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打不垮的硬汉-海明威评传 >

第4部分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打不垮的硬汉-海明威评传-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人物简介》、《当代诗选》等书刊上。对于庞德的帮助和友谊,海明威给予了最真诚的回报。尽管海明威在文学领域的声誉和威望很快就超过了庞德,但他始终如一地高度评价庞德的文学创作成就,感谢他最初的帮助。特别是庞德后来处境窘迫时,海明威的友谊更显得珍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庞德百般辱骂罗斯福政府,无耻吹捧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他为罗马电台作英语广播,厚颜无耻地攻击自己的祖国。1945年他被在欧洲登陆的美军逮捕,押回美国候审。这时,海明威没有抛弃与庞德的友谊,他与麦克利什、弗罗斯特、艾略特一起,在1958年设法使庞德获释。并在此之前两年,给关在精神病院中的庞德送去了一千美元的支票,这在当时绝非小数目了。庞德去世前,曾感激地说:“海明威没有令我失望……在他得意时,我从未见他只为自己打算。”

  年龄大得足以当海明威母亲的格特鲁德·斯泰因,在形象和性格上也酷似海明威的母亲格莱丝,两人都长得轮廓清晰优美,而且都易于冲动,以自我为中心。这位富有的女作家当时在巴黎文坛名气很大,许多人得到过她的帮助。由于舍伍德·安德森的介绍,海明威与斯泰因很快就建立了友谊,而且这种友谊发展很快。斯泰因欣赏这位漂亮小伙子对她的尊敬和爱戴,热心地指导他的创作,帮助他在巴黎文坛站稳脚跟。海明威在斯泰因面前则异常地温驯,甚至在“恋母情结”的驱使下,产生非份的念头。海明威承认“我总想要和她发生性关系,她明白这点,这是很健康的感情,比某些言谈更能说明问题。”当然,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斯泰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女同性恋者。或许正是因为斯泰因的同性恋问题,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一方面,海明威不能忍受斯泰因总是把他当作孩子对待,并且对斯泰因疯狂的同性恋性生活感到恶心。另一方面,斯泰因要求海明威总是随着自己的手指转动,她的性伙伴艾丽丝小姐则对海明威十分妒忌。此外,斯泰因创作才华的平庸,也注定了海明威不能忍受别人把他当成斯泰因的门徒。这一切打碎了他们之间迅速建立起来的友谊。互相吹捧和感恩戴德之后,紧接着的便是互相诋毁和谩骂。斯泰因嘲讽海明威是“胆小鬼”,指责他智力迟钝、身体虚弱,甚至命令自己宠爱的白色卷毛狗:“去,装扮成海明威,要表演得凶狠一些。”海明威的反击是抨击斯泰因文学创作上的低能和令人厌恶的同性恋生活,相传他曾经给斯泰因发过一份电报:“一条母狗是一条母狗是一条母狗”。

  海明威是以《多伦多每日星报》驻欧记者的身份去巴黎的,应当说,他始终认真、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短短几年时间,他几乎跑遍了欧洲大陆,到处奔波采访,好在海明威从小就酷爱远游,因此他对于采访工作乐此不疲。

  1922年4月,海明威从巴黎赶到意大利热那亚,采访国际经济会议,这是自1919年凡尔赛和谈之后的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海明威为《多伦多星报》写了十五篇文章,报道了参加会议的政治家的个性及其局限性。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首次返回意大利。同年6月,海明威携夫人哈德莉一起又重访意大利,除了带妻子参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自己曾到过的地方以外,海明威在这次旅行中,认真考察、研究、报道了亚平宁半岛上如火如荼的法西斯运动,在米兰《意大利人民报》编辑部采访了黑索里尼,感觉到了墨索里尼正坐在火药桶上,并准备亲手点燃导火索。11月,海明威在洛桑第二次访问了这位已经夺取了政权的独裁者。值得注意的是,当国际社会的许多人正高声颂扬这位法西斯领袖时,海明威尖锐地看透了黑索里尼的伪装,他认定墨索里尼是“欧洲最大的骗子”,警告人们“对一个穿黑衬衫、白鞋罩的人,我们犯了某种错误,甚至是历史性的错误。”他甚至写了一首非常刻薄的诗,发表在1923年春季的《小评论》上:

