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经济史 >

第25部分

世界现代前期经济史-第25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经济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办、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也有所增加,从1895年至1911年共建立了85家, 

                           ② 

  资本额达2929。6万元。其中,工业企业39家,所涉足的行业已扩展到造纸、 

  印刷、制革、火柴、卷烟、水泥、陶冶、针钉、公用事业等部门,分布地区 

  遍及直隶、江苏、浙江、湖北、广州、山东、四川、新疆等省;采矿业 46 

  处,采矿对象已从煤铁及个别金银矿,扩大到较多的金矿,以及锡、锑、石 

  油等类矿产的开采。 

       民族资本工业,在甲午战后到1913年期间,共创办了资本在万元以上的 

  厂矿500余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 

  对中国市场的压力,民族工业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数, 

  1904—1909年为50家,而在1914—1919年间增为90家。民族工业的机械 

  化程度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从1913年的4。3万匹马力, 

  增加到1918年的8。2万匹马力,增长了约一倍。同期内,机械动力也增加了 

  一倍多。① 

       这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绝大部分仍旧是轻工业,其中又以棉纺织 

  工业为主。1894年前,全国“商办”纱厂仅有两家,纱锭4万多枚。到1913 

  年,“商办”纱厂约18家,创办资本900多万元,纱锭484192枚。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后,进口棉纱、棉布的减少,刺激了民族棉纺织业的发展,到 

  1919年,华厂纱锭增为658748枚。 

       面粉工业在这一时期也有了较快的发展。1895—1913年,全国增设的“商 

  办”面粉厂为53家,投资额为862万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外销数 

  量增加,面粉工业发展显著,1912—1915年面粉厂平均资本近10万元,1916 

  —1919年平均资本增至16万元。 



①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上册,科学出版社1957 年版,第466—467 页。 

②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 年版,第869—916 页。 

① 参见凌耀伦等:《中国近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82 年版,第317 页。 


… Page 72…

       缫丝业部门,在1895—1912年期间增设了97家工厂,资本为1158万元。 

  而在1894年前新式缫丝厂的资本仅200多万元。机器缫丝厂从上海、广州, 

  扩大到了四川、湖北、辽宁等地。 

       这个时期,其他轻工业部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1894—1913年期间,民族机器工业无论工厂数或平均资本额,都超过了 

  1894年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内五金工业有所发展,对车床的需 

  求增加,而进口车床减少,于是民族机器工业便乘机发展起来,从1915年开 

  始向市场投放所制造的车床,并一度行销于东南亚市场。机器工业产品市场 

  的扩大,促使上海在1914—1917年期间又新建了59家工厂。但主要业务是 

  修理机器、装备零件。 

       这一时期,中国的银行业也开始发展起来。第一家银行是于 1897年5 

  月27日在上海宣告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4年创办了第一家国家银行— 

  —户部银行 (1908年改为大清银行,1912年又改称为中国银行)。1908年 

  设立了交通银行。清末民国初年,还建立了一批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地方银行。 

  此外,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还成立了商办银行。例如,总行设在北京 

  的信成储蓄银行(1906年),设在上海的浙江兴业银行(1907年)、上海的 

  四明银行(1908年)、镇江的信义银行、裕商银行(1908年)、北京的北洋 

  保商银行 (1910年)、天津的殖业银行 (1911年)、上海银行 (上海商业 

  储蓄银行,1915年)等。这些银行在近代金融业中都起过重要的作用。此外, 

  还有盐业银行 (1915年)、金城银行 (1917年)等。 

       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固然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以及中国政 

  府的财政困难有关,但是更直接的原因,却是各种投机事业,尤其是国家公 

  债投机的结果。 



       (2)印度经济殖民地化的加深 

       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之后,完成了对印度的完全占领,把印度逐渐变 

  为典型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使印度经济进一步加深了殖民地 

  化。 

       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英国向印度倾销的工业品增加了3 

  倍。英国商品在印度进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到19世纪末,始终在50 

  %以上。20世纪初,虽然德国、日本、美国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列强,也大力 

  进占印度市场,但是,由于英国在关税方面享有很大特权,英国资本掌握着 

  印度的铁路系统等原因,使英国商人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因此, 

  英国在印度市场上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与此同时,英国大肆掠夺印度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进一步把印度变为它 

