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瑜伽师地论 >

第222部分

瑜伽师地论-第222部分

小说: 瑜伽师地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毗柰耶摩怛理迦总相少分我今当说嗢拖南曰



 利聚摄随行  逆顺能寂静



 遍知信不信  力等为其后 



如来观见十种胜利。于毗柰耶中。为诸弟子制立学处。谓摄受僧伽。令僧精恳。乃至广说。如摄释分应知其相。若能摄受四大姓等正信出家趣非家众。当知说名摄受僧伽。如是出家趣非家已。为其宣说有因缘。有出离。有所依。有勇猛。有神变等甚深法教。当知说名令僧精恳。有因缘等诸句差别。如菩萨地已辩其相。由五种相。应知说名令僧安乐。一者令顺道具无所匮乏。二者令摈异法补特伽罗。三者令善除遣所生恶作。四者令善降伏诸烦恼缠。五者令善永灭随眠烦恼。应知此中。最初安乐增上力故。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其增长。第二安乐增上力故。调摄鄙恶补特伽罗。第三安乐增上力故。令惭愧者得安乐住。第四安乐增上力故。令善防护现法诸漏。第五安乐增上力故。能令永灭当来诸漏。如是获得安乐住已。未得入者。令易入故。欲令多人梵行久住。乃至广说。皆应了知。又此一切以要言之。谓正显示最初摄受。次正摄受既摄受已令安乐住。及显未来未摄受者易入方便。如是名为第二差别



复次应知略有五种罪聚。摄一切罪。何等为五。一者他胜罪聚。二者众余罪聚。三者损坠罪聚。四者别悔罪聚。五者恶作罪聚。集粗不定如其所应。即入如是诸罪聚中。复有四种还净罪聚。何等为四。谓除他胜所余罪聚皆可还净故。有四种还净罪聚。最初罪聚虽可还净。然唯依二补特伽罗。非为一切无有差别皆可还净。是故他胜不立一向还净聚中。又若略说有十五种犯罪过失。遍于一切犯罪聚中。当知建立诸所犯罪。何等十五。一事重过失。二猛利缠过失。三匮乏不喜足过失。四他所讥嫌过失。五无净信者倍令不信。有净信者令其变异过失。六多诸财宝多诸事业过失。七染着过失。八恼他过失。九发起疾病过失。十障往善趣沙门过失。十一于应避护不正避护。不应避护而反避护过失。十二不应为依反与为依。应与为依而不为依过失。十三于应恭敬而不恭敬。不应恭敬而反恭敬过失。十四于应覆藏而不覆藏。不应覆藏而反覆藏过失。十五于应习近而不习近。不应习近而反习近过失。应知此中初修业者。于四他胜。虽有事重过失。而无猛利缠过失。由彼意乐无勃恶故。谓于沙门无所顾恋。若初业者。了知此法能障沙门。为命因缘亦不违犯。意乐力强。不唯依事故。彼无犯。制立所犯。要由意乐增强力故。若虽有犯。而无一念起覆藏心。彼亦可出。于沙门果仍有堪能。其余一切犯他胜者。亦有事重过失。亦有猛利无惭无愧诸烦恼缠过失。当知彼由二皆重故。成不可出法及不般涅槃法。若衣钵等世尊开许应持。作净而受用之。于彼一切悉皆弃舍。或不作净而辄受用。如是等罪。由依匮乏不喜足过。制立所犯。若非亲属苾刍尼所受衣与衣。或共彼等独在一处。或复非时诸苾刍僧不同忍许辄往教授。或除余时与诸母邑共道路行。如是等类。当知是名他所讥嫌过失。若非威仪入聚落等乞食受用。坐不如法澡手涤器。或不因请于其食前辄入他舍。或不观白于其食后游履邑居。如是等类。当知是名无净信者倍令不信。有净信者令其变异过失。若有执受金银等宝。种种品类买卖营为种莳林木。畜憍赊耶妙卧具等。当知是名多诸财宝多诸事业过失。若故泄精。或复执触母邑手等。或行媒娉。因兹趣入变异染心。或为好故往亲属所追求上妙长衣服等。当知是名染着过失。若以无根假异分法毁他苾刍。或作离间人语等事。当知是名恼他过失。若自持羊毛过三踰缮那。或荷重担。或上过人树等。当知是名发起疾病过失。若为破坏和合僧故。勤设勇猛方便事等。当知是名障往善趣过失。若作不与自语等事。当知是名障碍沙门过失。若有弃掷僧祇卧具置迥露处舍而去等。或邪受用等。当知是名于应避护不正避护过失。若与邪见苾刍勤策共居住等。为依止等。当知是名不应为依反与为依过失。若于尊教轻触。怨咎怒睛恶视。不恭敬听受别解脱经等。当知是名于应恭敬而不恭敬过失。若于未受具戒补特伽罗前。宣示实得胜过人法。或复覆藏苾刍所犯粗恶罪等。当知是名于应覆藏而不覆藏。不应覆藏而反覆藏过失。若有受用不净非法衣服等事。当知是名不应习近而反习近过失。如是所说十五过失。当知于彼所犯罪中。或有多种或二或一



