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584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584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单的思维呢?
一只海鸥会帮管理人员拦挡游客免进禁地。有人看到猫头鹰在找不到树
洞做窝时,会乘喜鹊不在时偷偷占据树洞归己所有。
总之,在动物界中,有很多动物行为接近于人类。它们是否有思维,尚
待科学家进一步去研究。

骆驼耐渴之谜

被称做“沙漠之舟”的骆驼,有惊人的耐渴能力。这种特殊的能力是人
的 10 倍,是驴的 3 倍。在不喝水的情况下,骆驼可以在沙漠里走 45 天。
骆驼为什么能这样耐渴?令人感兴趣,又令人费解。有人认为,它有贮
水的水囊,可解剖时又找不到;有人认为,它体内可以自己“造水”,那么,
是用什么“造”呢?
有人提出,骆驼耐渴与其脂肪分布有关。它的脂肪大部分集中在背部和
驼峰上,形成“隔热层”,能减少体内水分蒸发,又能散热,体温不致升高。
最新的看法是,骆驼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使脱水后血液仍然正
常而不变得粘稠,这样,它们仍然能正常生存和行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便可能为仿生学提出新的课题:培植这种蛋白质注入人体,人不就更能适应
各种恶劣的环境了吗?

动植物共存互益之谜

植物与动物之间,有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如动物吃植物,人们能看到
的例子很多,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有的植物为了抵御动物的攻击,生长

着锐利的刺或毛,有的溢放出怪味、臭味甚至有毒气体。有的植物还敢于“捕
食小动物”,如毛毡苔和狸藻等植物。
可是,植物与动物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友谊”关系,如大象给大王花植
物传播种子,蜜蜂给无花果传粉。这只是“友谊”的一个方面,还有一种共
存互益和更为亲密的“友谊”呢。
法国植物学家埃尔马诺·来翁 1931 年在古巴发现了一种棕树,并定名叫
蝙蝠棕。它树高 15 米左右,茎杆直立高耸,树顶集生着许多能蔽阴的羽状又
长又大的复叶,形成下垂潇洒的伞状树冠。由于它枝叶繁茂,白天枝叶间藏
匿着成千上万的蝙蝠,夜幕降临,蝙蝠纷纷出窝找食,第二天早晨又重新回
棕树栖息。就这样长年累月地往返,树下周围已复覆盖了 9 寸左右厚的蝙蝠
粪便,成为蝙蝠棕树生长的最好肥料。蝙蝠和棕树之间,它们结成长期共存
友好的“感情”,彼此理解,相得益彰。
更有趣的是,生长在巴西森林中的一种蚁栖树,它与我国桑树是同一个
“家族”,都属于桑树科。
蚁栖树能“邀请”一种益蚁,并让它住在自己中空的茎杆里,茎上有像
笛子上大小的孔,益蚁正好从这里出入。在当地,有一种专爱啮食各种树叶
子的蚂蚁,当它们来到蚁栖树时,益蚁就会群起而攻之,直至把这些害虫全
部赶跑为止。益蚁为什么甘当蚁栖树的“卫士”呢?它不是为了讨好,是蚁
栖树的叶柄基部长着一丛毛,毛中生长着一种蛋白质和脂肪构成的小球,益
蚁把这些小球搬回当做自己的粮食。奇怪的是,益蚁搬走不久又可以长出新
的小球。这样,益蚁既有“房子”住,又有吃不完的粮食。为此,益蚁愿成
为蚁栖树的“终身卫士”。
在自然界中,像这种动物与植物共存互益的“朋友”究竟有多少,它们
之间有哪此微妙的关系,仍有待于人类进一步探讨和揭开。

仙人掌类植物多肉多刺的奥秘

仙人掌类植物属仙人掌科,有 2000 多种,它的叶片退化成刺状、毛状,
茎都变成多浆、多肉的植物体。形态变化无穷,千姿百态,有圆的、有扁的,
或高、或矮,有的长条条,有的软乎乎,也有柱形直立似棒和短柱垒叠成山,
真是形形色色,古怪奇特。
仙人掌类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多肉多刺的古怪形状呢?这是因为仙人
掌类植物的老家是南美和墨西哥,长期生长在干旱沙漠环境里,为了适应这
种生存环境,多肉多刺的形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减少蒸腾和贮藏水分。
大家知道,植物生长需要大量水分,但吸收的水分又大部分消耗于蒸腾
作用,叶子是主要蒸腾部位,大部分水分从这里跑掉。据统计,植物每吸收
100 克水,大约有 99 克从植物体里跑掉,只有 1 克保持在体内。在干旱环境
里,水分来之不易,为对付酷旱,仙人掌干脆堵住水分的去路,叶子退化了,
有的甚至变成针状或刺状(一般把它看作变态叶),从根本上减少蒸腾面,
紧缩水分开支。有人做过实验,把同样高的苹果树和仙人掌种在一起,在夏
天里观察它们一天的失水量,结果是苹果 10~20 公斤,而仙人掌却只有 20
克,相差上千倍。另外,仙人掌的多种多样的刺,有的刺变成白色茸毛,可
以反射强烈的阳光,借以降低体表温度,也可以收到减少水分蒸腾的功效。
仙人掌类植物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腾,一方面却大量贮水。沙

