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

第12部分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12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左翼作家写出了一批坚实的作品。其成就首先是报告文学。约翰·里德 

关于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报道开创了革命的传统。史沫特莱创作了关于 

中国革命斗争的报道,继承了约翰·里德的传统。 

     在小说方面,高尔德的《没有钱的犹太人》(1930)、马尔兹的长篇小 

说《潜流》以劳动人民的生活为题材,洋溢着革命斗争的精神,代表了美国 

无产阶级文学的最高成就。 

     在戏剧方面,克·奥德兹(1906—1963)和莉莲·海尔曼(1905—1984) 

的剧作也属于左翼文学的范围。是美国30年代左倾戏剧的重要代表。 

     30年代后期,经济危机有所缓和,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变化,左翼文学运 

动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倒退甚至滑向反动,但不少富于正义感的作家积极投 

身到反法西斯的斗争中去。在海明威、海尔曼、斯坦贝克、马尔兹的笔下, 

出现了新的题材和主题,他们的作品号召人民投身到新的斗争中去。 

     就小说而言,30年代左翼作家较有成就的是多斯·帕索斯、谵·法雷尔 

和约·斯坦贝克。 

     多斯·帕索斯(1896—1970)生于芝加哥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16年毕 

业于哈佛大学。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军医疗队服役,曾因“反军 

观点”被遣送回国。他根据这些经历写成了 《三个士兵》(1921),揭露了 

毫无意义的战争对一群应征入伍者和他们的伙伴们的摧残,流露出年轻一代 

的失望情绪,具有“迷惘的一代”的反战倾向,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小说。 

     大战结束后,帕索斯同情美国共产党,参加了《新群众》杂志编委会, 

为进步刊物撰稿。1932年,他公开支持共产党的总统候选人。 

     帕索斯在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创作了《美国》三部曲,包括《北纬 


… Page 36…

四十二度》(1930)、《一九一九年》(1932)和《赚大钱》(1936)。这 

三部作品广泛描写了本世纪头20年美国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和 

命运。三部曲之所以成功,主要是依靠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书中12个人 

物靠时间顺序联系,有的互不相关,有的情节有所交叉,全书没有贯穿始终 

的主人公。作者的构思富有独创性。他先以两三章的篇幅来叙述故事中的一 

个人物,然后把他搁在一边,继续引出第二个人物,并以相同手法介绍其他 

人物,直至把几个人物的生活相互交织在一起为止。作者用现实主义手法对 

人物进行描写,包括他们的出身、童年、受教育情况、工作、婚姻、直至死 

亡。帕索斯使用了三种手法来分别介绍每一个新的情节转折,它们是:“新 

闻短片”、“人物传记”和“电影眼”。作品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小节“新 

闻短片”,其中包括流行歌曲、广告标语、重要新闻、官方文件等社会资料 

文献。表面看来很杂碎,但却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使读者把个人的命运和 

时代的潮流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勾勒出三部曲 

的史诗风貌。小说中有“人物传记”25篇,包括20世纪以来有名的政治家、 

企业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作者把这些小传插入作品之中,其目的是为了突 

出历史的巨大轮廓。第三种手法是“电影眼”,即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用的 

是诗意的散文,没有标点符号,表明特殊时刻及时地留在人们的意识之中。 

这三种新手法未必都可取,但却有利于读者对作品更深一层的把握。在这一 

点上,可以说帕索斯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此后,帕索斯的作品都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后来转向了历史著作的 

撰写。 

     詹·法雷尔(1904—1979)生于芝加哥,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他于20 

年代末开始创作。早期属于左翼作家阵营,30年代后脱离。他的代表作是《斯 

塔兹·朗尼根》三部曲,包括《少年朗尼根》(1932)、《朗尼根的青年时 

代》 (1934)和《最后的审判日》(1935)。三部曲描写了芝加哥南区的爱 

尔兰裔青年的生活状况和美国社会的精神的空虚,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使人 

堕落、产生精神上和物质上贫困的社会条件。整部作品总的来看缺乏深度和 

广度。 

     法雷尔的其他作品还有《丹尼·奥尼尔》五部曲(1936—1953),所表 

现的这个爱尔兰裔青年不同于朗尼根,他反抗了虚无颓废的社会风气,最后 

走上健康的发展的道路。此外,他还著有讨论政治、社会与文学关系的文集 

 《文学批评笔记》 (1936),在左翼文学界引起了争论。 

     约·斯坦贝克(1902—1968)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面粉厂主家庭。他 

自小参加劳动,与劳动人民有较多的接触。他曾在斯坦福大学学习,后来去 

纽约。他在大学学习期间开始写作,1929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金杯》, 

以后的重要作品有《相持》(1936)、《人鼠之间》(1937)、《月亮下去 

了》(1942)、《列车在前进》(1947)等。《愤怒的葡萄》(1939)是作 

者的代表作,也是美国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一部长诗。小说描写俄克拉荷马 

州佃农乔德一家在大企业的压榨下,被迫离开家乡,长途跋涉前往西部另谋 

生路。他们来到加利福尼亚州,却又陷入果园主剥削的罗网。他们奋起反抗, 

参加摘果工人的罢工斗争。小说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 

国社会的内在危机。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40年获普利 

策小说奖。斯坦贝克后期的主要作品是两部长篇小说《伊甸园以东》(1952) 