  墨索里尼有一对

  眼白大瞳孔小

  酷似非洲人的眼睛,保镖时刻紧随身后,那照片上正在看书的人

  拿的却是一本倒着的书。

  海明威的所有采访和报道,都是在愉快的旅行中完成的。1922年10月赴希腊-土耳其战争的战场,写了大约十四篇文章,报道了希腊军队的溃败和土耳其军队的残暴,明确表明了对玩弄权术的政治家和无能将军的痛恨,对战争中流离失所的普通百姓的同情。12月在洛桑,报道了确定新的土耳其边界和规定希腊的战争赔偿的国际会议,向《多伦多星报》的读者们描述了契切林 (当时的苏联外交部长)、墨索里尼等各国的政治领袖。除此之外,1923年1月参观游览了拉帕罗。2月游历意大利北部。3- 4月在科蒂纳滑雪。4- 5月在法国报道法军占领鲁尔工业区。5- 7月周游西班牙,并从此爱上了斗牛运动。在这些频繁的旅游中,海明威写了大量评论欧洲现实生活的文章,向北美大陆的人们介绍欧洲的生活开支、夜生活、外汇市场的变化、法国的时尚、瑞士的名胜、德国的通货膨胀、俄罗斯流亡者等等。另外,他还有许多文章介绍了钓鱼、滑雪、斗牛等他所喜爱的体育运动。应当说,作为记者,海明威是很称职的,他非常勤奋,对新闻报道也很内行。但他的记者朋友们也注意到,海明威对记者工作有点轻慢,经常把最好的材料保存起来作为创作小说之用。“他对此满不在乎,除非新闻工作能为他提供急需的费用,并能使他与其他作家建立联系。”

  海明威一登上欧洲大陆,便雄心勃勃地向文学的滩头堡进攻,并获得了成功。他不仅在巴黎的文学圈子中站住了脚,与众多的文学界名人建立了友谊,而且在短短的时间内,发表了许多诗歌和短篇小说。

  太阳升起来了

  正当海明威沉迷于写作和无休无止地漫游欧洲列国时,哈德莉告诉他,她怀孕了。这个消息没有给海明威带来多少要当父亲的期待和欣喜,相反,海明威对此忧心忡忡,认为哈德莉约束与限制了他的自由,而他自己要作父亲还太年轻了一点。他甚至认为“一个人一旦结婚就倒了霉。”

  由于哈德莉认为加拿大多伦多的医院设备、医疗水准以及医生、护士的业务水平都比巴黎要好,海明威不得不离开他极为留恋的巴黎,和哈德莉一起于1923年8月底回到了多伦多。为了承担家庭经济的重担,海明威在《每日星报》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然而正是这份工作使海明威倍受羞辱,并迫使他提前返回巴黎。

