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 >

第6部分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同样的手法。然而,康拉德在其主人公性格中体现出的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不同,正是欧洲贵族和俄国农民的区别。这种区别——尽管陀思妥耶夫斯
基死于1880 年——是两个世纪的差别,是文明的欧洲和野蛮的俄国之间的差
别。那些他作品中的农民应属于尼禄时代甚至还应更早的罗马时期,而建立
在蚂蚁般辛苦的农民之上的温泉澡堂文学并无助于缩小这两个世纪的鸿沟。
(佚名,1912 年7 月30 日)
一个男孩最好的朋友──《儿子和情人》,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著
似乎没有比“人类的纪实”更陈腐的书评词汇了,但是用它来描述这本
非同寻常的书却再恰当不过了。它几乎称不上是个故事,而是一个男人生命
的最初部分,从出生到25 岁,他周围的环境,他的坚强和数不清的缺点,都
展现在我们面前,甚至连最细微的感情和环境的效果也没有忽视。这本书的
女主人公不是心爱的姑娘,而是母亲。小说以母亲的婚姻开始,以其悲剧性
的死亡而达到高潮。儿子保罗?莫瑞尔和其母相互的爱是两人生命的源泉。
这些都被细致而真实的地描绘了出来,连两代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都没有
放过。
小说的背景是德比郡的煤矿。保罗的父亲是个矿工,他的母亲却出身于
较富裕的家庭。两人这种“浪漫的”结合虽然是许多老套的言情小说的欢乐
结局,却也是不少现代现实主义作品的开始。书中第一章描述了婚后一段时
间的生活,那时,这对不般配的夫妻的杰作保罗尚未降生。瓦特?莫瑞尔本
不会变得如此坏,如果他娶一个普通的女子从而生活不再充满纷扰的话,他
应该比书里面写的要好的多。他逐渐的堕落既令人痛惜又不可避免——一个
快乐可爱的青年变成了脾气暴戾的酒鬼父亲,他的出现扼杀了孩子的笑声,
单是想一想这样的父亲就足以使全家笼罩上一层阴影。莫瑞尔太太却异常坚
强,她能将几乎已被丈夫毁掉的生活重建起来,而他却只能在山岗间无助地
游荡。劳伦斯先生对莫瑞尔一家日常生活及其所处的村庄的描写是出奇的真
实,而更真实之处在于,他从不炫耀自己对生活细节的了解。所有这些从他
笔下自然流淌而出,只有当我们稍事停留时才会发现,他的背景描写是如此
饱满和完整,以至于那些主要人物——莫瑞尔夫妇、保罗、玛丽安,和克拉
拉都跃然于纸上。
保罗是一个与其说令人同情不如说使人感兴趣的人物。他的软弱和对精
神依靠的需要都使人很难不对他表示蔑视。他又不断地试图从另外两个女人
那里找到力量,而事实上,只有他那杰出的,不屈不挠的母亲才能帮他。这
一点他一直都有所觉察,但直到最后他才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无论如何,
想为他对玛丽安的态度开脱都是极端困难的,尽管是他精神的自卫导致了不
忠。劳伦斯先生似乎对我们所说的传统道德不屑一顾,然而,坦白地说,他
的书并不非常无礼。
虽然他非常直露地描绘了保罗、玛丽安和克拉拉三者之间的关系,但事
实上,这种描写一点也不粗俗。他对玛丽安这一人物的描写,使读者必须更
加仔细地阅读才会发觉,这是一个精神如此纯洁的女性,以至于她已和芸芸
众生或普通人性毫不相干。我们为她的渴望和缺乏自信感到痛心,因为正是
这些缺点使她在即将得到最为渴求的东西时却失去了勇气。然而保罗最后的
