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中国黄河调查 >

第21部分

中国黄河调查-第21部分

小说: 中国黄河调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革20多年,就是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不合理的地方就要不断地突破它。没有这种精神,中国的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茅于轼非常坚信这一点。
    第六章来自黄土地的渴望给非政府组织以成长的机会      与国内扶贫组织相比,在支持中国内陆地区发展,缩小地区间差异上,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也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近两年对华的日元贷款项目,大部分用于改善内陆和贫困地区。2002年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与中国政府签订了1212亿多日元的对华贷款,这笔贷款涉及13个项目,其中环境项目6个,占贷款总金额的71%。由于近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森林乱砍滥伐,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巨大破坏,如甘肃全省面积75%为干旱或半干旱,森林覆盖面积在中国为最低,沙漠化日益严重。为此,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在甘肃实施植树种草贷款项目,这有助于甘肃在2005年实现植树种草面积达到175万公顷。
    内蒙有63%的面积沙漠化。中国沙漠化面积大约有20%在内蒙,为消除沙漠化的不断扩大,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给内蒙实施的贷款,支持当地完成植树种草面积。
    实际上,贫困的脆弱性与无保障性,使贫困人口面临更多的危险。他们在面对经济危机与自然灾害,特别受疾病的袭击时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贫困人口的智力和素质并不比富裕地区的人差,由于他们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而限制了他们能力的发挥。
    扶贫使一个人能更好地发展,这包括一个人获得更好的教育,更多的机会,更高的个人收入,更多的个人自由与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国家87扶贫计划确定的重点扶贫县中,西部地区就有366个,占中国重点扶贫县数的61。8%,贫困人口大约4136万。
    面对庞大的贫困人口,民政部救济司一位官员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救助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的需要,而现在需要的规范救济,是对某一特定的弱势人群救济,如低于一定生活标准的农民。
    对于农民的救济,民政部曾从上海对农民的低保救济中得到了一些经验。考察后,民政部开始推行对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发了一些相关的文件。原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把苏州、无锡、青海作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试点地区。
    但这位官员表示,农民的低保按城市人的保障去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与城市贫困相比,农民还有一块地,这是农民的生产资料,这个资料怎样折合呢?农民低保的标准怎样制订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现在农村确实有一批贫困的农民急需要救助,如重残废人、重病人等。这些人如果不给以救助,他们的生活就难以维持下去。据民政部门初步调查,这类人大约有2000多万。
    对于这类特困人口,民政部已发出通知,要尽快给予救助,并发放特困救助证。由于各地的生活水平不一样,救助要根据当地的经济财力进行。
    尽管中国庞大的贫困人口,为非政府的扶贫组织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他们的成立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导致他们在中国的成长非常艰难和缓慢。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适应不了中国日益扩大的扶贫需要。
    于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出现了,一是方面数以亿计的人渴望摆脱贫困,另一方面是扶贫的资源严重供给不足。
    长期垄断形成的经济体制,又使中国的企业对公益事业非常冷漠,造成中国的公益扶贫组织难以迅速获得扶贫资源。
    面对扶贫面临的困难,目前国内的法律环境不成熟,尤其像扶贫这样的公益机构,其法律地位没有得到明确的认可。即使是已出台的基金会管理办法,但都是10多年以前制定的,根本无法适应今天公益事业的发展。
    西方一些国家有一个成熟的捐赠资源市场,这个市场与税收政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法律支持企业的捐赠可以减免税,而中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市场,这对公益机构筹集资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经营环境不成熟,同样困扰着一些基金会的发展,即使基金会有资金,但交给谁去经营?一旦基金会把钱交给中介机构去投资,它能为基金会带来收益吗?
    过去国内基金会成立时有非常强的政府背景,它的身上不可避免地笼罩着行政色彩,如行政级别的划分,人员的聘用、工资标准等都被行政主管单位掌握着,这与当时的经济体制有关系。而现在的变革就是要取消行政级别,使基金会在不断创新、变革中持续地发展下去。
    体制创新是促使基金会去适应市场的竞争。加入世贸后,国际上的非政府组织正在进入中国,国内本土的公益机构也在不断成长,两股力量将会汇合到一起。由此中国扶贫基金会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对自身的体制创新就显得更为迫切。
