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

第21部分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21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如理论上的教条主义、组织上的 

关门主义、宗教主义等等,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仍占有重要的一页。 

     这一时期,以郑振铎、王统照为代表的进步的民主主义作家和以周作人、 

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的作家先后出版了许多文艺杂志;沈 

从文、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等作家吸取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 

义创作手法,发展了多种艺术“流派”,对艺术进行探讨,他们都对文学事 

业做出了贡献。此外,还出现了一批很有影响的作品,如巴金的小说《家》、 

曹禺的话剧《雷雨》、《日出》、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艾青的诗《大 

堰河,我的褓姆》等。这些吸收外来文化并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艺术个性的 

作品,与优秀的左翼作品一起,使中国的现代长篇小说和话剧创作水平又前 

进了一大步。 

     抗战爆发后,中国文学继续向前发展。出现了各种流派和创作方法。艾 

青、田间及“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茅盾、巴金、沙汀、老舍、路翎的小 

说以及曹禺、夏衍、陈白尘、宋之的、吴祖光的戏剧创作,代表着这一时期 

革命现实主义艺术达到了新水平。以郭沫若的《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 

再一次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高峰。戏剧舞台异彩纷呈,杂文创作也在上海 

 “孤岛”风行,成为揭露讽刺黑暗现实的有力武器。在解放区,1942年毛泽 

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使广大文艺工作者们深入生活, 

产生了一批反映群众生活的好作品。如丁玲的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 

波的《暴风骤雨》,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 

等作品也显示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此次大会 

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历史的结束和社会主义时期文 

学历史的开始。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新文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它不仅向世 

界进步文学学习,从文学内容到表现形式进行现代化变革,而且逐步走向民 

族化、群众化,开创了人民文学的新纪元。 



                                  2。鲁迅 



      (1)生平与思想 

     鲁迅 (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 

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改 

为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 

庭。祖父周介孚在北京做官,父亲周伯宜是个秀才,母亲鲁瑞也识文断字。 

鲁迅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学习了许多诗书经传,他的阅读范围十 

分广泛,看了许多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著作,并从野史、杂记中受到 

了中国民间文学的熏陶。 

     1893年,鲁迅的祖父因科场案件被捕入狱,后父亲又患重病,家庭的破 

败使鲁迅尝尽了人间冷暖。由于童年时代他常随母亲去乡下的外祖母家居 


… Page 64…

住,有机会和农民的孩子一起玩,所以他目睹了农民的悲惨生活,深知农民 

身受的压迫和痛苦。对上层社会的不满、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成为他反 

对封建思想的萌芽。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和小说创作都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 

     继洋务运动以后,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兴起,鲁迅不满传统的封建“正 

道”,决心“走异路,逃异地”。1898年5月,鲁迅到南京水师学堂读书, 

翌年1月,改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他对洋务运动采取否定态度,接受了维 

新思想。这时期他读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受进化论影响 

较深,从而增强了他战胜旧文化的信心。 

     1902年4月,他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他积极参加反 

清爱国运动,在《自题小象》诗中发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誓言。 

最初,鲁迅为了救治像他父亲一样患病的人,为了能在战时当军医,同时促 

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1904年9月,他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有一 

次,教室里放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片,其中有个画面是一个中国人被日军捉 

住杀头,而围观的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木然。这使鲁迅深受刺激。他意识 

到中国的国民性有许多害处,国民如果思想不觉悟,即使体格健壮,也无济 

于事。为了改变国民精神,挽救民族危亡,他弃医从文,开始翻译、介绍俄 

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并写了《人的历史》、《科学史教 

篇》、 《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强调要与列国竞争,提倡 

反叛精神。在日本的7年,鲁迅广泛接触了外国的自然科学、社会学、文学 

艺术和哲学,开始形成早期的社会思想和文艺思想,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民主主义者。 

     1909年8月,鲁迅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 

爆发,鲁迅以兴奋的心情迎接它,并组织“武装演说队”宣传革命。这一年, 

他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怀旧》。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 

立,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鲁迅到教育部工作,5月随政府迁往北京。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鲁迅感到苦闷。从1912年到1917年, 

