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310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10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输方式中的中继机与通信系统中的中继机有相同的作用。作为光纤通信系
统中光源的激光器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发出的光只有单一的波长,我们称
它为“相干光”。由于激光器发出的光是相干的,所以不会象手电筒或探照
灯的光束那样朝四面八方扩散开,其原因在于自然光很“杂”,是由许多不
同波长的光波所组成,因此它们相互“碰撞”和干扰。而激光器则不同,它
发出的光很“纯”,仅有一种波长,所以不会出现像自然光那样的相互干扰。
如果把激光束打在与地球相隔 38 万公里的月球上,它的光斑只有几公里,而
把高度聚光后的探照灯光束打在月球上,直径可达几千公里。激光的能量始
终都集中在所传播的一个固定方向上。为了充分利用激光的信息携载能力,
必须对它加以调制,正如在无线电通信中的信号调制方法那样,把所要传送
的信息加载到激光上,这样就可以将大量的信息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而这
一点是现有的通信方式所望尘莫及的。
    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在军事上的发展令人瞩目。洲际弹道导弹指挥系
统中有了光纤传输,在地面基地通信、舰载通信、卫星地面站、雷达信号远
距离传输、战略武器系统及各种保密通信、乃至核潜艇上,光纤通信技术正
在取代传统的通信技术。用光缆设备取代金属芯的同轴电缆已在实战中被证
明具有很好的效果。在本世纪 90 年代的海湾战争中,“爱国者”导弹成功地
拦截了“飞毛腿”导弹的袭击,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有最新研制的光缆设备的
一份功劳。这套光缆设备是战术光缆设备,它允许士兵从远处操纵“爱国者”
导弹发射架,从而增加了在炮弹和导弹攻击下士兵的生存机会。每个“爱国
者”导弹分队由一个作战控制台和多个导弹发射台组成,作战控制室通常安
装在一台车内,由它跟踪飞来的“飞毛腿”导弹,并控制发射台发射“爱国

者”导弹予以拦截。作战控制台与发射台之间采用了新型的光缆设备作为连
接的主要线路,而将以前使用的高频电台的无线电连接作为备用线路。由于
光缆是完全绝缘(非金属的不导电材料),且不辐射电磁信号,所以不会被
企图跟踪“爱国者”导弹发射的仪器所探测,此外,它的绝缘性能还有效地
防止了敌方的干扰和电子对抗,因此实战效果很好,士兵们非常喜欢这套光
缆线路。
    光纤通信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将改变人们一百多年来对电通信的依赖。
计算机专家们也开始对传统的集成电路提出疑问,新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
那么快,铜线却成了提高运算速度的障碍。换句话说,计算机的元件是由铜
导线连在一起的,是铜导线从一个元件传到另一元件的信息量限制了计算机
的效率。因此,虽然人们能够设计出每秒运算上亿次的高速电路,但连接这
些电路的铜线却跟不上它的速度。显然,一条全光线路——集成光路,正期
待着人们去开创,这是使全光通信变为现实的必由之路。集成光路酷似集成
电路,原理也基本相同,只是在集成光路中,集成的不是许许多多的电子元
件,而是光学元件。它们是大量的微型激光器、调制器和光导薄膜。目前,
世界上已制成的最小的激光器只有人头发厚度的十分之一,可将 2 亿个这样
的激光器集成在一块相当于人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在使用了集成光路的光纤
通信系统中,像说话的声音和图像等信息在通过声到光的转换装置和激光扫
描装置后直接变为光信号,送入光纤中传输,而不必像现在的光纤通信系统
那样,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还要分别进行电一光转换和光一电转换,从而使光
完全取代电,人类社会也就真正从电通信时代步入了光通信时代。科学家们
坚信,光纤通信已经拉开了通信革命的序幕。

                光

      巨大的发光体——太阳

    太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能发出非常明亮的光,当它直射时,我们会感觉
非常热。
    太阳作为一个硕大的光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光球、色球和日冕。
    光球的下面是太阳的内部,我们是看不见的。光球只有 400 多千米厚。
    观看色球的最好机会是在日全食。当月亮恰好遮住光球时,可以看见色
球的表面并不平整,有许多细小的“火舌”,好像一片“燃烧的草原”。
    对于日冕的观测只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的事。日冕可分为内冕和外冕,
它的物质非常稀薄,这也是对它进行观测的困难之所在。
    在光球层中,有一种很重要的现象,这就是太阳黑子的爆发。关于它,
中国有最早的和最完整的记述。黑子并不影响太阳的光芒。之所以称为“黑
子”是因为它的温度比背景要低 2,000 度左右。
    色球层中活动最剧烈的是“耀斑”,也称作“色球爆发”。它释放的能
量是非常巨大的。
    太阳发出光和热,对地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聪明的古人用太阳光为人类做许多事,包括把它当作武器使用,来打败
敌人。
    公元前 3 世纪,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上有一个属于希腊的叙拉古王国。岛
上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就是阿基米德。他是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古代物理学发展中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当时,希腊王国与罗马王国正处于战争状态。罗马舰队是一个强大的舰
队,如何有效地摧毁敌舰呢?
    阿基米德的方法十分巧妙和科学。他让一些妇女每人手擎一面镜子。当
罗马舰队出现时,阿基米德指挥妇女们利用镜面反射阳光到罗马舰船上。他
高喊着:“让镜子的反射光照到这里。”不久,罗马舰船竟被这些反射光点
燃,顷刻之间形成熊熊烈火。
    这就是传说中世界有名的“火镜战”,是否真有其事,现在无从考证,
但其科学原理,却是完全正确的。

