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 >

第2部分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避免下结论的秘诀,同时它也是最天真的幻想。书评不可能成为没有倾向性
的报道,因为有关某书的“新闻”很大一部分都是它有多好,即使是对内容
的概括,除了最最简单的概括以外,都要涉及个人的判断和喜好。绝对的不
偏不倚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
这并不是说什么样的评论都行。正直的编辑总是尽一切可能避免发表糟
糕的评论,或是意在报答——或乞求——个人恩惠的评论,或者是源于个人
仇怨的评论,不管它有时会多么有意思。但说到意见的忠实表达,即便是做
到相对的公正也比虔诚的评论者想象的要难得多。
让我们假设一个比实际生活中,任何一个都简单得多的情景。假设对某
一学科的研究,大体上分为思想极端对立的两派——绿派和蓝派,那么在评
论他们的书这个问题上,编辑该怎么办?如果将绿派的书都送给绿派书评
家,蓝派的书全送给蓝派书评家,他的报纸上就不会有多少思想上的争论。
如果他将绿派的书送给蓝派书评家,而将蓝派的书全送给绿派书评家,结果
必然同样可以预测到。在这种情况下,对他来说,最佳的解决方案便是将蓝
派的书一半送给蓝派书评家,一半送给绿派书评家,反之亦然。这样他至少
可以在思想的争论及生动程度上综合取舍,达到整体上的平衡。饶是如此,
发现自己的书被交给绿派书评家的蓝派作者也会因感到不公而痛苦,书被交
给蓝派书评家的绿派作者也会茫然不解:“为什么是我,而不是他?”
批评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正,什么是绝对的公正,人永远也无法达成共
识。不严格他说,一碗水端平是个令人羡慕的目标,但最好将它交给编辑和
书评家个人的良心及明智的判断。企图将它系统地强加于人只会换取令人窒
息的恶果。
“书就是新闻”哲学的第二个结果,便是对书评家概念的歪曲。判断退
居次要地位。争议不受欢迎。风格及批评的天份几乎不会引起注意。然而涵
盖了很多问题的书如果要予以充分地报道,专门知识这个因素就不能被忽
视。这些年来,《书评》由于对专家的信任而著名起来,即使一个很随意的
书评家,也必须和他的传记资料一起出现。似乎他从某种程度上利用了专门
的知识(评论意大利小说的人便被描述为“跟上国外小说的发展”)。《书
评》显然以在需要专家时能发现真正的专家为荣。五十年代,曾流行一个有
关编辑政策的笑话:“若是你得到一本有关直升飞机的书,你会怎么办?从
直升机上找一本《书评》。”
并非专门知识本身被人唾弃,绝对不是——其它的可能性更糟糕。在英
国,非专业人士的书评有着很长的传统,在伟人名称的光环下沾沾自喜固然
容易——如锡德尼?史密斯和v?S?普里切特之类,但因此也很容易忘记卑
下的一面。有效的纠正措施也有,它以乔治?奥维尔1946 年写的一篇精彩悲
观的论文出现,论文称为:《书评家忏悔录》。它描述的是一位记者与编辑
送给他并附言“它们在一起应该很合适的”五本书的搏斗:
“《十字路口的巴勒斯坦》、《科学乳品制造业》、《欧洲民主简史》
(这本书厚680 页,重4 磅)、《葡萄牙属东非的部落习俗》,另外还有一
篇可能是误收的《躺下更舒服》的小说。他的书评——比如说,800 字——
得在明天中午完成。”
这是一种很冷酷的生活方式,它最糟糕的一面还是那些可怜的家伙得“连
续不断地发现他们对之根本没有共鸣的作品的感受”。
相形之下,专家便是一个很幸福的人,他对自己的主题不仅很了解,而
且很关心。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有许多书只有专家才有资格评论。但这里也
可能藏有暗礁。专家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书评家。有时候他们显然是个很差的
书评家,而对他们过于依赖的报纸就难逃枯燥文章的恶运。好的文学编辑不
可或缺的一项品质,便是清楚地明白,书评本身也是一项专门知识——至少
是一项技艺。
对专家的崇拜,也会从另一方面,使人对编辑的看法过于狭窄。他很容
易使人按类型分配角色,使人怠于跨过思想的樊篱。但多数时候,最激励人
心的作家都是那些拒绝受束缚的人,即使是专家,他们也能超越自己的专门
知识。在五十年代,有人曾问当时《书评》编辑弗兰西斯?布朗,他是否会
考虑让一位数学家来评论一本诗集,或是让位诗人来评论某本历史著作,他
回答说:“不。我的感觉是,隔行如隔山。”这样的回答令人沮丧,读到它
时,我想起了德国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一句话:“我不是驴子,但
我还没有自己的土地。”
自那以后书评继续发展,那些日子现在看上去是如此的遥远。往日争议
的尘嚣早已落定,我们至少可以承认:“书就是新闻”的方针尽管不好,但
它总比好的原则被误用了强。给人们带来书的有关信息——正面的信息事实
上总是批评最根本的功能之一。新的不为人熟悉的书在让人分析之前必须有
所描述,与极尽吹捧之能事相比,作出令人信服的描绘,也很可能成为引起
读者兴趣的最有效的方式。从威廉?海茨利特到艾德蒙?威尔逊,这些批评
家胜人一筹的都是艺术。在稍低一点的层次,报纸书评家在首次和如此之多
的书打交道时,最为需要的也便是这种艺术。避开判断是不可能的,但除了
判断一无所有的批评也令人沮丧。去激励,去辩论,去庆祝(仅在应该庆祝
的时候),去布道(只是偶而为之),去解释,去逗乐,去宣扬新的思想,
去让对话继续进行——它们也是这工作的一部分。同时更是任何优秀的书评
家向往的理想状态的很大一部分。
(约翰?格罗斯,1996 年10 月6 日)
出版说明
