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877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877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过程。
    最早的天文学,谈不上研究,只是摸索出一些很具体很实用的规律,如
昼夜更替、季节变化、判别方向、潮水涨落等等,用来安排和指导生产与生
活。我国古书和民间就较早发现了北斗七星的旋转与季节的对应关系。不过,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对天文现象的观察仅仅局限在寻
找实用的直接对应现象方面,对现象间的因果对应的内在规律不予追究,对
肉眼的宇宙空间也不去追究,事实上也没有能力追究;如果有一些解释,如
宇宙起源的盖天说之类,主要是一些思想家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仅仅是一种
猜测,还谈不上真正的天文学研究。
    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研究是近代才开始的。近代科学需要更精确的时间
等方面的记录,天文学家担负起了这一使命;近代科学的发展又为天文学家
提供了进步的观测研究工具和理论,使得天文学迅速成熟起来了。比如 19
世纪以前的天文学与数学、力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后
与天文学的关系也更为密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既利用天文观测结果予
以证实,又促进了天文观测的精确化;海王星是借助数学原理推算出来的,
同时也验证了有关的科学原理的正确性,等等。
    特别是进入本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天文观测研究手段的更新,光谱分
析、射电望远镜和大型干涉仪等技术设备的应用,天文学发展很快。1960 年
通过对射电源的观测和研究,发现了第一个类星体,即一种新的光学天体;
在 1967 年发现了脉冲星,即以极为精确的时间规则而短促发射无线电脉冲信
号的星体;继而发现恒星与恒星之间并非真空,而是有多种星际分子……这
些,都使传统的天文学理论得以充实和科学化。

    不过,相对于宇宙和宇宙规律而言,人类的天文学的知识还是太少太少
了。天文学的进步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这也包括当今的中学生—
—21 世纪的天文学家们!

       献身天文事业的和尚

    唐代高僧一行,俗名张遂。公元 683 年生于陕西武功县。张遂少年时,
家境贫寒,但他刻苦好学,尤其酷爱天文学。青年时代,他求师访学,成为
长安城有名的青年学者,随后又出家为僧,取法名一行。在河南嵩山、浙江
天台山潜心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学,成为远近闻名的高僧,公元 717 年,唐
玄宗硬请他回长安,但一行拒绝还俗为官,执意在华严寺研究佛学。公元 721
年,他被当时日食预报不准确之事所触动,决定停止对佛学的研究,受命于
唐玄宗,主持修订历法,从此一心苦研天文学。

    他向唐玄宗进言,要改革历法,必先进行天文观测,一行来到当时的天
文历法机关——太史监,发现原有的天文测量仪器破旧不堪。为了尽快开妙
恒星观测工作,他与人合作制造了黄道游仪的水运浑象仪等仪器。公元 724
年,一行主持了全国几个观测点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测得子午线长度为 351
里 80 步(132.08 公里,比今天所测得的子午线长度略大一些)。一行这一
“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
度的国家。
    一行在观察和研究古人的恒星资料时,发现恒星位置有移动,他早于西
方国家天文学家 1000 多年提出了“恒星不恒”的观点。
    一行根据当时的天文观测,改进了历法,主编了有名的《大衍历》、《公
元大衍历》52 卷、《心机算术》、《易论》和《北斗七星护摩法》等书。
    公元 727 年 10 月一行病逝。唐玄宗亲立一座“大慧禅师塔碑”,以表对
这位功德圆满的高僧的敬意。今天的人们缅怀一行这位伟大的中国古代天文
学家,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一行”小行星。

      第一个预测彗星周期的人

    1791 年 9 月 23 日,德国汉堡一位传教士家中诞生了一个可爱的男孩。
他就是著名的德国天文学家 J。R。恩克。恩克从事天文学工作 50 年,取得
了辉煌成就,而引他走上成名之路的就是恩克彗星。
    1818 年 12 月,靠自学成才的法国天文学家 J。L。庞斯在马赛发现了一
颗彗星。翌年 1 月恩克开始跟踪这颗彗星,并试图计算它的轨道。正巧在 10
年前(1809 年),他在格廷根大学求学时的导师高斯曾提出一种根据三次完
整的观察就可确定天体轨道的巧妙方法。恩克运用这一方法,推算出了这颗
彗星的轨道竟是一个不太扁长的椭圆,彗星在此轨道上的运行周期只有 3 年
半。在计算中他发现,这颗彗星和另外三位天文学家默香、赫歇耳以及庞斯
分别于 1781 年、1792 年和 1805 年所观察到的三颗彗星竟是同一颗星。于是
他大胆预言,这颗彗星将于 1822 年返回近日点附近,并再次被我们观察到。
预言应验了,人们果真在这一天重新观测到了这颗彗星,于是将它命名为恩
克彗星。
    由于这一发现,恩克一举成名。从此,他的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起
来。

                     第一个把望远镜指向星空的人

    1604 年,天空中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新星。这一宇宙壮观激起了意大利科
学家伽利略的极大兴趣。遗憾的是那时望远镜还没发明,伽利略只好凭肉眼
观测。1609 年伽利略获知一个荷兰眼镜商发明了望远镜,他凭着自己深厚的
物理学功底,对眼镜商的望远镜进行了改造,研制观天望远镜。他制成的第
3 架天文望远镜竟可以放大 33 倍。
    1609 年 8 月,伽利略把望远镜指向了星空,这一举动使他成为世界天文
史上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星空的人。他观测了月亮和银河,又借助云雾减弱
太阳光线,观测了太阳。望远镜使伽利略眼界大开,他发现肉眼观测到的月
亮上的阴影,原来都是些大大小小的坑穴和大片的“海”(现代天文学证明,