复次略有五法摄毗柰耶。何等为五。一者性罪。二者遮罪。三者制。四者开。五者行。云何性罪。谓性是不善能为杂染损恼于他。能为杂染损恼于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往恶趣。虽不遮制。但有现行能障沙门。云何遮罪。谓佛世尊观彼形相不如法故。或令众生重正法故。或见所作随顺现行性罪法故。或为随顺护他心故。或见障碍善趣寿命沙门性故。而正遮止。若有现行如是等事。说名遮罪。云何名制。谓有所作能往恶趣。或障善趣。或障如法所得利养。或障寿命。或障沙门。如是等类。如来遮制不令现行故。名为制。与此相违。应知名开。云何名行。谓略有三行。一者有犯。二者无犯。三者还净。如是三种略摄为二。一者邪行。二者正行。应知有犯说名邪行。无犯还净说名正行。此中云何犯所犯罪。谓于应作而不作故。及加行故。于不应作而反作故。及加行故。犯所犯罪。又彼略由四因缘故。犯所犯罪。一无知故。二放逸故。三烦恼盛故。四轻慢故。云何名为由无知故犯所犯罪。谓如有一。于所犯罪不审听闻。不善领悟。彼无解了无有觉慧无所知故。于其所犯起无犯想。而犯众罪。如是名为由无知故犯所犯罪。云何名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谓如有一。于所犯罪虽复解了。有其觉慧亦有所知。而住忘念。住不正知。彼由如是不住念故。如无所知而犯众罪。如是名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云何名为烦恼盛故犯所犯罪。谓如有一。于其所犯虽复解了。有其觉慧亦有所知。而彼本性贪嗔痴等极为猛利。彼由猛利贪嗔痴故。虽知是事所不应。为烦恼缠逼不自在故。而犯众罪。如是名为烦恼盛故犯所犯罪。云何名为由轻慢故犯所犯罪。谓如有一。于所犯罪虽复解了。有其觉慧亦有所知。而彼信解极为下劣。无有强盛宿善因行。由其信解极下劣故。于沙门性。于般涅槃。无有顾恋。于佛法僧。无敬无惮无有羞耻。不乐所学。由轻慢故。随其所欲广犯众罪。如是名为由轻慢故。犯所犯罪。当知此中。无知放逸所犯众罪。是不染污。由烦恼盛及以轻慢所犯众罪。是其染污。由五因缘。当知所犯成下中上三品差别。何等为五。一由自性故。二由毁犯故。三由意乐故。四由事故。五由积集故。由自性者。谓他胜罪聚是上品罪。众余罪聚是中品罪。所余罪聚是下品罪。复有差别。谓彼胜众余。是重品罪。陨坠别悔是中品罪。恶作罪聚是轻品罪。如是应知由自性故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别。由毁犯者。谓无知故。及放逸故。所犯众罪是下品罪。烦恼盛故所犯众罪是中品罪。由轻慢故所犯众罪是上品罪。如是应知由毁犯故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别。由意乐者。谓由下品贪嗔痴缠所犯众罪。是下品罪。若由中品。是中品罪。若由上品。是上品罪。如是应知。由意乐故。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别。由事故者。谓虽现行相似意乐。而由其事非一类故。应知所犯成下中上三品差别。如以嗔缠于傍生趣所有众生故思杀害。生陨坠罪。即以如是相似嗔缠。或于其人或人形状非父非母故思杀害。生他胜罪。非无间罪。即以如是相似嗔缠。于人父母故思杀害。生他胜罪及无间罪。如是应知。由事别故。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别。由积集者。谓如有一。或犯一罪。不能如法速疾悔除。或二或三乃至或五。如是应知。由积集故。成下品罪。从此已后。