  的原料产地。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英国从印度掠夺的原料增 

                                                              ① 

  加了3倍,棉花和谷物增加了6倍,黄麻增加了63倍。 l9世纪80年代之 

  前,鸦片在印度出口中一直占第一位。80年代之后,粮食在印度出口中上升 

  到首位,1913年占总出口的20%。为了适应英国帝国主义的需要,旁遮普成 

  为生产小麦的专业化地区;阿萨姆、锡兰、南印度和孟加拉成为生产茶叶的 

  专业化地区;孟加拉成为生产黄麻的专业化地区;马哈拉斯图拉成为生产棉 



① (苏)巴甫洛夫:《印度资产阶级》,新德里1964 年版,第177 页。转引自孙培钧等著:《印度垄断财 



团》,时事出版社1984 年版,第20 页。 


… Page 73…

  花的专业化地区;马德拉斯成为生产花生的专业化地区。 

       英国从印度掠夺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石油、锰和煤炭。1885年英国侵略者 

  将缅甸并入英属印度以后,1886年和1889年分别成立了由英国投资的缅甸 

  石油公司和阿萨姆石油公司,大肆掠夺缅甸石油。锰矿开采始于1892年,到 

  20世纪初已跃居世界首位,1900年锰产量为12。7万吨,1913年增至81。5 

  万吨,几乎全部出口。英国资本在印度采煤业中占有优势。1895年在扎利开 

  辟了巨大的煤矿。印度煤产量从1860年的29万吨,增至1900年的600万吨, 

  到1913年更增至1620万吨。印度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出口煤炭。此外, 

  英国还从印度掠夺黄金。1913年,英国在印度开办的金矿产量为59。6万盎 

  司。 

       由于大量资源被掠夺,印度的对外贸易出超,由1868—1869年度的8300 

  万卢比,增加到1913—1914年度的33800万卢布。而英国对印贸易的盈余则 

  从1860年的260万英镑,增加到1900年的360万英镑。 

       英国资本自19世纪50年代起,在印度掀起投资热潮,而且特别热衷于 

  铁路建设投资。这是由于铁路不仅是有利可图的投资部门,而且也为英国扩 

  大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提供了方便条件,同时还便于进一步控制印度,以巩 

  固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因此,早在1845年,英国私人资本就在伦敦成立了 

   “东印度铁路公司”和“大印度半岛铁路公司”,以从事在印度的铁路修筑。 

  它们从铁路投资中获得的股息为5%,而当时在英国则为3%。据估计,到 

  1901年,英国在印度的铁路投资高达2。27亿英镑。印度的铁路建筑始于1848 

  年,到1857年仅有288英里。之后,修建速度大大加快,1861年达到1599 

  英里,1871年5077英里,1881年9891英里,到1914年增加到34656英里 

                               ① 

   (包括缅甸的铁路在内)。 

       英国对印度工业部门的投资主要在轻工业部门。例如,黄麻加工、丝织、 

  棉织、榨油、造纸、碾米、制糖等农产品加工业。其中最主要的是黄麻加工 

  工业。1854年,英国资本家在加尔各答建立了第一家黄麻纺织厂。进入 70 

  年代以后,英国资本大量投向这个部门。到1913—1914年度,印度共有黄麻 

  工厂64家,纺锭74。4万枚,织机3。6万架,工人21。6万名。在1908年时, 

  印度的黄麻工业产量已超过英国黄麻纺织中心(北爱尔兰的丹地)的产量。 

       英资对印度农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茶叶、橡胶、兰靛等种植物。其中, 

  茶叶种植园最为突出。英资开办的茶叶种植园在5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 

  到19世纪末,英国消费的茶叶,已从由中国进口转向主要从印度进口。到第 

  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印度茶叶出口已在世界市场茶叶出口中占据首位。英国 

  对印度矿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和锰矿等部门。 

       英国还通过在印度兴办银行控制印度的银行金融业。英国资本在印度建 

  立了三家管区银行和若干汇兑银行。管区银行主要从事印度国内的信贷活 

  动,为英国资本推销英国工业品和收购印度的原料和粮食提供资金。这三家 

  管区银行吸收的私人存款总额,从1870年的6396。1万卢比,增加到1900 

  年的12882。 7万卢比,增长了1倍多。汇兑银行则垄断了印度的外贸信贷, 

  并控制着印度的外汇市场。在 1870—1900年间,英国汇兑银行的资本额从 



①  B。M。Bhatia,Famines inIndia (《印度的饥荒》),Konark Publishers PVTLIT ,Third Revised Edition,1991, 



P。28&P。211 。 


… Page 74…

                                                         ① 

  218。4万英镑增至1577。4万英镑,增长了6。2倍。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 

  着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市场斗争的尖锐化,德国、法国、日本和美国也相继在 

  印度设立了汇兑银行。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汇兑银行仍然占 

  据统治地位。在印度的英国银行 (包括管区银行和汇兑银行)和其它国家的 

  几个汇兑银行,在1916年拥有印度全部银行存款的78%,而印度自己建立 

  的银行只占22%。 

       总之,这一时期,英国对印度进行了巨额投资,并从印度攫取了惊人的 

  利润。到1910年,英国对印度的投资总额估计为4。5亿英镑。其中,殖民政 

  府债款占50%,铁路占37。4%,种植园占6。6%,矿山、石油占1。8%,银 

  行金融地产占1。4%,电车1。1%,工商业0。7%,其他杂项占1%。从这笔 

  巨额投资中,英国资本家每年所得的利润、利息及佣金、汇兑、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