    对于公益项目,政府应该开放公益市场引进竞争机制。通过招标的方式,让公益机构来竞争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提高扶贫资源的效率,同时促进公益组织的发展。
    “青基会在希望工程上已开拓了10多年,凭借自己的经验、声誉,是有能力把希望工程做得更好的。这么多年来,我们的使命没有改变,仍是为青少年的发展服务。希望工程关注农村孩子的方向也没有变。所改变的是我们的资助正向多元化发展,由帮助农村小学生,向农村中学生、高中生,甚至资助由农村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这对他们的人生将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顾晓今以坚定的语气说。
    应该看到,政府的角色使它的扶贫能力有限。如果政府转变一种扶贫思维,将扶贫资金通过竞争让民间扶贫机构去运作,其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香港的公益组织,有一半的资金是来自政府。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及其他公共设施建设,但政府并不直接去做,而是由许多公益组织去竞争。政府对他们考核后,从中选择最具竞争力的公益组织去实施项目,这样,政府的资金与项目都能取得效率最大化。
    一个有着几百年传统文化的村子,由选举及旅游收入分配不公引起的矛盾,使村民纯朴、友好的情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进而出现不同派别的分化和相互攻击,这是党家村的村民们没有料想到的结局。
    如果说党家村的祖先通过祠堂教导它的村民遵守传统道德的规范,那么,今天党家村选举过程中出现的互相攻击和责骂,则显示了传统道德的不堪一击,它的虚伪与无能在村民的利益之争中充分地暴露出来。
    随着历史的演变与外部文明的进入,党家村的传统文化同它的祖先一样湮没在尘土中。计划经济留给村民的贫困,使他们不足以应付工业文明对他们的挑战。村民们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迫切希望有个依法执政的村领导,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第八章古老乡村的沉重原始耕种阻挡不住倒退      为维护农民的利益,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在农村推行时却遇到了来自乡镇官员阶层的阻力。
    裴李岗是新郑市新村镇一个出土了原始的农具,被有关文物专家夸耀为有着8000多年农业文明遗址的乡村。村支书王现增说,村里有920口人,拥有土地1300亩,人均只有1。3亩,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小麦亩产只有600斤,每斤卖0。6元一亩也不过360元,除去200元的成本已所剩无几。由于是半山区的沙地,容易干旱,每半月要浇灌一次水。灌溉用水取的是地下水,打一口井最低得8万元。
    他家种了7亩地,一年毛收入4000多元,除去各种开支后收入只有1000多元。一个孩子上中学一年得1500元。由于他是村支书一年有3000多元的工资,再加上家里给人加工服装,一年共有5000多元收入,可一家人全年的生活开支得3000多元。干一年下来他家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也就是说,靠种地他不可能走向富裕。
    他说,上级官员总是乐观地说农民收入在增加,可他村里农民有存款的很少。人均收入不过2000元,有些困难户还需要救济,村里农民只得靠打工维持家庭的开支。虽然新郑市与裴李岗相距只有10多公里,但大部分靠种地的村民没有资本到城里去做一些生意。城市对农民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农民也分享不了城市经济增长的利益。
    费改税之前,农民平均每个人承担150多元。过高的费用使农民与村官员产生了矛盾,他们的关系变得很紧张。那时村官员有8人,费改税后降到了4个,每人承担70多元。
    税是按每亩的产量来定的,而这个产量又是20世纪50年代的产量。裴李岗村要承担的农业税上级下达的是6万元,乡镇将这个数量下达给村,村支书等官员又把这个税分派到每个农民头上。镇返回给村2万多元用于村开支。书记希望免征这笔税,因为农民交了税以后已经没有什么钱用于生活开支,更不可能有钱搞村公共建设。
    村里除各组之间没有公路相通更没有一条完善的公路通向新郑市。要修一条通向新郑的公里需要几十万元,这是靠种地维持生活的村民难以承担的,更何况村里至今还负债15万元,这笔债务是上世纪80年代欠下的。
    他说自己欠债就达1万多元,主要是因为上级曾经要求农民搞种植结构调整。新村镇给裴李岗村下达种植葡萄的面积是300亩,压力之下书记只好带头去买葡萄苗。风险太大就压缩了种植面积,村里只搞了40亩,每亩需投入1500元。结果因气候不适应,农民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损。
    后来新郑烟草局又让农民将土地出让给一个烟草公司种烟草。村民当初极不情愿,可新郑官员们说农田种植调整能给农民带来更多收入,而作为书记他也不想种烟草。如果一旦投入进去没有收获,村民的负债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还清,为服从上级的指示书记只得将土地出让给公司种烟草。村民还给种烟草的公司干活浇水,而老板最后不见踪影,村民为此遭到损失。
    承受了损失的农民不但得不到补偿,还要交各种提留,村民与村领导的关系再次恶化,书记说那年他和村里其他人员都没有领到工资。他由此背上了债务。
    村长说他种7亩地毛收入也只有4000元,一年生活开支得2000元。乡政府要求种植结构调整,他种灵芝卖给一个公司价值3万元,可货交了以后再去要钱时对方人却跑了,由此村民与他共损失了10多元。除种地以外他还贷款及借钱8万元买了一个收割机,一年收入1万多元。
    裴李岗村的农民除了种地得不到应有的收获以外,还要承受乡镇官员强行调整种植结构带来的损失。一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伴随着技术发展的,而农民恰恰缺乏技术。要承受产业的转变必需经过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没有技术资源的供给农民是不可能从产业调整中得到利益的。
    村长也很困惑,村里发展缓慢使村民几乎没有能力去创业,更找不到贷款的机会。没有钱村里什么公共设施也不能建设。
    村长说他父亲和爷爷都是文盲,村里现在仍然没有实现9年制义务教育,大部分孩子上到初中或者没有毕业就走了务工之路。高昂的学费以及教育的落后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