和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感觉到玛丽安正在把他的灵魂据为己有,而正如
他母亲所说,这种感觉让他失去一切。两人之间心灵上的冲突盲目而无意识,
这正是对人物内心深处的力量的最好揭示,而人物本身却经常对此一无所
知。
克拉拉较玛丽安相比就逊色得多,这是因为她必须个性鲜明一些。她是
一个非理性的女人,像保罗这样的人自然会对她感到厌倦。而比这两位女性
都更杰出,意志力更强,充满慈爱,并一直能在其儿子心中拥有不可动摇的
地位的,是这位英雄的母亲。虽然玛丽安曾几乎将她的儿子抢走,但她最终
还是战胜了一切对手。在一本有如此众多刻画入微的人物的书中,母亲依然
是最出色的人物。当我们最初遇到她时,她正领着孩子们去见“清醒的父亲”,
并鼓励自己去经受生活的磨难,因为生活对她来说就象一场永无终结的等
待,明知无望还要等下去。最后一刻,她还在同癌症进行英勇的斗争。她一
直是一个真实而优秀的真正女性,一位模范母亲。劳伦斯先生非常小心地避
开了她病痛的可怕的细节,我们只能看到她那“被病苦扭曲了的双眼”和她
孩子们的悲痛和恐惧。保罗的所做所为是否正确并无确定的答案,唯一我们
确信的是,他“爱她甚于自己的生命”,他对她日渐衰弱的无力的怨恨非常
值得分析。他似乎很平静地接受了母亲的去世,但母亲之死对他的影响,那
种一片空白、一切事物都变得毫不真实并失去意义的感觉,是非常有震撼力
的。没有了母亲,他的生命已毫无意义、但是为了她,他必须活下去。
书中随处可见精练而生动的描写:
“弯曲的大路在清爽的朝雾中延伸,阳光与阴影如此壮丽和安静。后面,
房屋黑黑的轮廓在天空的映衬下从凹陷处显露出来,象野兽似地用黄色的眼
睛好奇地看着黑暗深处。”
一个句子就足以展现一幅图画。尽管这是一本长达500 页的小说,但其
风格是简练的。这种简洁的文风,有时就像锤子清晰而短促的击打声。同时,
它又富于变化,如在描写不同的心理历程时就很成功。它把近于不可表达的
细致感情也刻画得细致入微。然而,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本书之所以能成为
罕见的杰作,主要是因为它对玛丽安这一复杂人物的描写,因为她是保罗的
“良心,而不是伴侣”;另一方面,一个当她熟睡并梦见自己年轻时她儿子
的灵魂也不会离开的母亲,和一个永不安宁的儿子之间美丽的羁绊,也使这
本书非同凡响。
(佚名,1913 年9 月21 日)
亚当斯家庭──《亨利?亚当斯的教育》,
亨利?亚当斯著
我们等了12 年才见到亨利?亚当斯的自传。这本书内涵丰富,充满了令
人难忘的警句格言,富有挑战性的观点,文风轻松愉快,有时想入非非,却
又不失深刻的思想和启发性,是一本很值得我们等待的好书。这本书有段奇
特的历史。《亨利?亚当斯的教育:20 世纪复杂性的研究》写于1905 年,
是《圣迈克尔和查特山——13 世纪统一的研究》的续集,这本书在1904 年
完成,1906 年私下印了100 册,分送给了感兴趣的友人。现在《教育》一书
才由马萨诸塞州历史学会首次出版发行。但是当建筑家学会在1913 年发行
《圣迈克尔和查特山》时,学者对《教育》一书已经很了解了。亚当斯先生
由于疾病不得不于1912 年终止了写作生涯,正如洛奇议员在该书序言中所说
的,亚当斯决定“不出版他的自传,告诉公众该书尚未完成,他相信它不久
就会被人们遗忘”。但它并未被人们遗忘,虽然不幸的是作者本国的广大公
众一直却没有对这位美国历史学家查理斯?弗朗西斯?亚当斯的儿子多加注
意。我们希望《亨利?亚当斯的教育》一书的出版可以起到所需的介绍作用。
为了这个目的该书值得一读,除此之外,为许多其他目的都值得阅读这本书。