漠地带水少,如果不贮备水分,就随时有干死的可能。仙人掌的茎干变得肉
质多浆,根部也深入沙漠里,这是它长期练出的另一抗旱本事。这种肉质茎
能够贮存大量水分,因为这种肉质茎含有许多胶状物,它的吸水力很强,但
水分要想散逸却很困难。仙人掌之类植物正是以它体态的这些变化来适应干
旱气候,才得以繁殖生存。
总之,仙人掌类植物的多肉多刺性状的作用就是为了减少水分蒸腾和贮
藏水分,是它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至于仙人掌类植物的多肉多刺是否还有
其他作用?它的多肉多刺是如何演变的?怎样从沙漠环境下适应人工栽植环
境的?在人工栽植环境下它的古怪形状有没有退化的可能?红色和黄色花只
有靠嫁接才能生活吗?所有这些都有待于人们去研究。

“昙花一现”之谜

昙花是仙人掌科昙花属,原产于南非、南美洲热带森林,属附生类型的
仙人掌类植物。性喜温暖湿润和半荫环境,不耐寒冷,忌阳光曝晒。其花洁
白如玉,芳香扑鼻,夜间开放,故有“月下美人”之称。据报导本属约有 20
个种、3000 多个品种。昙花引入我国仅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品种较少,常
见栽培的只有白花种,但是“昙花一现”的成语却在我国广为流传,这是由
于昙花只在夜间开放数小时后就凋萎的缘故。
昙花究竟能开放多长时间,这与当时的气温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7~
8 月份多在夜间 9~10 点钟开,至半夜 2~3 点钟凋谢,花开 4~5 小时;如
在 9 月下旬至 10 月份开花,则多在晚上 8 点左右开放,至凌晨 4~5 点钟凋
谢,花开 8~9 小时。为了改变昙花这种晚上开花的习性,使更多的人更方便
地观赏到昙花的真容,可采用“昼夜颠倒”的方法,使其白天开放。当花蕾
开始向上翘时(花前 4~6 天),白天搬入暗室或用黑布罩住,不能透一点光,
从上午 8 时至晚上 8 时共遮光 12 小时,晚上 8 时后至翌晨 8 时前,利用灯光
进行照射(200W/30m2),这样处理 4~6 天,即可使昙花在白天开放,时间
可长达 1 天。如欲使昙花延缓 1~2 天开放,可以临近开花的时候,把整个植
株用黑罩子罩起来,放在低温环境下,它便可以按照人们预定的日期开放。
昙花还有一种特性,不开就一朵也不开,要开就整株或一个地区的同种昙花
同时开花,因此,一株栽培管理良好的昙花,夏季往往同时开放几十朵花,
开花时清香四溢,光彩夺目,蔚为壮观。
总之,昙花夜间开花是它自身生物学特性决定的,要想让它白天开花,
人们一直采用“昼夜颠倒”的技术措施。但是,为什么昙花开放的时间这么
短?是体内营养的关系还是另有原因?昙花体内是否有一种特殊的控花激
素,致使整株或一个地区的同种昙花一齐开放,这种信息又是怎样传递的?
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解释,有待于人们去揭示。

神州名胜

长城

万里长城,以它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被列
为世界奇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万里长城是公元前 7 世纪开始修的。当时,中国北方诸侯割据,他们为
了防御邻近诸侯的侵袭,在各自的领土上先后筑起了一段段的防卫墙。与此
同时,燕、赵、秦三个诸侯国的北方,又与少数民族中以游牧为主的匈奴族
为邻,为了防御匈奴奴隶主的骚扰,三国各自都在他们的北方修筑了长城。
到了公元前 3 世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把一段段的长城连接起来,成了现在
万里长城的基础。后来经过历代增建,及至明朝,就修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它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到甘肃
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长约 12000 多华里,因而
名为万里长城。
在古代交通运输工具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实在是
一件了不起的事,特别它不是一般的土墙,而是用整齐的条石和结实的青砖
砌筑的。有人计算,如果把明长城所用的砖、石和土方,筑成一道 2 米厚、4
米高的围墙,可以绕地球一周。不用说烧制这些砖石,就是把它们通过崎岖
的山间小路送达修建工地,已经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因此,游览长城的
人莫不为先民的伟大气魄和坚毅精神所感动。
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和烽火台四部分组成。关隘一般都建在形势险
要之处,坐落在北京郊区的居庸关就是一个突出代表。居庸关和八达岭附近
的长城,城墙平均高 7.8 米,最高达 14 米,城墙的外侧一般都选建在陡峭的
山崖上,以增加攻城者的困难。每隔不远,有一座拱门,称“券门”,守城
士兵由此上下。城墙顶宽达 5.8 米,可容五马并骑。城台是每隔 300~500
米的一组高出墙顶的方形建筑,是巡逻放哨的地方。烽火台专门传递军情。
规定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人 100 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 500 人左右;
1000 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如此传递,千里之外的敌情可以在几个小时
之内使朝廷了解。

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
群。
紫禁城东西宽 750 米,南北长 960 米,周长 3420 米,墙高 10 米,外层
用澄浆砖包砌,里面是夯土。它共有四门:正南是午门;向东的名华门;向
西的名西华门;向北的明朝叫玄武门,清康熙年间因避康熙帝名字玄烨之讳,
改称神武门,沿用至今。紫禁城周围环有 52 米宽的护城河,城四角各有一座
角楼,结构精巧,造型秀丽。紫禁城占地 72 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 9000 多
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
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
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
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
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
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世界上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
传统,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