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理性的呼唤-古典主义文学 >

第5部分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理性的呼唤-古典主义文学-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平淡,语言不精。因此,市民写实文学未能流传久远。

  贵族沙龙文学和市民写实文学是两个根本对立的流派,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它们谁也无法在法国文坛上取得统治地位。当古典主义文学在封建王权的扶植下迅速兴起后,这两种文学的影响便逐渐消声匿迹。

  来龙去脉须明了盛衰消长亦有因

  ——古典主义的形成与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始人——马莱伯

  早在十七世纪初,马莱伯(1555——1628)就以全民族语言文学捍卫者的面目出现,开始从事语言规范化和确立古典主义诗法的工作,因此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始人。

  马莱伯的父亲在地方法院任职,他希望子承父业,想把马莱伯培养成一名法官。但在马莱伯的童年,国内爆发了胡格诺战争,随着战火的蔓延,他不得不中辍学业,四处流离。战争结束时,他已经三十九岁,其父的愿望终未实现。在马莱伯个性形成的过程中,法国人文主义者佩雷斯克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佩雷斯克是文物收藏家,学识渊博,兴趣广泛,马莱伯与他有密切的交往。

  1587年,马莱伯首次发表诗作《圣彼得的眼泪》,但这只是他人之作的复制品。1600年,他写诗颂扬亨利四世的新王后梅迪奇,知名度随之提高。1605年,在友人的资助下,他来到巴黎向国王亨利四世敬献颂诗,赞美王权:

  哦,我们全权的国王,你的威力广大无边!

  你的计划十分美好,你的道路无限光明!

  他拥护中央集权的国家,相信全民族的向心力必定会战胜猖獗一时的无政府势力。亨利四世把他留在宫中,封为“宫廷诗人”,当时能获此殊荣者寥寥无几。

  马莱伯是一位严守理性的诗人,他的信条是:理性是艺术家创作时唯一的向导。他一贯强调,艺术领域中的一切都必须服从统一的理性的支配,认为创作中毫无约束的激情只能破坏和扭曲艺术家的构思,使作品的结构失掉完整性,使作者的意图失掉鲜明性。马莱伯把促进法语规范化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认为语言既是表达思想的媒体,就应该清晰、准确、和谐。他反对把外来词汇引入本国语,反对使用方言俚语,力图以平民语言为源泉,以宫廷用语为标准,提炼出一种全国通用的“纯粹的法语”。马莱伯死后,法兰西学院编纂了卷帙浩繁的《法兰西学院字典》,目的是为作家提供规范的创作用语。这部字典摒弃了一切行业用语和方言土语,体现了马莱伯对于语言改革的主张。

  除了“纯洁”语言外,建立诗律是马莱伯一生中另一夙愿。说到诗律,有必要简单提一下法国十六世纪的“七星诗社”。那是一个由七位人文主义作家组成的文学团体,其中以龙沙 (1524——1585)和杜·贝雷(1522——1560)最为著名。诗社的宗旨是以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为借鉴,对法国诗歌进行改革,诗社的成员被认为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诗人。在创作手法上,他们提倡清新和谐、韵律多变,反对浮华造作、刻意雕琢。在内容上,他们赞美生活和爱情,反对禁欲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倾向,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法国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亚历山大体,正是经他们之手而发展起来的。另外,他们还主张通过吸收和改造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词汇来丰富法语。马莱伯对此持有异议,认为这样做会使法语处于庞杂不纯的状态。“七星诗社”虽然注意到诗歌韵律的变化,但并没有建立正式的诗律,马莱伯是第一个出来担当这个任务的人。他为每行有十二个音节的亚历山大诗体制定了基本规则并对使用这种形式进行创作的诗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亚历山大体主要用于十七世纪法国的诗剧和叙事诗,高乃依和拉辛的作品中都不乏其例,布瓦洛的理论著作《诗的艺术》也是用这种诗体写成的。对于其它流行诗体,马莱伯也进行了整理并制定出相应的格律。

  马莱伯曾自谦地提出只当一名“出色的音节安排者”,但实际上,他也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著作,其文艺观点只是散见于对别人的诗歌所作的评注中。在文艺方针上,他提倡宫廷中心论,即先由国王和宫廷制定出艺术创作的规则,然后艺术家再依据这些规则进行创作。换言之,艺术创作要循规蹈矩,有法可依。他的作品很少,主要是写给王室的颂诗。在诗歌创作上,他刻意追求形式美,讲究诗文工整悦目。为此,他对一词一句都挖空心思地反复推敲,据说写成一句诗有时要用去整整一令纸,速度之慢,可想而知。如果此事属实。《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写作慢手的位置非他莫属。马莱伯的诗虽然形式工整,但风格生硬,想象贫乏,意境不高,素有“语法诗人”之称。法国抒情诗人腊康 (1589——1670)和诗人梅纳尔(1582——1646)都是他的弟子。