或犯十罪。或犯二十。或犯三十。乃至或犯可了数罪。不能如法速疾悔除。如是应知。由积集故。成中品罪。若所犯罪其数无量不可了知。我今毁犯如是量罪。如是应知。由积集故。成上品罪。云何应作。谓若于彼由不作故。及加行故。便成毁犯。此所应作。略有五种。一于村邑所应作事。二于道场所应作事。三于善品所应作事。即此善品所应作事。复有二种。一者资粮所应作事。二者清净所应作事。如是资粮所应作事。如声闻地说十三种所有资粮。如是清净所应作事。如声闻地说修作意。又于城邑所应作者。谓或为己衣服等事入于聚落。或复为于佛法僧事同梵行事。或为未信令其生信。其已信者倍令增长。入于聚落。与此相违所有能障五应作事。如其所应当知。五种不应作事。云何无犯。谓五因缘令无所犯。何等为五。谓于根门密护而住。饮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不睡眠。勤修胜行。正知而住。如是名为第一因缘。又于沙门起其上品精勤顾恋。于其大师诸有智者同梵行所。起其上品爱乐恭敬。于现行罪发起猛利增上惭愧。如是名为第二因缘。又少财物。少事少业。不多匆务。如是名为第三因缘。又住喜足。于犯不犯能善了知不与道俗交游纵荡。专修善品。曾无间隙。如是名为第四因缘。又初修业痴狂心乱痛恼所逼。如是名为第五因缘。当知由此五因缘故。从初不犯。云何还净。谓如有一。随所犯罪即便生起五种恶作。五支所摄不放逸行以为依止。由五种相除彼所生五种恶作。云何生起五种恶作。一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于后定当深自恳责生起恶作。二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定当为他诸天呵责生起恶作。三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定为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者当共呵责生起恶作。四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定遍方维恶名恶称恶声恶颂彰显流布生起恶作。五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身坏已后必定当堕诸恶趣中生起恶作。五支所摄不放逸行。如声闻地应知其相。谓前际俱行。后际俱行。中际俱行。初时所作。及俱随行。云何由五种相除彼所生五种恶作。一者世尊所说正法皆有因缘。亦有出离。是故所犯容可还净。由是除遣所生恶作。二者由彼无知放逸烦恼炽盛及以轻慢。犯所犯罪。即此无知乃至轻慢我已断灭。所有正智乃至尊敬我已生起。由是除遣所生恶作。三者当来无犯意乐我已生起。由是除遣所生恶作。四者我已于诸有智同梵行所发露悔灭。由是除遣所生恶作。五者我于佛善说法毗柰耶中既出家已。虽越学处而能悔灭极为善哉。然薄伽梵以无量门呵毁所起相续恶作。为盖为障。我今于彼多住坚执不能除遣。非极善哉。了知此已。由是除遣所生恶作。如是名为所犯还净



复次应知略有五毗柰耶所随行法。依毗柰耶勤学苾刍随行于彼。云何为五。一者安住。二者居处。三者所依。四者受用。五者羯磨。云何安住。谓依毗柰耶勤学苾刍。应当安住五种想住。何等为五。一者若入聚落应当安住入牢狱想。二者若在道场常当于己住沙门想。应知此中沙门想者。谓我于今色形别异弃舍俗相。我已受持坏色等事广说如经。审谛观察二十二处。三者若饮食时常当安住为疗病想。四者若处远离于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