对波士顿事物的干涩评论,荒诞不经的幽默,讲述历史事件时那漠不关
心的方式——在这本自传中作者常以第三人称出现——还有那些迷人、温柔
又生动的人物描写,所有这些无论是可读性还是作者的文学风格都让人难以
抗拒。他关于童年的描述生动迷人,令人难忘。他是在新英格兰长大的,对
于那儿的环境,他写道:
“对事物的抗拒是新英格兰的法则;孩子用抗拒的本能看待世界;几代
以来他的先辈们把世界看作一件需要改造的东西,它充满了需要铲除的邪恶
力量,他们从来没有认为他们对此完全获得成功;这个任务是亘古不变的。
这任务不仅仅意味着要抗拒邪恶,而且要仇恨它。孩子们很自然地把所有力
量看作敌人,而且也发现事实上的确如此,不过作为新英格兰人,不论大人
小孩,在与充满邪恶敌对的世界的长期斗争中也学会了热爱仇恨带来的乐
趣;他们的欢乐时光微乎其微。”
在他对童年时代人物的描述中最为出色的是他那被称作“总统”的祖父
和人称“夫人”的祖母,后者“喜欢家具”而且不是波士顿人;还有他的父
亲和他父亲的朋友查里斯?索默纳,他是作者少年时代崇拜的英雄。每个人
都有一段长而细腻的描写,文字之长使我们无法在此引用,但是一旦读过之
后,他们就会就被保存在读者自己的“肖像画廊”中。
书中的主人公小时候不喜欢上学,他常把自己的学生时代称作“浪费掉
的时光”。和所有亚当斯和布鲁克斯家族的成员一样,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哈
佛大学,“这是一所温和且有自由风气的学校,在这里可以接受成为一个受
人尊敬的公民所需的教育,学到成为有用之人的必备知识”。
和在所有地方一样,亨利?亚当斯在哈佛交了一些朋友,不过詹姆斯?罗
塞尔?卢维尔的学者风度给他留下了最持久的印象。卢维尔从德国带回了和
他的学生们聚在一起读书的习惯,他还促使亚当斯大学毕业后亲自去德国旅
行。从教育这一点来讲,德国是失败的。不过这位美国年轻人从那里了解到
“他所爱的是18 世纪的德国,而德国人却以之为耻,想尽快地把它摧毁掉。
他不知道德国的未来将会怎样。军事化的德国令他厌恶。”他喜欢“德国人
在实际办事时总爱犯错误的毛病”,德国的“体制”令他恐惧。
亚当斯23 岁时,其父亲被任命为驻英公使,他作为其父的私人秘书来到
英国。正如人们所知的,那是在1861 年,其后几年中他所经历的考验和艰险
是难以言表的。“亨利?亚当斯每想到1862 年都不禁毛骨悚然。”在南北战
争的几年中,英国政府强烈地支持南部联邦,作者用扣人心弦、独特的笔调
描述那几年的经历。有许多句子、段落甚至整页的文字都深深地吸引着评论
家去引用。最后,再一次建议广大读者完完整整地阅读此书。
(佚名,1918 年10 月27 日)
释梦的奇人──《精神分析引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
在一首古老的童谣里,有一位和蔼可亲的人,他总是在适当的时候,轻
轻挽起每一个孩子的手,把他们带到那不为人知的国度的奇妙境界中去,这
位作者,这位可亲的的向导,不是别人,正是弗洛伊德本人——多年以前,
他在精神病研究工作中发现了开启人类生活中的不解之谜的钥匙。从那以
后,他一直使用这把钥匙,或把它向左旋转,或向右旋转,出人意料地打开
了一扇又一扇大门。
他只相信实用主义的真理。“真理只有在它起作用的时候才成为真理”,
他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对那些陷入人性的不为人知的一面的困境和困惑中而
不得不向外突围的人,他怀着谦卑而真诚的同情——正如他的演讲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