部分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第29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寓言故事阐明了极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 Page 86…

     总之,《庄子》是一部文学特色非常鲜明的哲学著作。作为一家之言, 

在思想上,尤其在艺术上,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著名文人,陶渊明、 

王维、李白、苏轼等,无不在思想和艺术上受到庄子的影响。 

     (3)后期哲理散文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哲理散文包括《荀子》、《韩非子》和《吕氏 

春秋》等。 

     a。《荀子》。《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属于儒家学派范畴的一部哲学著 

作。作者荀况 (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字卿,赵国人,曾任楚国兰陵 

令,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荀子》32篇,其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经 

济、教育、自然、文学诸多方面。在政治上,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在哲 

学上,宣传朴素的自然观。荀子主张“法后王”,主张以“礼”、“法”、 

 “术”实行有效统治,这些思想为后来法家所吸收。 

     荀子的散文逻辑周密,说理深透,善于运用类比方法反复说明问题。如 

 《劝学篇》说明知识可以增长人的能力与智慧,就用了一连串生动的比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由于《荀子》散文句式整齐,行文流畅,便于诵读、记忆,不少已成为 

后世格言。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散文的韵文倾向为后世韵文端倪。特别是他的五篇赋体作品成 

为后世赋体的一个源头。另有《成相篇》则被视为古代的通俗说唱文学。荀 

子的哲学思想对汉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有过明显的影响。 

     b。《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集大成的著作。作者韩非子(公 

元前280?——公元前232年)是荀卿的学生,出身贵族,为人口吃,但善 

写文章。其书传到秦国,秦王赢政十分欣赏,设法令其赴秦,不久因同学李 

斯的诬陷而入狱自杀。 

      《韩非子》著作的核心内容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在韩非之 

前,法家有几个不同的学派。李悝、商鞅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政治制度 

与法令信誉是治国工具;申不害则提出国君还要有“术”——驾驶群臣的方 

法;慎到又提出重“势”的原则——重视统治权力。韩非子吸收上述诸派所 

长主张君王治国应该法、术、势并用。所谓“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难势》),“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术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 

之具也。” (《定法》)法家的这种治国思想,既不同于道家的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也不同于儒家的“尊法先王”,抱残守缺;而是“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的不断革新观点,这是很可贵的。革新与法制,是法家思想的精 

髓。 

      《韩非子》55篇,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政论文,风格是锋芒毕露,语 

气肯定,表现出严峻,峭刻文风,而且篇幅较长。如《五囊》近七千字,《亡 

征》分析可亡之道四十七条之多,都论辩周详,内容宏富,结构复杂,是先 

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另一类是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理,表现 

出作者的机智和历史知识的丰富。这类作品、文学意味较浓。如《南郭吹竽》、 

 《郑人买履》、《买椟还珠》以及《守株待兔》,《有人鬻矛与盾者》等寓 


… Page 87…

言故事均出于此书。 

     在当时百家争鸣的时代,欲立一家之言,必须立、破兼备。《韩非子》 

具有这一特色,如在《五囊》中剖析百家的弊端,就很有力: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皆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 

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 

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 (取)、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 

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 

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 

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 

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 

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 

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 

     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正反对比兼及故事说理,往往 

是《韩非子》行文的特征。 

     c。《吕氏春秋》等。《吕氏春秋》一名《吕览》,是由战国后期秦相吕 

不韦令其门客编辑的一部杂家观点的著述。书成后,曾公布于咸阳市门,宣 

言“有人能增损一字者予以千金。” 

      《吕氏春秋》全书26卷,由12纪、8览、6论组成,共160篇20余万 

言。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也吸收了墨、法,形名,阴阳、兵、农各家学 

说。当时秦国势力强大,行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 

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的产物。 

      《吕氏春秋》涉及范围很广,有政治、军事、教学、文艺、礼制、数术、 

养生、农桑、天文、历法各方面的问题。由于对各家学说采取调和,折衷的 

处理,观点比较驳杂,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从总体看,则是“以道德为 

准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见高诱《吕氏春秋》 

序)。在文字上则首尾一贯,条理分明,语言简炼,富于形象,各篇往往以 

议论发端,然后摆事实、引比喻作为例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如《察 

今》,先立论:“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凡 

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等论点,然后举荆人袭宋,楚人涉江等故事说理说 

明认识要同发展变化相一致的道理,非常清楚明白。 

     具有文学色彩的还有《列子》一书。《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 

所作。原书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所辑,共8卷。《列子》倾 

向于道家,其中保存了一些优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反 

映出古代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歧路亡羊》、《杞人忧天》、 

 《人有亡鈇者》,《齐人攫金》等章节,均各有自己的启发意义,表现出古 

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智慧。 

                                  4。楚辞 



     楚辞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的一种抒情诗体。诗句中多含“兮” 

字以抒缓语气与抒发感情。这种歌曲最初用于祭祀,往往带有丰富的幻想, 

富于浪漫的情调。后来有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文人创作。主要作品有《九歌》、 

 《离骚》以及宋玉的一些作品。 

     (1)《九歌》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抒情诗。王逸《楚 


… Page 88…

辞章句》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鼠伏其域,怀忧 

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 

之曲。” 

     a。《九歌》的思想内容。《九歌》之“九”概言其多,共有11篇作品, 

 《东皇太一》写天神之尊,《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写湘 

水配偶神,《河伯》写河神, 《山鬼》写山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 

 《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国殇》写人鬼,为悼念楚 

国阵亡的将士而作,最后《礼神》是送神曲。 

      《九歌》中有一部分是人们对天神的热烈礼赞,如《东皇太一》、《云 

中君》、《东君》诸篇,类似《诗经》中礼赞神明的“颂”诗,但《九歌》 

中的颂诗主要是赞颂自然神,表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凝 

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美好愿望。 

      《九歌》中更多的一些篇章则表现了敬神中的人间恋情,象《湘君》、 

 《湘夫人》、《山鬼》、《小司命》等,这些神与神,神与人之间的爱恋情 

结,实际上是一些十分优美的爱情歌曲。象: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 

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茞兮 

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 《九歌·湘夫人》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 

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 

所思。 

     —— 《九歌·山鬼》 

      《国殇》是《九歌》中的祭鬼乐章。它以崇敬激越的情怀,生动地描写 

出战斗的壮烈场面和英雄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豪情。诗篇刚健质朴,雄浑悲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b。《九歌》的艺术成就。首先,《九歌》在艺术上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表现为把对自然的神化描写与对人生的幻想追求结合在一起,做到了似神似 

人,充满幻想。如写日神:“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以云为 

衣、霓为裳,耀武长空,显出威武潇洒的日神气概。写河伯:“与女游兮九 

河,冲风起兮水扬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又是水神的性格, 

水神的风彩。写云神则是“与日月兮齐光”。“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 

穷?”可见其高处天际、广被原野,纵横飘动、变化莫测的样子。写山神也 

有其威仪与风韵。总之,似神而不荒诞,似人而不入俗,表现了人的生活与 

神的特征的完美结合,表现出美好的理想境界。 

     其次,《九歌》还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 

起来描写,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如 《湘夫人》开篇写湖畔清秋景色:“袅 

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与“帝子降兮北清,目眇眇兮愁予”的心 

境相吻合。“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湲。”也是情景交融的名句。译文很难达其神韵。《山鬼》中写双目含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