对文学界来说,《纽约时报》的书评是值得关注的栏目。时至今日,这
个栏目也已经历了百年岁月,有心人将它悉心整理,编译成册,便是呈现在
读者面前的这本《西风吹书读哪页》。
《时报》书评能在西方乃至世界社会上取得今日的地位,这其中的原因
绝非偶然,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它选择有名气有份量的作品;其二,
它登载有个性有品昧的书评。就前者而言,它几乎收录了西方文坛19 世纪末
到20 世纪末以来各个阶段的一时之选;以后者来说,则是以千字小文评万言
巨制的识见,或冷峻,或热烈,或戏谚,或谨严。但无论是何种风格,哪样
行文,都能自成一家,独具慧眼,令读者感觉别有大地,耳目一新,从而使
作品与书评达成瑜亮互见的境界与二美并收的效应。
正如《纽约时报》的编者所言,《时报》书评在文学评论上绝不追求时
尚,而是努力向读者提供材料,让他们据此作出判断。而我们出版这本书的
目的也正好与之相吻合。正所谓一百个不同的读者,就有一百部不同的《红
楼梦》,本书所选的篇章,评论的观点,乃至行文的风格,译笔的基调,也
正等待着读者的见仁见智,细加揣摩。
《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一张大报,其新闻报道及观点有许多我们是不赞
同的。对于书评的观点我们也不是一一赞同。但是我们相信“他山之石,可
以攻玉”,从文体知识以及多年来文学小说的展示,相信读者可以从中学到
一些东西,并能够消化吸取其精华,而弃之糟粕。
这就是本书的出版目的。
书评纪年
1886—1919
1896:书评”第一期;当时叫做“星期六书评增刊”,于10 月10 日出
版,标题为《奥斯卡?王尔德的惨况》,报导了剧作家在瑞汀监狱的悲惨状
况。
1897:塞缪尔?勃特勒在《奥德赛的女作者》一文中提出荷马是个女性。
(见哈罗德?布鲁姆,1900 年)
1897:《每周书刊》公布报道说1896 年共出版5,703 种新书和重版书。
l900:西奥多?德莱塞第一本小说《嘉莉妹妹》出版,出版商的妻子声
称这部小说“有伤风化”,该书被撤回,德莱塞有些精神崩溃。
1900: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德国出版《梦的解析》。弗兰克?鲍姆发
表《绿野仙踪》。
1901:安德鲁?卡内基向纽约公立图书馆损赠520 万美元。
1901: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完稿,出版商要求删掉一半字数。
1901:苏利?普吕多姆(勒内?弗?阿?普吕多姆)获第一届诺贝尔文
学奖。
1903:P?G?沃德豪斯从银行退职,为《伦敦环球》写作专栏文章。
1904:詹?马?巴里的戏剧《彼得?潘》公演,剧本直到1928 年才出版。
1904:詹姆斯?乔伊斯6 月16 日第一次和娜拉?巴纳克尔约会(布卢姆
日),当乔伊斯的父亲得知娜拉的姓时说:“她永不会离开他的。”
1911:1 月29 日,星期日,“书评”更名为“书的评论”。
1917:T?S?艾略特在劳埃德银行就职,在此工作了9 年,l922 年写出
从未被“书评”评论过的《荒原》。
1917:现代图书馆建立。
1918:厄内斯特?普尔获第一届普利策小说奖。
二十年代
1920:6 月27 日“书评”与杂志合并,并刊持续了2 年。1920:阿加莎?克
里斯蒂推出其第一本著作《泰尔斯庄园奇案》,开始向世界介绍大侦探波洛
的形象。
1920:伊迪丝?华顿的长篇小说《天真时代》讽刺了纽约的生活方式。
1922:《尤利西斯》在巴黎出版。在美国该书被禁到1933 年(一位法官
在禁令被解除的同一周宣布该书获得自由),1934 年在美国的第一版是《尤
利西斯》在英语国家第一次被合法印刷。
1922:艾米莉?波斯特以第一版《礼仪:社交惯例蓝皮书》开始教美国
人在社会、商业、政治和家庭中的良好举止。
1922:梅尔彻家族设立儿童文学“约翰?纽柏瑞奖”,第一个获奖的是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人类的故事》。
1922:艾德文?阿灵顿?罗宾逊的《诗歌选集》获得第一届普利策诗歌
奖。
1923:纪伯伦的《先知》诞生,它仍然是阿尔弗雷德?A?诺普销得最好
的书。
1923:欧纳斯特?海明威第一次观看斗牛。1924:赫尔曼?梅尔维尔1891
年去世前完成的长篇《比利?伯德》由他的一个孙女出版。
1925:洛莱利?李首次在阿妮塔?露斯的《绅士更爱金发女郎》中亮相
1925:阿蒂里奥?穆西诺为《木偶奇遇记》所绘中的古典插图使科洛迪
的木偶在美国获得成功。
1925:前《笨拙周报》的助理编辑A?A?米尔内将《温尼——噗噗叫》
推向世界。
1926:《该月一书》俱乐部和《文学指南》建立。
1927:伯纳特?瑟福和多纳德?克洛普夫开办兰登书屋。
1928:拉德克利夫?豪尔所著《寂莫之井》一书出版并被查禁,美国的
禁令经上诉后撤销,英国直到1949 年才开禁。
1928:《牛津英语词典》最后的部分面世(开始编纂于1884 年)。
1928:年青的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著《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出
版。
1929:让…保尔?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结合,于始了长达51 年的
伴侣关系。
三十年代
1930:德什尔?哈米特出版《马耳他猎鹰》,推出萨姆?斯倍德。
1930:辛克莱?刘易斯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