这“海”其实是平原);白茫茫的银河是由一颗颗密密麻麻的星星构成的;
太阳表面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后来称“太阳黑子”)。1610 年 1
月伽利略从望远镜中发现木星附近有 3 个小光点,它们几乎在同一条直线
上,一颗在木星右边,两颗在木星左边。奇怪的是,这些小光点有时变成 4
颗,有时只剩下两颗。伽利略一连几夜细心观察并详细记录,终于弄明白,
原来那是 4 颗木星卫星。1610 年 9 月,伽利略又从望远镜中观测到金星也像
月亮一样,时圆时缺,原来这是金星围绕太阳运行的结果。
     用望远镜观测星空的结果,使伽利略更加确信哥白尼日心地动说是正确
的,他把自己的这些天文新发现写成了一个小册子《星际使者》。作品发表
后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轰动。尽管当时保守的教会竭力反对伽利略的观点,
甚至有人拒绝使用望远镜观测星空,但仍无法阻挠伽利略和他的望远镜享有
拉开人类天文学新纪元序幕的殊荣。

      赫歇耳和他的反射望远镜

     从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人们都是用折射望
远镜观测天文,为了提高望远镜的放大率,人们不断加长折射望远镜的镜身,
最后长得难以使用。于是,人们萌发了制造反射望远镜的念头。
     第一个提出反射望远镜方案的是英国数学家 J。格雷戈里;第一个亲手
制造第一架反射望远镜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第一个制造出能用于专业观测
的反射望远镜的是英国数学家 J。哈德利;然而代表着早期反射望远镜的最
高成就的是赫歇耳和他的反射望远镜。
     英国人 W。赫歇耳(1738—1822 年)原是位音乐家,但他酷爱观测星辰。
由于穷困使他无力购买望远镜,他只好自己动手磨制天文望远镜,据说有一
次他一边磨一边听妹妹读书,连吃饭都由妹妹喂,一口气竟磨 16 小时。功夫
不负苦心人,他终于在 1774 年制出了他的第一架反射望远镜:口径 15 厘米,
镜长 2.1 米(现保存在大英科学博物馆)。接着他又磨制了口径达 22.5 厘米、
镜身 3 米和口径 45 厘米、镜身 6 米等一系列更大更好的反射望远镜。1781
年 3 月 13 日,赫歇耳用他的反射望远镜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天王星,这一
发现使他从一个音乐家一下子成为举世闻名的天文学家。
     1786 年他编出了包括 2500 个星云的星表。天王星的发现和天文学上的
成就更激励他磨制望远镜的热情。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慷慨解囊,出资 2000
英镑。1789 年底他研制成口径 122 厘米、长 12.2 米的巨型望远镜,这架庞
然大物终于安装在一个巨大的木架上,像一尊指向天空的巨炮。这架巨型望
远镜投入观测的第一夜,赫歇耳就发现了士卫一和士卫二,还发现了大量双
星、星团和星去。
     1822 年赫歇耳去世。1839 年这架巨炮似的巨型反射望远镜被人们从支离
破碎的木架上放倒,目前保存在胡斯天文台的花园中,成为早期天文学的历
史见证。
     赫歇耳和他的望远镜使人类的探测能力首次超出了太阳系之外,到达了
恒星世界。

         电脑里的天体实验室


    自古以来,天文学家的实验室就是浩瀚的宇宙。天文学家只能凭借观测
天体和利用观测资料来研究天体,因为地球上最大最先进的实验室也不可能
研制出一颗庞大的天体来。更何况,天体的演变过程又相当漫长,根本不可
能在实验室里对天体演化做实验研究。一句话,实验研究与天文学毫不相干。
    但是,自 20 世纪 40 年代电子计算机问世后,原来只是天方夜谭的天体
实验研究,竟然变成了现实。从此结束了以观测为获得天文学知识和天文学
研究的单一手段的历史。计算机成为天文学研究的强有力的实验手段。一门
崭新的学科——实验恒星动力学从此载入了天文学的史册。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实验,与通常意义上的物理实验或化学实验不同,而
是计算机模拟。什么是计算机模拟呢?这就是从天文学基本理论(如牛顿方
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泊松方程等)出发,利用计算机作为实验手段,模
拟天体系统,如星团、星系、星系团或整个宇宙等,对天体系统作动力学研
究。之所以把计算机模拟说成实验研究,是因为计算机能显示出恒星系统的
起源和演化,以及其他的物理学和动力学特征;能用计算机的图像展示恒星
系统不同时间的变化,就如同直观看到恒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一样。
    恒星之间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形成一个引力场系统,每一颗星都运动在
引力场内。这个庞大的多体系统是个极为复杂的动力学体系,这就是 300 多
年来天文学家一直在研究的引力 N 体问题(又称多体问题),但进展十分缓
慢。自从计算机用于 N 体问题计算机模拟学科,即实验恒星动力学,也使得
恒星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大大向前迈了一步。把模拟结果和观察结果紧密结合
起来,加以比较研究,为观测天文学开拓了新的思路。

矿产资源

    “工业的粮食”——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