  作为一位颇有名气的驻欧洲记者,海明威无缘无故地遭到助理主编哈里·欣德马什的蓄意迫害。欣德马什是一个野心勃勃而又无德无能的蹩脚文人,靠着娶了《每日星报》社长的女儿而爬上助理主编的位置,他妒忌其他人的才华和成就,想方设法挫伤成功者的情绪。虽然他和海明威从来没有什么过节,但海明威的才华和已经取得的成就,足以招来他的迫害。海明威经常被打发去采访一些毫无价值的新闻,甚至发表文章时不能署名,在哈德莉分娩前夕依然被派去其它城市采访,使得海明威不能目睹自己儿子的降生。海明威愤愤地说:“在欣德马什手下工作,如同在德国军队里一位最蹩脚的指挥员手下工作一样。”他厌恶这个耗费精力、乏味无聊的工作,讨厌多伦多这个枯燥的、道德上极为拘谨的城市,怀念巴黎的轻松、活跃,渴望回到那种充满友谊、刺激和成功感的文学圈子中。在他看来,如果不迅速摆脱多伦多和 《每日星报》,不摆脱那个该死的欣德马什,他的灵魂,他的创作灵感将会迅速枯竭,他的文学生命也就会因此完结。这一切,促使海明威最终和《每日星报》决裂。他辞去了每周一百二十五美元的工作,匆匆地看望了住在奥克帕克的父母后,携夫人和刚刚三个多月的婴儿约翰·哈德莉·尼卡诺尔·海明威一起,于1924年1月底重返法国。

  回到巴黎后,海明威成为了专业作家,以写作谋生。他接受庞德的建议,协助马多克斯·福特主编短命的《泛大西洋评论》。福特是一位老作家,他在文学界朋友众多,在小说创作和编辑工作上都颇有成就。他对海明威评价甚高,在1925年初版的《在我们的时代里》普及本的护封上,福特写道:“当今美国最优秀的作家,最严肃认真的,写作技巧最娴熟、最精湛的是厄内斯特·海明威。”在后来的 《永别了,武器》的序言中,福特把海明威与康拉德、W·H·赫德森相提并论,认为他是“我五十多年来所读过的作品中三名无懈可击的英文散文作家之一。”尽管如此,海明威对他称之为“有出息的矮胖子”的福特越来越反感,在他的眼里,福特是个不修边幅、假装斯文、口有恶臭的势利小人。在海明威的许多小说和回忆性的散文中,福特都遭到了指责和攻击。或许正因为这一点,许多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认为海明威的个性中,有“忘恩负义”这一条。

  由于要负担一家人的生活,又没有固定的薪水,海明威在经济上比较拮据。但他坚定地抵制了金钱的诱惑,努力维护创作的严肃性和艺术上独特的追求。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在平静安定中写作对我来说比陷入毁灭美国作家们的金钱陷阱重要得多,我要尽力去创作,从不去考虑销路问题,也从不考虑它会给我带来什么,甚至也不想它能否发表。”

  在海明威看来,文学创作是一项需要终身孜孜以求的事业,它好比是文坛上竞争激烈的职业拳击赛。同时代的人都相互竞争,他们又与前辈大师们竞争。“在我们这个时代里作家要作的事情是,写出前人没有写出的作品,或超过已去世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为了在文坛拳击台上威风八面,立于不败之地,海明威认真地研究和学习了前辈大师及同时代卓有成就的作家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伊凡·屠格涅夫、弗雷德里克·马里亚特、亨利·菲尔丁、斯蒂芬·克莱思、康拉德、D·H·劳伦斯、马克·吐温、乔伊斯、吉

  卜林、庞德等等,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影响过海明威。其中,托尔斯泰是海明威心目中的文学英雄,在许多文章中,他都高度赞扬了托尔斯泰不朽的艺术成就,并把托翁看作是评判作品优劣的艺术标准。

  和世界文学史上许多著名的作家一样,海明威在文坛上并非一开始就春风得意,杂志编辑和出版商们对海明威的作品并没有表示出多大的热情。《口是心非》杂志是美国第一份发表海明威诗作的刊物,但1922年6月发表他的四行诗《终极》之后,一分钱稿费也没给他。1923、1924年,海明威虽然设法在《小评论》、《泛大西洋评论》、《横断面》、《本季度》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诗和文章,但1924年全年他只拿到了五十美元的稿酬。1925年3月,《打不败的人》被斯科菲尔德·塞耶主编的《日暑》杂志退回。1926年秋末,已经颇有名气的海明威的《阿尔卑斯山牧歌》被共产党刊物《新群众》退回。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沉闷的日子并不太长。海明威世界的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