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战争哲学论 >

第5部分

战争哲学论-第5部分

小说: 战争哲学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人的社会属性在战争中的表现及作用
  战争中人的社会属性指的是从事战争人们作为社会存在物所具有的一切属性总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的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真正的社会存在物带有相互依存性、交往性、合作性和道德性。社会性不仅是人作为客体的特性,而且是人作为主体的特性,正是主体的社会性决定了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战争主体中肉体和精神的本能需求,依一定战争关系结成严密的暴力对抗组织关系,并在相应的社会关系中存在和发育着。
  战争中人的社会属性比其他人复杂得多。他们不仅仅在一定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而且还处于武装集团系统和战争领域各种关系的网络之中。因此,其社会属性具有双重性或两个方面的质:一般的社会关系和由战争关系决定的暴力关系。这种暴力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敌我暴力对抗的关系,另一方面表明为人们依一定的战争关系而结成具有严密组织,并用最精良武器装备武装起来的军事集团。战争中人所具有的这两种质,既可能是同一的,也可能是对立的。这是由于,构成军事集团整体的成员,在阶级社会中,其阶级属性往往各异,从戎目的不一,固然对战争的态度和在军队中的作用会出现异常复杂的情况。一般说来,社会属性两质同一,即当军队中的某一成员所在军队的性质与他所在的那个阶级的性质一致时,他在军队中的作用就是积极的,对战争态度是热情的,其战斗力就表现为积极因素,反之亦然。当然,不是所有在两种质上相互对立的人,都会在军中起破坏作用或消极作用,而是只有具备了一定阶级觉悟的人才会如此。其觉悟匮乏低下者往往是军队和战争关系的质居主导地位,并且否定了由社会关系而决定的阶级关系中的质。尽管他所在的军队与他所属的阶级是对立的,他仍然会为这样的军队卖力。作为一个战争中的人,他的社会本质主要是由他所在的军队、战争的性质和他与这个军队、战争的关系所规定。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与广大人民群众为敌,则与反动军队的本质一致。当然战争中人的双重质的矛盾,一般说来,在战争中是必定要起作用的,敌对双方所进行的政治攻势,正是主要基于这一点。战争中人的社会属性还是反映政治精神因素的基础。
  (三)人的精神属性在战争中的表现及作用战争中人的精神属性与人们在其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属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主要包括意识、政治思想觉悟、思维、积极主动精神、信心士气、英勇顽强、组织纪律性等。
  战争中的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因素,包括军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责任感、使命感、尚武精神、献身精神。地球上最美花朵是人的思维着的精神。人的生理机制和系统及其在实践和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具有反映物质世界的精神意识,这种意识为社会属性所制约,以自然属性为依托,其结构由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组成。以理性思维为主导,意识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使意识呈现不同功能指向和层次。它为战争主体对认识结果的经验和知识;对认识对象的状态、结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对自身存在状态、属性、能力、心理、需要的自我认识和体验,使主体能对自身进行自我评估和控制。战争主体决策是军人意识活动系统中同人的实践活动直接相关联的中间环节,是对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过程的认识,它将指向外部的对象意识和指向内部的自我意识统一起来直接指导实践,使军人意识付诸实践。
  战争中人的思维的根本特点是目的性,它在思维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思维主题的确定。思维主题的方向性、规范性、强制性和激发性,显示了思维的内在精神动力,激发主体的兴趣,使在波谲云诡、五光十色的战争中,不停留在毁书燕说的捕风之谈和表面解释。大脑神经中枢为主体思维提供“舞台”语言和逻辑及为主体思维提供手段。智力性和非智力性要素,监控和协调主体思维,提高思维活动的自觉性、独立性、批判性和正确性,控制思维活动内外信息量兼容,排除思维课题以外的干扰和暗示、多余和错误的因素,算无遗策,稳操左券,以此来促使思维效率的稳定增长。
  战争中人的政治思想觉悟,集中表现在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和情绪上,为人的精神属性的核心,制约和影响着人的其他一切精神因素。政治思想觉悟不能靠自发形成和提高,而要靠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这是由于,人们常常不好弄清他们的经济地位与他们所进行的关系,即使弄清了,也可能摆不正个人利益同阶级利益的位置。政治思想基础是人的社会属性,一般说,人们的政治经济地位与战争的性质相一致时,政治思想觉悟就高,反之则低。
  战争中人的积极主动精神具有巨大的作用。兔起鹘落、扑朔迷离的战争,要求指战员积极主动地把握战争。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充分发挥手中的武器装备,创造性地搞好协同,在困难情况下提高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政治思想觉悟是积极主动精神的灵魂,积极主动精神以政治思想觉悟为基础。战争中人的信心和土气是直接支撑人的活动的精神支柱。信心是一种必胜的信念,士气是与信心相联系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心和士气不等于盲目乐观,也非天上掉下来,需有客观物质基础。它受制于战争性质、战争态势、作战效果、战争艺术、武备状况、对指挥员的信赖程度、个人战术技术水平等。