  马莱伯的各项主张并没有被社会普遍接受,而且还受到同时代一些诗人的反对,市民写实派的讽刺诗人雷尼埃和维奥就是反对者中的代表人物。雷尼埃自称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卫道士,他忠于人文主义的传统,认为马莱伯的主张产生于贵族上流社会狭隘的鉴赏趣味,如果把各种规则强加给诗人,就会压制激情,扼杀灵感,埋没才华。维奥以“自由派诗人”的身份进行创作,对于各种规则持蔑视态度。与马莱伯的主张相反,他认为要忠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就要“信笔涂鸦地”去写,无须事先拟定任何提纲。

  尽管反对派对马莱伯提出了批评,但他的这些主张迎合了当时法国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因此在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最终成为正统的诗歌理论。

  古典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一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三个阶段

  在封建王权的扶植下,古典主义文学发展成为在十七世纪法国文坛占统治地位的流派。随着法国君主专制政体由弱变强、由盛而衰的演变,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三、四十年代开始兴起;六、七十年代达到全盛;八十年代末趋于衰落。

  十七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封建专制国家正处于上升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君主集权不断加强。当时的首相黎塞留利用国家机器无情地摧垮了那些危害民族统一的贵族集团,继承和推进了亨利四世开创的事业,并为“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盛世奠定了基础。在严厉打击封建领主的分裂活动时,黎塞留并没有忘记意识形态这个领域,为了君主政体的利益,他要把文学艺术也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要达到这个目的,首行要制定出统一的规则,使诗人和作家有章可循,马莱伯和法兰西学院的成员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马莱伯在十七世纪初,就提出文学要为王权服务的主张并创立了古典主义诗律,使诗歌创作有了统一的章法。随后,法兰西学院的成员根据当权者的需要,对语法、诗学、修辞做了精心的加工整理,为古典主义作家提供了规范的表现形式。

  在三、四十年代,资产阶级作家对于日益巩固的王权充满乐观,对于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妥协局面表示满意。高乃依是这个阶段中的古典主义代表作家,他所创作的悲剧《照德》正是时代的产物。这部作品所展示的义务与爱情、理性与情感的冲突,实际上就是封建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的冲突。对于这种冲突,高乃依采取了一种巧妙的调和态度,在歌颂封建荣誉观的同时,也使剧中两个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得到满足。在此以前,作家们在处理这种冲突时,都理所当然地使作品中的人物抛弃爱情以保全家族荣誉。 《熙德》既无损于封建荣誉,又不排斥个人利益和男女爱情,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和两种意识形态的妥协。正如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剧中的国王也是以两个阶级、两种思想的调停人的身份出现的,这反映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作家对封建王权所寄予的希望。 《熙德》不但符合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而且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古典主义悲剧创作的典范。

  经过四、五十年代的巩固和发展,法国君主专制政体在六、七十年代达到了鼎盛之势,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也随之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社会特征是:自“投石党运动”被平息后,贵族分裂势力日益瓦解,君主专制国家空前强大,路易十四亲政标志着法国历史上绝对王权的出现。政治的稳定带来了文学的繁荣,十七世纪六、七年代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全盛时期,也是古典主义的成熟阶段。在这个时期,法国文坛中群星灿烂,光彩耀人,莫里哀、拉辛和拉封丹向世人推出了他们全部作品中的精华部分,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完成了古典主义的理论大全《诗的艺术》。

  莫里哀在六十年代初完成的喜剧《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标志着他的创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他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在剧中提出了婚姻、爱情和教育等社会问题,要人们对此加以认真的思考。他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大男子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坚决主张改变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对待妇女的粗暴态度,提倡确立人道主义的家庭观念。六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末,是莫里哀最富有成果的创作时期,他把风俗喜剧与性格喜剧结合起来,接连创作出几个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其中有 《伪君子》、《堂璜》、《恨世者》和《吝啬鬼》等。这些剧本有的把矛头直指在当时不可一世的天主教会;有的辛辣地嘲讽了贵族们庸俗无聊的内心世界,抨击了他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有的则揭露了资产阶级视钱如命的本质和喜好虚荣的陋习。

  《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他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破落贵族达尔杜弗这个伪善宗教徒的典型形象,暴露了教会的黑暗,鞭挞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义之徒,表现出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

  拉辛的两部著名悲剧《安德洛玛克》和《费德尔》,都是在六、七十年代间完成的。这两部作品都借用古希腊的题材,揭露了法国贵族生活的腐败与淫邪。在《费德尔》中,他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层次分明,逻辑合理,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才能。1668年,拉封丹发表了代表作《寓言诗》的第一集,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确立了他在文坛中的地位。在《寓言诗》中,他运用拟人的手法使各种动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并使它们分别代表社会各阶层的人士。通过这个动物群体,拉封丹向人们展现了十七世纪法国社会的现实图景,揭露了封建社会弱肉强食的本质,对人民大众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在《诗的艺术》中,布瓦洛系统地提出了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理论。他把笛卡尔的哲学思想贯彻到文学之中,认为美是艺术的最高目的,而只有理性才能创造美。在他看来,理性是绝对的、普遍的、最高的艺术审美力。布瓦洛按照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把文学体裁分为尊卑不同的级别并为每种体裁制定了相应的规则。《诗的艺术》问世后,在文艺界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