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科技史 >

第7部分

世界古代中期科技史-第7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度古人也早就掌握了用各种天然染料染色。特别是印度产的靛 

蓝,古代就远销于中亚、西亚、北非一带,再被转运到地中海沿岸国家。 

东亚的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也以发达的染色技术制造出了多种染 

织品。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很早就用当地的原料制出过多种染料。 


… Page 21…

     (3)酿酒技术 

     酿造也是一门古老的化学工艺。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就掌握了 

用谷物酿酒作饮料的技术。到了奴隶社会,酒被广泛用于宴饮和祭祀活 

动。中国龙山文化遗址中,就有大量陶制的酒器;到了商周时期,盛酒 

和煮酒用的青铜器和陶器如尊、卣、壶、爵、角、觚等已大量制造,有 

些青铜器上还有关于用酒的铭文。周代已设有“酒正”、“酒人”等专 

门掌管酒曲和酒品生产的职务。一些著作中,已总结记载了当时在酿酒 

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技术经验。如《书经·说命》篇记载武丁的话:“若 

作酒醴,尔惟麴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醴”是一种甜酒,“麴 

蘖”即现在所说的酵母。《礼记·月令》更记载了造酒的六点注意事项: 

 “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从原料选择、制曲、渍料、蒸煮、用水、掌握火候到容器挑选,指点出 

各个环节的关键要求。特别应指出的是,古人通过长期酿酒的实践活动, 

总结出了利用某种微生物霉菌的生物化学作用,先使少量谷物发霉成“酒 

曲”,酿造时再用酒曲使大量谷物糖化和酒化而酿造出各种美酒,确实 

是一个既经济又有效的杰出的技术发明。 

     在埃及和西欧,古代也采用谷物或水果为原料,用发酵的方法酿酒。 

古埃及人在3000多年前就造出了麦酒;埃及和希腊的葡萄酒一直闻名世 

界。在中亚、西亚各国,葡萄酒也是重要产品之一,并在公元前2世纪 

传入中国。同样,美洲大陆的原居民族,也早就酿造出他们所喜用的酒。 

     与酿酒技术发展的同时,古人也掌握了用发酵的办法从谷物中酿造 

出醋、酱的酿造工艺。醋在中国古代又称“醯”、“酢”或“苦酒”。 

 《周礼·天官》中记载有“醯人”,是掌管酿醋的官吏。《论语》中也 

有“或乞醯焉”之语。酱和酱清(酱油)也是古代酿造工艺的产品,供 

作食用调料。 



                           3。土木工程和建筑 



     (1)水利工程 

     水利建设自古就受到重视。古埃及根据尼罗河泛滥的特点,修建了 

一些大的灌区,把水储存起来,需要时再让水流回尼罗河。埃及历代国 

王都以在开凿沟渠、整修堤坝方面的功绩自夸。第一王朝的第一王美尼 

斯的一大功绩,即建造了孟斐斯城外的大堤坝和水库。在第十二王朝时 

期,埃及环绕美利多湖筑堤造田,扩大耕地面积2500公顷之多。特别是 

公元前七世纪的26王朝时期,埃及开始开凿沟通地中海与红海的运河, 

即现在的苏伊士运河的前身。这项浩大的工程终于在波斯人统治埃及时 

期完成,公元四世纪以后淤塞。 

     公元前30世纪中期,两河流域南部的阿卡德王国建立以后,就立即 

开展了大规模水利灌溉网的建设。在古巴比伦王国的 《汉谟拉比法典》 

中,就有好几条与水利有关的条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水利设施的 

合理利用。汉谟拉比时期有几个年头都以“水利之年”载入史册,记载 

了开河渠兴水利的政绩。 

     古印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孔雀王朝统一之后,就设有 


… Page 22…

高级官吏管理全国的水利事业,水利建设也在较大规模上进行,各地都 

开凿了一些沟渠、水井和池塘。 

     古罗马原来只是意大利中西部离台伯河口十多英里远的一个小城 

邦。罗马人在罗马大帝国建立以前,就开始修建引水渠道,从城外水源 

处引水入城供生产和生活之用。公元前3世纪,当罗马人帮助塔兰托城 

邦战胜了埃皮鲁斯国王皮洛士之后,就拨用了一部分从这场战争中夺得 

的战利品,修筑了一条37英里长的高架渠,把山上的清水引到罗马城里。 

罗马帝国建立后,又把它改建为石砌高架渠,为罗马供应更多的水。到 

公元前2世纪,从各方面通往罗马的水道已有九条,总长达90多公里, 

纵横交错,穿山越岭,经低洼地时则用石头砌筑的拱券渡槽通水,工程 

宏大而壮观。罗马城的水道日供水量达3亿加仑。因此供水成为罗马当 

局的重要职责之一,为此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公元一世纪时,这一渠 

道已经发展为一套包括水道、贮水池、公共浴池、喷泉和排水通道在内 

的庞大供水系统。工程师、水道监督官弗朗提努(约公元40—103)曾自 

豪地写道:“这才是为人类的卫生和健康服务的技术。比起徒劳无益的 

金字塔和希腊神庙来,这才是最美好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在水利建设上也取得了举世著称的辉煌成 

