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612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12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的梨有大有小,他就从中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母亲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最小,应该吃最小的梨。”
东汉末年,宦官把持着朝政,政治十分腐败。孔融 15 岁的时候,有个叫
张俭的官员,揭发了当权的宦官侯览和他的家人所犯的罪恶,却反遭陷害,
官府要抓捕他治罪。
张俭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急迫之中,他逃到孔家,请求掩护。不

巧孔褒外出不在家,孔融就出来接待了他。张俭见孔融还是个孩子。就没有
说明来意。孔融看出了张俭神情紧张、欲言又止的样子,一定是有什么为难
的事,就对张俭说:“我哥虽然不在家,但你是他的好友,难道我就不能做
主收留你吗?”听了孔融的话,张俭心里踏实下来,他在孔融家里躲藏了好
几天,找了个机会,终于安全地逃走了。
不料有人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去向官府告发了。官府抓不到张俭十分生
气,就把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抓了起来。
审官对孔融和孔褒说:“你们兄弟到底是谁放走了张俭?你们知道不知
道,张俭是朝廷的要犯,放走了他就是犯了杀头之罪!”
听了审官的话,孔融知道哥哥和张俭是好朋友,朝廷是不会轻易放过他
的。只有自己主动承担罪责,才会保全哥哥的性命。于是,他对审官说:“留
藏张俭的是我,你要治罪的话,就请治我的罪吧!”
听了弟弟把罪责承担在自己身上,孔褒忙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这
不关我弟弟的事!要杀就杀我吧!”
孔融、孔褒兄弟在堂上争了起来,都说是自己放走了张俭。
审官见兄弟俩争罪,怎么也拿不定主意。最后,只好如实上报。后来,
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杀死了他。
孔融虽然没能救了哥哥,但是他友爱兄长,凛然争死的事迹却流传了下
来。

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
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
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
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 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
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 40 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 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
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
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
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
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
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
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
为“龟山先生”。

毛泽东尊师的故事

毛泽东是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在

尊师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毛泽东小的时候在家乡念私塾,当时有一位教他的老师叫毛宇居。这位
老师感到毛泽东天资聪慧,机敏过人,很是喜欢。毛泽东也很敬重这位老师。
1959 年,已是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回到故乡,请韶山的老人吃饭,其中就
有毛宇居老师。当毛泽东向这位老师敬酒时,毛宇居老人说:“主席敬酒,
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候,最敬佩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
生,一位是徐特立先生。
杨怀中先生又名杨昌济,是杨开慧的父亲。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教过修身、
教育、伦理学等课程。毛泽东认为,杨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
他为有这样一位人品高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老师而欣慰。他常在星期
天和节假日到杨先生的住处登门求教,讨论问题,改正笔记。杨先生也特别
器重毛泽东,称赞他“资质俊秀”、“殊为难得”。
徐特立先生后来参加了革命,并于 1927 年入党,是中国共产党内著名的
“五老”之一。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对徐特立一直是非常敬重的。
1937 年徐老 60 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
我 20 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1947
年徐老 70 寿辰时,毛泽东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
更为感人的是,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老师,毛泽东也能正确对待,对当
年的湖南一师校长张干就是这样。
张干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校长。由于他维护旧的教育制度,引
起学生不满,毛泽东带头发起了“驱张运动”,使张干不得不离开了一师。
解放初期,毛泽东了解张干离开一师后,没有在反动政府里做官,而是一直
在学校教书,感到难能可贵。在与朋友谈话时说,张干当时很年轻,很有能
力,完全可以往上爬。他不向上爬,而是老老实实教书,这就说明他不错。
后来,毛泽东对张干从思想上和生活上都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帮助。

鲜花丛中寻找谁

玛丽·居里,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
1903 年她和丈夫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11 年又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成
为迄今为止唯一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
1912 年,华沙“镭”实验室建成了。居里夫人,“镭的母亲”接到消息
后,立刻打点行装,从巴黎飞往华沙。
晚上,为居里夫人举行的欢迎宴会开始了。居里夫人成了贵宾,她被请
到插满鲜花的桌前坐下。她隔着鲜花,在努力寻找。
突然,居里夫人的目光碰上对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的目光,老妇人
正敬佩地望着她。居里夫人激动地站起身来,向老人走去。她伸出双手,紧
紧地拥抱这位老妇人,在老妇人的双颊上吻了又吻,一面说道:“我以为这
是不可能的,可却是真的,是真的!我一直想念着您,斯克罗斯校长!”
斯克罗斯女士热泪盈眶,她紧紧握住居里夫人的手,不住地说:“好样
的,玛丽亚!好样的,玛丽亚!”在场的人都被她们深深地感动了,人们的
眼中也都噙满了泪花……
侍者送来了酒,居里夫人拿起一杯,敬给斯克罗斯,她转身对众人说:

“尊敬的主人,尊敬的来宾们,我提议,为用真诚、勇敢和智慧教育过我的
斯克罗斯校长干杯!”
“干杯!”
“干杯!”
迎接和款待居里夫人的晚宴,在玛丽亚·居里高尚的爱戴老师、尊敬老
师的情怀感染下,达到了高潮。

俞伯牙摔琴祭知音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
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
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
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
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
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
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
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
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
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
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
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
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
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
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
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
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
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
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
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
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
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
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
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
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
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

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
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
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
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荀巨伯重义轻生

荀巨伯是汉桓帝时的贤士,一向格守信义,笃于友情。他听说千里之外
的一个好友得了重病,心急如焚,匆匆安排了家事,收拾好行装,便赶去探
视。他晓行夜宿,戴月披星奔波了半个多月,才到达好友居住的县城。谁知
进城以后,只见街上冷冷清清,悄无一人,觉得很奇怪。他好容易才找到好
友的住处,发现好友躺在床上,面色惨白,连声低呼:
“水!水!”
荀巨伯忙从桌上取过土碗,四处寻水,好一会才在厨房水缸里找到了一
点水,马上装入碗内,递到友人口边。
友人呷了几口,精神稍好一些,抬头见是荀巨伯给他递水,惊喜地问道:
“你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