和《我们的不满的冬天》(1961)。前者描写了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后者批 


… Page 37…

判了美国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他于 1962年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68 

年于纽约病逝。 

    总之,20年代的作家关心社会的发展,关心广大群众的生活与斗争。这 

一时期的作品走出了20年代的迷惘与孤独,使人耳目一新,翻开了美国现代 

文学新的一页。 



                                4。德莱塞 



    德莱塞(1871—1945),20世纪前半期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西方 

进步文学的优秀代表。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等人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把美 

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871年8月27日,德莱塞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镇一个破产的小 

业主的家庭。父亲原是德国的纺织工人,为逃避兵役于1846年到了美国。母 

亲是摩拉维亚的农家女。由于家境贫困,他无力完成中学学业。1888年,德 

莱塞在一位女教师的资助下,进入印第安纳州大学学习,一年后辍学。他来 

到芝加哥,当过洗衣工人、车站验票员和银行收账员等。 

     1892年,德莱塞因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天才的再现》,先后被几家报社 

聘为记者,在纽约《海月》杂志任主编,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于1900年出版发行。小说描写了 

嘉莉从农村来到芝加哥谋生后的不幸遭遇,说明在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 

社会里没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对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作了深刻的揭露。小说 

发表后被指责为“有伤风化”而长期遭到查禁。1907年才得以在美国再版。 

      《嘉莉妹妹》被禁后,德莱塞被迫停笔达10年之久。这期间他仍担任编 

辑工作。1911年,德莱塞发表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这又是一部 

对贫富对立的社会的控诉书,被视为《嘉莉妹妹》的姊妹篇。 

      《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两部长篇小说奠定了德莱塞的“人间悲剧” 

小说的基本主题和格调,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和道路。 

     1912年,德莱塞开始《欲望三部曲》的创作。它由《金融家》(1912)、 

 《巨人》(1914)、《斯多葛》(1947)部长篇小说组成。描写了19世纪末 

到20世纪初垄断资产阶级攫取财富和权力的过程,成功地塑造了金融巨头柯 

帕乌的典型形象。它在揭发和批判资产阶级邪恶方面,超过了前两部作品。 

     长篇小说《“天才”》,真实地描写了美国社会摧残艺术、毁灭人才的 

事实。小说被长期禁止发行。 

    德莱塞的创作以十月革命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的前期创作带 

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寻找不到改变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方法和 

道路。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德莱塞带来了希望,他站在进步 

立场参与各种政治活动,成为一位“朦胧的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这 

个时期德莱塞发表了《自然和超自然戏剧集》(1916);短篇小说集《自由 

及其它故事》(1918)、《十二个人》(1919);剧本《陶工之手》(1918); 

散文集《敲吧,鼓儿》(1920)等作品,表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 

认识和批判,从中可以看出德莱塞的思想变化。 

     192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代表了德莱塞文学创作的最高 

成就,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美国的悲剧》全书共三卷,叙述了一个出身寒微的美国青年堕落成杀 


… Page 38…

人犯的故事。其基本情节取村于真人真事。作品的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斯 

出生在一个穷教士家庭,因出身贫贱而受人歧视,从小便对资本主义奢侈的 

生活充满幻想和向往。他在伯父开的工厂里充当工头,与女工洛蓓塔有了私 

情,后又受到芬棋雷电气公司老板的女儿桑特拉的青睐。他为了能与桑特拉 

结婚,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便设计将已有身孕的洛蓓塔堕入湖中淹死。事 

后,他自己也被送上电椅处以死刑,以悲剧结局而告终。 

     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克莱德短促的一生,展示了一个“发财梦牺牲者”的 

人生轨迹。作品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写主人公利己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恶性发 

展;第三部写克莱德成为共和党和民主党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使之最终成 

为美国社会的牺牲品。 

     作者认为克莱德的悲剧是地地道道的美国悲剧。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及 

其腐朽的生活方式是造成克莱德悲剧的根源。小说不仅揭露了拜金主义思想 

的罪恶,而且还进而揭露了美国社会法律的虚伪性。这本书是对社会制度的 

控诉,是作者对美国社会长期观察分析的艺术总结。 

     在《美国的悲剧》的创作过程中,德莱塞明确地以“社会背景说”作为 

创作的原则,突出了主人公命运的社会悲剧性。注重对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 

的描绘,显示出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该书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