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828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828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好。与他的两个哥哥不相上下,号称“王氏三珠”。他九岁时读《汉书注》,
就能发现错误,写了《指瑕》十卷。王勃十几岁应试考场,授朝散郎,又被
沛王李贤聘为署府修撰。由于王勃才华出众,与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
为“初唐四杰”。
    王勃一向不满于豪门和官场的倾轧,加上才高气盛,便遭同僚的嫉妒。
正好因为一个案件的牵连,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父亲被贬为交趾令。
这年九月,王勃悲愁难遣,怀着郁闷的心情到交趾去看望父亲,走到南昌,

正好是重阳节。南昌府都督阎公整修的滕王阁落成,正在阁内大摆庆功宴,
邀集一班文人雅士、社会名流饮酒赋诗,欢度重阳。这滕王阁乃显庆四年滕
王李之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前临赣江,有西江第一楼之称。王勃久慕此阁,
到此哪能不游!
    来到滕王阁,只见楼高九丈,阁分三层,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南有压
江亭,北有挹翠亭,高低错落,相映成趣。上得楼来,但见阁道上丹漆彩画,
光艳照人。远眺则山野平川尽收眼底,鸟瞰则澄江如练,百舸争流。王勃看
得如醉如痴,不禁文思泉涌,不能自已。王勃正沉醉于楼阁的宏伟与山河的
壮丽之中,忽然一阵萧管鼓乐之声从宴会厅传来。王勃循声望去,只见阎都
督满面春风,正在举杯致词:“今日乃重阳登高之日,又逢滕王阁整修已成,
老夫聊备薄酒,为各位助兴。现在我提议,以滕王阁为题,或赋诗,或作文,
效兰亭故事,以不枉今日之雅会。”众宾客深知都督心思,他是想让自己的
女婿孟学士当众写一篇序文,以显示其才华。因此阎公派人拿纸笔巡让众客
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肯贸然动笔。王勃远道而来,自然不明就
里,加上年轻气盛,恃才傲物,联想到自己的遭际,情思满怀,不吐不快。
送纸墨的刚到跟前,王勃便上前拿起笔来,饱蘸浓墨,便挥笔疾书起来。
    阎都督一看大怒,心里骂道:“哪来的毛孩子,不知进退,坏我大事!”
不禁拂衣而起。他叫人暗暗在一旁观看,看他写些什么,再做处置。
    暗中观看的人第一次回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沉吟不语
起来。这里已开始写南昌地形的雄阔,自是不同凡响。待回报写到“落霞与
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描写望中秋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俱是神来之笔。阎都督抚案而起,赞叹道:“这真是少有的天才呵!这篇文
章要世代流传,永垂不朽了。”在座的众宾客纷纷称赞,连阎公的女婿孟学
士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弗如。阎公将王勃请到宴席上,大家尽欢而散。
    这次交趾之行,王勃不幸在海上遇风浪溺水而死。越南人民感念王勃父
子,至今还有庙宇和塑像纪念他们父子俩。


         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世为陇西(今甘肃)人,5
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25 岁时开始漫游各地,42 岁那年被任命为供奉翰林。李白毕生写诗。他写起
诗来既快又好,杜甫说他是“斗酒诗百篇”。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气势宏
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世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
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
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
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
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
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
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
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
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
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
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
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
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
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
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
遇》。
    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
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
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
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
湖北)。他是唐朝著名大诗人,他的诗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有“诗圣”之称。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著名学者、军事家,祖父
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
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到
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别强,一天能背几首诗。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篇
诗文。
    7 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
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
么样的?”父亲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
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它凡鸟为群,是
高洁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
的人也应该像凤凰,对不对。”父亲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
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诗中把他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
后抒发怀抱: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以
后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到了 9 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

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地诗人聚会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场,
有时人们还是把他从树上叫下来的呢!当时在长安有一个名人汇聚的中心,
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诗人、学者、艺术家常常是济济一堂。最使杜甫难忘的
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名流,有幸欣
赏了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 20 岁离家漫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很多见识。他
33 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 40 多岁时
国家发生动乱,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却用血泪写出千古
传诵的诗篇。

       年少诗精——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郢(今
陕西渭南县东北),他是唐代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唐代另一大
诗人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倍尝离乡背井之苦。他的祖父和父
亲做过县令一类的地方官,祖母和母亲都能诗善文。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
化熏陶,五六岁时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已通晓声韵。他学习非常刻苦,读
书、作文、学习写诗,一日也不间断。因为经常朗读和写字,他的口舌生了
疮,手肘磨出了老茧。
    贞元三年(公元 787 年),16 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京城长安,
行进在咸阳古道上。此时正值早春,冰消雪融,刚刚生出的嫩芽,沐浴着春
风在枯蒿腐草间探出头来,他喃喃自语道:“果真是‘春风吹又生’了。”
原来他触景生情,想起他写的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来了。
    白居易来到长安,拜见了担任著作郎、掌管编纂国史和起草重要文件的
大诗人顾况。白居易恭恭敬敬地从书囊里拿出自己的诗稿,恳请顾况指教。
老人将诗稿漫不经心地打开,低声吟读起来。读着读着,他忽然被那首题为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吸引住了。他反复吟咏品味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妙绝!妙绝!”老人读完这首送别诗,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他喜欢
这首诗真挚充沛的情感和朴实无华的风格,尤其欣赏前四行耐人寻味的独特
意境。作为人,不同样应该像那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顽强地斗争、
倔强地生活吗?“恩师过奖了,晚生无地自容。”白居易红着脸,喃喃地说

    老人从白居易口里知道白居易家世,知道他从 11 岁起就远离故乡亲人,
在浙江一带过着萍踪浪迹的生活;知道他今天来长安是希望在这人才荟萃的
国都,得到诗人的推荐和延聘,找到一个理想的出路,施展自己的抱负。老
人越发怜爱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了。顾况开始看到诗稿上写“白居易”
三个大字时,还打趣说:“长安物价猛涨,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后来紧
紧拉住白居易的手说:“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不要说住在长安,就
是走遍天下也不困难了!老夫刚才开了个玩笑,可不要见怪噢。”

    由于得到顾况的夸赞,白居易很快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中进
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右拾遗。
    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僚。他创作了大量乐府诗,
有不少是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官僚统治集团鱼肉人民的罪行进行
无情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又敢于向皇上犯言
直谏,大胆发表意见,所以皇帝反感,同僚妒恨,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
后来降为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