            光的本质

    我们从出生起,就与光有千丝万缕、不可断绝的联系,但光究竟是什么
呢?
    距今 300 多年前,赫赫有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兼数学家牛顿创立了光学这
门学科。当时,牛顿认为光是由一种弹性小球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光的微
粒说。
    光的微粒说可以解释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
    对于光的反射现象,可以设想打弹子球的情形。当弹子球在行进过程中
撞到边框上就会被弹回。光的反弹也是这样,光的粒子投射到像镜子那样光
滑的表面就可以单向反射。
    对于光的折射现象,牛顿也提出了解释。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当光从光

疏物质(如空气)进入光密物质(如水或玻璃)时,由于是两种不同的光媒
质,它们对光的吸引作用就有差别。一般来说,光密物质密度较大,它对光
的吸引作用强些;光疏物质密度较小,它对光的吸引作用弱些。这样,光束
由空气进入水或玻璃中时,就会折向密度较大的水或玻璃的一侧。
    光的微粒说在解释一些光的色散问题时遇到了困难。
    跟牛顿同时代的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学说—
—光的波动说。他认为光与声音一样,都是一种空气振动过程,这种振动像
水波那样是一波接一波传递的。这就是光的波动说。两位科学家各持己见,
互不相让。当时牛顿在科学界的威望要比惠更斯高,所以大多数人附和牛顿
的看法,于是微粒说占了上风。
    1864 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仔细研究了光波后指出:光波是与无
线电波、X 射线以及γ射线一样的电磁波,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是波长不同。
无线电波一般以米为单位,光波则比无线电波要短得多。
    这样,麦克斯韦使光的波动说被大家承认。这种光的波动理论,虽能比
较满意地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但却解释不了
光电效应。
    德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于 1905 年提出了光子说。
    光子说认为,光能是聚集成一份一份的,以不连接的形式在空中传播。
每一份光叫做一个光量子。光量子既是一种微粒,又是一种电波。光子说把
几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两种观点,即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统一了起来。
    今后对光的本质很可能还会有新的认识。但到目前为止,光子说是最完
美的解释。

            光合作用

    在自然界中,动物(包括人)有素食动物(如牛、马、羊、鹿、猿等),
也有肉食动物(如狮、虎、狼、熊等),但多数的动物是素食动物。多亏素
食动物居多,如果肉食动物太多,可能动物界早就消失了。
    植物为素食动物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在今天它也为环境的美化和保护起
着重要作用。
    植物同动物不一样,它要用二氧化碳和水来制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
合物。而制取这些营养物质还需要能量的输入,这种能量就是日光。绿色植
物把阳光的能量转变成复杂化合物的化学能。这是德国化学家迈尔于 1845
年最先提出的。迈尔也是最早提出能量守恒原理的科学家之一。绿色植物利
用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18 世纪,英国生理学家黑尔斯提出,植物主要是用空气来制造所需物质
的。半个世纪后,荷兰医生英根—洛斯证明,空气中的营养成份是二氧化碳,
并且要有光的参与。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还搞清楚的是,绿色植物还会放
出氧气。
    这样,科学家大致搞清楚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即在阳光下,植物摄取二
氧化碳,把二氧化碳与水化合,放出氧气,同时制成机体的组织。据估计,
地球上绿色植物每年能利用二氧化碳中的 1,500 亿吨碳和水中的 250 亿吨
氢,并释放出 4,000 亿吨氧。如此庞大的工作量,有 10%是由陆地绿色植
物完成的,另外 90%则是由海洋内单细胞植物和海藻完成的。

    通常,光合作用的过程大体分为三步。首先,植物吸收阳光,植物体中
的叶绿素、类胡罗卜素等色素将太阳的能量加以吸收和传递。其中叶绿素是
光合作用的基础,它是法国人佩尔蒂埃于 1817 年分离出来的。1865 年,德
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又发现了叶绿体,叶绿素只局限在叶绿体内。然而,到 1954
年,美国生物化学家阿诺恩方从菠菜叶中得到完整的、能进行全部光合反应
的叶绿体。
    阳光能量的传递过程是以诱导共振方式进行的,它有些类似声学的共
鸣。当两个颜色相近的色素分子彼此靠近,就能发生光能的传递。最后,植
物所吸收的光能都汇集到叶绿素中少数作用中心,它们把光能利用起来。
    第二步是,将吸收到的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叶绿素可将得到的光能用来
把水分解为氢和氧原子。其中叶绿素所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这种作用也叫
做“光分解作用”。这是日光的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方式,这时氧分子和
氢分子所含的化学能,比产生它们的水分子所含的化学能要多。一般来说,
水分子分解为氢和氧的条件是,通电或加温至 2,000 度。而叶绿素在常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