就。其中最主要的有芍陂 (qu8b5i,音鹊杯)、漳水十二渠、都江堰和 

郑国渠四大工程。 

     芍陂位于今安徽寿县安丰城南,是公元前六世纪末楚国兴建的一座 

大型蓄水灌溉工程。水库巧妙地利用了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面低洼 

的地势状况,利用天然湖泊在四周筑堤,引渒水积而成湖。《水经注·肥 

水注》说陂堤长二三百里,并有闸门五座,东汉时可灌田万顷。战国初 

期,流经魏国要地邺的漳水常泛滥成灾。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任邺令后, 

沉重地打击了当地劣绅和女巫勾结玩弄的勒索钱财、残杀少女的迷信活 

动,领导百姓在漳河上修建了12道低滚水坝,开凿了12条大渠,引水 

灌溉漳河右岸土地。大约100年后,邺令史起又大兴引漳灌邺工程,将 

大片盐碱地变成水稻田。 

     约公元前256至前251年间,蜀郡守李冰在成都平原西部主持兴建 

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这项水利枢纽工程由分水工程 (分水鱼嘴)、开 

凿工程 (宝瓶口)、闸坝工程(人字堤、百丈堤、内外金刚堤和飞沙堰) 

三部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水利工程选址适当、布局合理、配合巧 

妙,其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朴素的 

系统工程思想。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大约300万亩良田得到灌溉。 

 《水经·江水注》称:“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 

     郑国渠是秦始皇元年 (公元前246年)由水工郑国设计领导,在关 

中引泾水兴修的大型灌溉工程。这项工程用了十多年时间才完工,引泾 

水东流注入洛水,全长300多里,十分壮观。《史记·河渠书》称,郑 

国渠的修建,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2)城市、宫室和道路建筑 

     早在青铜器时代,古人在建筑技术方面就已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许多古文明地区都有一些古建筑物或它们的残破遗跡存留至今,从中尚 


… Page 23…

可窥见到它们在当时的原貌。 

     两河流域古代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和泥砖,偶而也用到石块,因 

此很难长期保存。到了公元前7世纪的新巴比伦王国时期,他们的建筑 

技术达到了顶峰。特别是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公元前604—前 

562),为了防止米地人的突然袭击,在巴比伦尼亚北部兴建了一道横跨 

两河平原的长城。巴比伦城也被建设成为当时西亚最壮观的城市。它有 

内外三道城墙,其上有塔楼300余座;在穿过城区的幼发拉底河上有石 

墩桥梁;贯通全城的笔直的大道上铺砌了白色和玫瑰色的石板;主要的 

北门门墙上有用玻璃砖拼砌成的美丽图案。城内最大的建筑马都克神 

庙,是一座塔台式建筑,据传高约90米。尼布甲尼撒的波斯籍王后是米 

地人,十分怀念她故乡的山水,而在巴比伦没有那样的景物。国王为了 

取悦他的王后,就在一座高110米的土山上筑起一座“空中花园”。花 

园以多根大石柱(最高的有25米)支撑,上铺石板、铅板,铅板上再敷 

土种花。白天在阳光照射下,明亮耀眼,给人以凌空悬浮之感,后来被 

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在古埃及,人们多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所以有较多的建筑遗迹被保 

存下来。古代埃及的建筑以规模宏大为特点,许多建筑都是用巨石建成 

的。埃及人最美丽的建筑物是庙宇、宫殿和坟墓。其中最令人惊叹的就 

是金字塔群。埃及古人相信有来生,因此法老们生前就用石头为自己建 

造底部为四方形、顶部尖立的巨大而堂皇的坟墓。最早修建的是第三王 

朝法老乔赛尔的层级金字塔。到第四王朝时期,在今尼罗河下游西岸的 

基萨一带,已矗立着大小70多座金字塔。第四王朝法老胡夫(齐阿普斯) 

建造了最大一座金字塔,高146。5米,塔基占地13英亩,每边长约230 

米。这座金字塔用了平均2。5吨重左右的石块共230万块。大约经常动 

用十万劳工轮换作业,费时30年才建成。所有石块均经过仔细琢磨,角 

度精确,石块间未施灰泥,砌缝严密。胡夫之子哈佛拉的金字塔略小一 

些,但做工更为精致。在塔旁增加了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高22米, 

长57米,用一整块巨石雕成。金字塔内有走廊、庙堂,有的还有种种绘 

画、木雕、石雕和浮雕等装饰物,是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埃及人 

在建筑和石刻方面成了其他许多国家仿效的典范,影响了整个近东地区 

建筑艺术的进步。 

     古印度人是最早使用烧制的砖建造房屋的人,三四千年前就建成了 

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城市,其中包括大谷仓、聚会厅、大浴室等大型公 

用建筑物;鳞次栉比的居民住房多用红砖砌成,有的还是二三层的楼房。 

孔雀王朝以后,由于佛教流行,印度随之出现了许多佛教建筑,如壮丽 

的佛教寺庙和佛陀塑像等。其造型艺术有独特的风格。佛教在桑奇建造 

的大窣睹波(即佛塔,为佛教徒奉存佛骨的建筑)至今保存完整。主建 

筑为一直径30余米的半圆形房子,下有平台、栏楯,周围设四个大门, 

每个门上都有佛教题材的雕刻。阿育王时建造了一些刊刻诏令的大石 

柱,为古印度艺术珍品的一部分。石柱为圆形,分柱身、柱头两部分。 

有的柱身高近10米,最重的达50吨。其中以半狮身柱头的大石柱最为 

著名,柱头的四个半身狮子像,栩栩如生。另外还有一些开山凿石而成 

的石窟,内有大量精美的石像雕刻和绘画,其中不少以其宏大和精致著 

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