  战争中人的英勇顽强品质是从戎的首要品质。勇敢是理智控制下的大无畏精神,摆脱随心所欲显示力量的倾向,非鲁莽的冲动和冒险或不受控制不听命令的个人英雄主义,遵守纪律和遵循规律,自觉的政治觉悟和勇敢顽强结合在一起,乃大智大勇。英勇顽强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基础,它由政治、民族传统、教育训练等多种因素造成。
  战争中人的组织纪律是保证武装力量统一的前提。各行其事的乌合之众是不能打仗的,更甭说打胜仗。异常残酷的战争需要步调一致、高度合成、严密协同,整体显威,更需严明章法来约束。
  (四)人的军事素质在战争运动中的表现和作用
  人的军事素质的规定性是区别军人和老百姓的重要标志,其战斗能力的形成主要通过人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现出来。
  科学文化知识是军事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这是由于,军事科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在军事领域里的综合运用,各门具体科学都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与军事知识和技能有联系。科学的军事理论是军事斗争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只有正确的关于军事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才能使战争力量各因素在战争中得到合理的运用和充分的发挥。对于军事指挥员、军事理论修养与指挥能力尤为密切相关。战术水平是经过训练而形成的实际作战能力,它是由各种有关军事知识内化而来,是指挥员和战斗员都必备的军事素质。军事技能指军人的军事技术以及操纵和使用武器装备的能力,它是战斗员的重要的军事素质,人与武器结合的连接点,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军事技能,才能使自己与武器结合起来,把武器中蕴藏着的力量调动起来。现代化武器装备,必须要有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人去掌握和使用。现代条件下战争,对人们的军事知识及技能和战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二、战争主体的有机构成──军和民,将与士
  战争主体有着自己的内在结构,其结构是由从事战争活动的不同类型的人所决定的,但他们不是机械地排列或无序地混杂在一起,而是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系统整体。这个系统包括胜利之本的军和民、战争之神的将与士。(一)军队与民众军队和民众是战争主体的现实具体反映,军队与人民的关系是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战争性的特殊映现,它直接影响和决定战争力量,战争胜败同民心向背、民力的发挥程度紧密联系。“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篇》)
  1.军队与民众的区别
  军队既是国家大厦的柱石,也是战争机器主轴。战争双方一切政拾精神的、经济的和军事的潜力,都要军队在战争舞台上以前台主角通过直接交锋表现出来。从这一意义上说,军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但不是最终因素和唯一因素。决定因素是民心向背。民众是相对军队而言,指军队外的人民群众,广义上讲人民军队中的成员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众对战争胜负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78页)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由于她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当中,它也包括在一定历史时期推动人类发展的某些剥削阶层。
  作为战争的主要工具和手段的军队,其特殊作用就在于军队是一个执行特殊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在人类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类群体中,还没有哪一个人类群体能象军队这样具有如此严密的组织和纪律,体现和发挥整体武力。在这里,个人的意志、力量都对整体合力有贡献,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绝非许多单个力的机械相加。军队的优秀组合方式影响着这个不等式,也就是说,军队的整体的力量既可以远远大于又可以小于这些单个力量的机械相加。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它蕴藏着进行战争的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民众是战争力量的源泉和基础。“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子所去,虽大必亡。”《淮南子·兵略训》民众是战争力量的源泉和基础。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故能得到人民支持,有取之不尽的兵员来源,即使是反动的军队,也是通过强迫、欺骗、利诱等手段从人民群众中得到兵员。当然,反动军队中的人民群众成份相对少些,这是由于人民群众并不甘心情愿参加这样军队,人民群众出身的士兵阶级性和军队属性相抵触反映了既要大量兵员补充又怕对立力量涌入而动摇反动军队根基。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对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只当作获得战争胜利的一种暂时利用手段,这也是反动军队的两面性。民众是战争物质的生产者和供应者,还直接参战和配合军队作战。民众拥护和支持战争的精神力量能够在战争实践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可以分为自发和自觉。朴素的复杂心理,虽能激发民众的义愤,但总具盲目性和不持久性,群众对战争目的原因的巨大意义认识才是取胜保证。
  2.军队与民众的联系
  清人刘璞著的《将略要论》中写道:“民为本,国家之度用,将吏之俸禄、军中之粮饷,皆出于民。民为兵之源,兵无民不坚;……兵为邦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