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理性的呼唤-古典主义文学 >

第17部分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理性的呼唤-古典主义文学-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德·拉封丹 (1621—1695)是法国著名的寓言诗人、法国古典主义代表作家之一。

  他出生在埃纳省的西托—蒂埃里小镇,父亲是个不太富裕的小官吏,曾任水泽森林管理人和狩猎官。拉封丹幼年时在乡村小学读书,以后又进入中学学习。小时候,他常随同父亲在森林中巡查捕猎,如一时兴起,他便独自钻到一处尽情地玩耍一番。大自然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极大地激发了他童年时代的想象力,这对于他日后的寓言创作大有裨益。拉封丹的祖父是个商人,闲暇时酷爱读书。对拉封丹来说,祖父那琳琅满目的藏书就象色彩斑斓的大森林一样,具有一种特殊的诱惑力,他时常兴致盎然地在书海中遨游畅想。

  青年时代的拉封丹,为了求学离开家乡来到巴黎。最初,他在一个天主教会修习神学,以后易地学习法律。1647年,他修业期满,获得了巴黎最高法院律师职务。在职期间,他目睹了司法界的种种腐败现象,亲自了解到法院黑暗的内幕,这使他心灰意冷,不久便辞掉职务,重返故里,过起了安闲的乡绅生活。在家中赋闲的几年中,拉封丹博览群书,阅读了荷马、维吉尔(古罗马诗人)、泰伦斯、阿里奥斯托(意大利诗人)和薄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等人的作品,并结识了一批颇有名气的作家和艺术家,这促使他立下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志向。拉封丹十分推崇马罗(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诗人)和拉伯雷(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作家)的作品,他把这二人尊为自己心目中的师长。这期间,他写了不少描绘外省风土人情的小诗。

  1654年,三十三岁的拉封丹发表了第一部剧作《宦官》,这是根据泰伦斯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的。这部作品体现了拉封丹的人文主义倾向,也标志着他创作生涯的真正开端。在十七世纪的法国,不少作家都有自己的保护人,初涉文坛的拉封丹也想为自己找个靠山。1658年,他离开家乡前往巴黎定居。同年,拉封丹通过关系把自己的一首诗寄给了当时的财政总监弗凯,希望把他当作自己的保护人。弗凯赐给他一份年金,并要他今后定期上交自己的诗作。在以后的三年中,拉封丹写了许多田园诗、抒情诗、颂歌以及当时流行的回旋诗 (或称回旋曲式诗)。1661年,弗凯因营私舞弊、中饱私囊而被捕入狱,拉封丹从此失去了固定的年金。但他仍忠于这位前保护人,曾两次以诗歌的形式上书路易十四,请求国王宽恕弗凯。拉封丹的举动得罪了朝廷,为此,他被迫离开巴黎。一年之后,他返回巴黎,投靠到奥尔良公爵夫人的门下充当侍从。这个差事十分闲在,不但对他的活动自由没有限制,而且还为他出入当时一些著名的文艺沙龙提供了便利。正是在这期间,拉封丹与布瓦洛、莫里哀和拉辛结下了友谊。在他的韵文小说《普西赫与丘比特的爱情》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以布瓦洛、莫里哀和拉辛为原型的。

  1664年,拉封丹发表了《故事诗》的第一集,书中故事的情节大都是从意大利作家阿里奥斯托和薄伽丘那里借用来的,字里行间还加杂着十七世纪沙龙中流行的“雅语”。故事虽然是用轻松、优美的诗句写成的,但总的来说缺乏思想深度,题材略显琐细,常以女人的脆弱、少女的纯真和修女的隐私等为话题。这些薄伽丘式的故事,引起了教会和国王的恶感,以致路易十四曾一度反对把拉封丹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实际上,作者本人也逐渐对这类故事失去了兴趣,在《故事诗》的第三集问世以后,拉封丹便基本上放弃了这种形式。

  从1667年起,拉封丹开始创作举世闻名的《寓言诗》。作者当年四十六岁,不仅阅历丰富,而且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创作经验。一年之后,他向世人奉献出他的代表作《寓言诗》的第一集(共六卷)。这部寓言诗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两年内再版六次,作者也因此蜚声文坛。这进一步激发了拉封丹的创作热情,不久他又完成了长篇韵文小说《普西赫与丘比特的爱情》,内容是描写一位希腊公主与爱神之间的感情纠葛。

  1672年,他的资助人奥尔良公爵夫人病故,这使他丧失了一切经济来源,幸好一位银行家的夫人在他走投无路之际慷慨地收留了他。在新的环境中,拉封丹广泛地接触到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并认真地研读了笛卡尔与伽桑狄的哲学论著。1678至1679年,他完成了《寓言诗》的第二集(七至十一卷)。在此前后,拉封丹还发表了许多题材广泛的作品,主要有宗教诗《圣马尔克被俘》(1673)、歌剧脚本《月桂女神》(1674)和《佛罗伦萨人》(1675)、科学诗《金鸡纳霜》(1682)、体现作者在“古今之争”中取折衷态度的献诗《致于埃》(1687)和诗剧《正义女神》(1691)。

  1683年,法兰西学院要增补一名院士,拉封丹以多数票当选,但在投票后,路易十四竟否决了这一提案,取消了他的入院资格。1684年,拉封丹终于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拉封丹在晚年还创作过几个剧本,但成就不高。1694年,他发表了《寓言诗》的最后一卷(第十二卷)。1695年,这位才华出众的寓言诗人与世长辞。

  拉封丹的 《寓言诗》

  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最早的寓言是印度、埃及和希腊的动物寓言。在欧洲,公元前八世纪,荷马和赫希奥德(古希腊诗人)就开始把民间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引入自己的诗作。公元前六世纪是古希腊寓言的繁荣时期,世人皆知的寓言大师伊索就诞生在那个时候。公元一世纪的费德鲁斯 (古罗马寓言作家)和公元二世纪的巴布里乌斯(生平不详)所留下的寓言作品,对后世的欧洲寓言作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在西方,伊索、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是人们早已熟知的寓言作家;在东方,影响较大的寓言作品是印度的 《梵天、毗湿奴寓言故事》和《贤哲寓言集》。到了近代,寓言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进。

  拉封丹曾尝试过用不同的文学体裁进行创作,他写过悲剧、喜剧、颂诗,小说和歌谣,但实践证明:只有寓言和短小的诗体故事这两种文体,才最能充分地展示他的才华。拉封丹首先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不论是用寓言的形式还是用诗体故事的形式,他那娓娓道来的小故事总是情趣盎然。法国古典主义后期散文作家拉布吕耶尔是这样评价拉封丹的:“他把完善的故事体作为写作的形式;他让野兽、树木、石头——也就是那些不会说话的东西说话;在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轻松、自然和优美。”

  《寓言诗》(1668—1694)是拉封丹的代表作,共十二卷,二百三十九首,彼此独立成篇。作品的题材绝大部分取自《伊索寓言》、古希腊罗马寓言作品、印度的《贤哲寓言集》和民间传说。这些简单的故事,经他加工后便成为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警世之作。在拉封丹以前,寓言只是一种十分简短的体裁,只能通过短小的故事来阐明浅显的道理。但拉封丹认为,他的《寓言诗》是:

  一部巨型喜剧,幕数上百,宇宙为其背景,人、神、兽为其角色。

  这正是这部作品的绝妙写照。 《寓言诗》中的角色既有从国王到樵夫的各阶层人物,也有古希腊罗马传说中的众神,还有经过似人化处理的林中百兽,所有这些构成了十七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现实图景。《寓言诗》涉及到经济、哲学、宗教、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当时社会各界的一面镜子。《寓言诗》的文体流畅自然,优美和谐,诗句长短不一,韵律各异,是法国诗歌艺术的精华。下面,从中选出几首,加以简单的评析。

  《患瘟疫的野兽》

  拉封丹善于运用拟人的手法,用动物来代替社会各阶层人物并使它们象人一样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来影射现实,针砭时弊。在他的笔下,狮子是一国之君;老虎是王公大臣;狐狸是奸诈小人;猫儿是伪善之徒。在诸多的以动物王国为题材的寓言中,《患瘟疫的野兽》比较具有代表性,这是一幅生动的朝廷写实画。森林中流行瘟疫,大批野兽死亡,幸存者惶惶不可终日。为此,狮子召开会议,它对大家说:“朋友们,上天对我们震怒了,神明在等待献祭之物。我们应该找出罪不容诛的家伙作为献祭,以求得神明的宽恕。”接着,它开始历数自己的罪行:

  我们不要自我吹嘘;要毫不留情地

  察看一下我们自己良心如何。

  至于我,为了满足贪婪的胃口,我吞噬过许多绵羊。

  它们冒犯过我吗?没有;

  有时我甚至吃过牧羊人。

  因此,如果需要,那我就献身。

  但我想,人人都象我这样认罪才好;

  因为根据公正的立场,应该罪恶最大的作

  牺牲。“哦,陛下,您真是过分地诽谤自己了!”狐狸谄媚地说。“把羊嚼了!——这正是您给了它们很大的面子!至于牧人呢,也是罪有应得,他们把我们迫害得好苦啊!”狐狸的这一番话,居然博得了阵阵喝采声。对于林中那些爪利齿尖的庞然大物,其它野兽丝毫不敢冒犯,老虎等一批大臣也相继被宣告无罪。最后轮到驴子说话了:“我啃掉了草地上的一小束草,说实话,这片草地不是我的。那时候我实在饿得发慌,魔鬼把我给搞昏了!”“啊!”群兽大叫起来。“吃人家的草!真是罪大恶极!要处死!处死!”结果,驴子“伏了法”。

  法院审判要看你有无权势,然后宣告你无罪或是有罪。

  拉封丹这样结束了自己的寓言。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句话来揭露当时社会的不合理。不合理之处在于,盗窃衣带钧之类不值钱的东西的人有死罪,而窃取国家权力的人却可做大官。寓言中的驴子,不正是动物王国中的“窃钩者”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法国古典主义寓言诗人与我国古代先哲在思想上的相通之处。

  《狼和羔羊》

  我们说拉封丹的作品寓意深刻,是因为《寓言诗》真切地反映了十七世纪法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的历史现实。《狼和羔羊》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作者通过狼与羔羊之间生动而富于戏剧性的对话,淋漓尽致地露了恶狼——封建权贵和反动僧侣——的凶残本性。

  我们即将证实:

  强者的理由始终是最好的理由。

  一头羔羊在一条清澈的河边饮水。

  一只饿狼,四处觅食,猝然而至,是饥饿把它引到这一带来了。

  这只野兽咆哮着说:“谁让你这么大胆,搅混了我的饮水?

  你这样胆大妄为将受到惩罚。”

  羔羊回答说:“陛下,请您息怒;

  试想我在您下游二十步远的地方饮水,因此,无论如何我不会搅混您的饮料。”

  这只残暴的野兽吼道:“你搅混了!

  我知道,去年你说过我的坏话。”

  羔羊回答说:“那时我还没生出来,怎么可能骂您呢?现在我还在吃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