鲁迅大部分时间在思考,业余时间辑录和校勘古书、看佛经、搜集金石拓本, 

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918年,鲁迅和李大钊等一起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活动,大力提倡 

民主和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文学,陆续发表小说、论文和杂感。同年5月,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问世,拉开了鲁迅战斗史的序幕。1919 

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鲁迅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并成为文化新军的 

伟大旗手。 

     1920年秋至1926年夏,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任教, 

讲授中国小说史,后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填 

补了中国小说无历史的空白。 

     1925年前后,鲁迅参加了语丝社,组织和领导了莽原社、未名社,出版 

 《语丝》、《莽原》、《未名》等刊物,主编《国民新报》的文艺副刊,编 

辑了 《未名丛刊》、《乌合丛书》与《未名新集》。“三·一八”惨案发生 

后,他的杂文也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向激烈的政治斗争。在《论“费厄泼赖” 

应该缓行》中,他提出“痛打落水狗”的主张,表明鲁迅韧性战斗的彻底革 

命精神达到了成熟的地步。这时期的杂文都收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和《坟》的后半部里。 


… Page 65…

     1924年至1926年,鲁迅将23篇作品收入《野草》中,这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部散文诗集。作品语言优美、构思奇特,寓意深远,不仅揭露了 

当时社会的黑暗,而且反映了作者世界观中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 

     1926年8月,鲁迅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写完了散文《朝花夕拾》,编 

定了《汉文学史纲要》前十篇,并和青年们合作出版了文学刊物。他的《写 

在 〈坟〉后面》,认真总结、剖析了过去的斗争经历和思想发展,批判了唯 

心史观,开始以唯物史观去看待问题。1927年1月,他任中山大学文科主任 

兼教务主任,和共产党人有了更多接触,也学习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在同国 

民党右派的斗争中,鲁迅的思想上酝酿着一个巨大的飞跃,《庆祝沪宁克复 

的那一边》、《〈野草〉题辞》等文里的思想就是这种飞跃即将开始的标志。 

同年发生的“四·一五”大屠杀,使鲁迅受到强烈震动,原先信奉的进化论 

被全部摧毁,认识到真正的力量来自工农群众。他开始成为阶级论者。 

     1927年10月,鲁迅和许广平定居上海,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战 

斗生涯。1928年主编《语丝》半月刊,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从1929 

年起,与柔石等组织朝花社,编译《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出版《朝花周 

刊》和《朝花旬刊》,同时又印行《艺苑朝花》,介绍苏联和欧洲各国的版 

画。在此期间,他就革命文学问题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论争,发表了许多 

精辟论断,对创造社等“左”倾错误提出了正确批评,推动了无产阶级文艺 

运动的健康发展。 

    从1927年到1930年,是鲁迅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总结自己思 

想的时期,从1930年开始,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是发起人并参加了领导工作。 

此外他还加入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反帝 

反战同盟,先后编辑了《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等公 

开的或者秘密的刊物,参加了《文学》和《太白》的编辑工作,领导了新兴 

木刻运动。从1930年起,他一共写了8本杂文集、1本根据故事和传说写成 

的《故事新编》(其中3篇写于1927年以前)。左联成立前后,鲁迅个人奋 

斗的痕迹消除了,阶级论成为他文艺理论的基石,他认为文学是无产阶级解 

放斗争的一翼,他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上的成就和贡献,指引着左翼文艺 

运动向前发展。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 

感染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932年发表的《自嘲》) 

是他为人民工作、与敌人斗争的真实写照。 

    通过政治和文化活动,鲁迅和一些共产党人结下深厚友谊。1932年他秘 

密会见了陈赓将军,帮助共产党人瞿秋白和方志敏,他还电贺红军长征胜利, 

发表《答托洛斯基派的信》,表明自己和共产党人是亲密的同志。他支持中 

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的口号,并于1936年10月和郭沫若等人发表宣言,初步形成了文艺界的抗 

日统一战线。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遗体安葬在虹桥万国公墓。1956 

年迁至虹口公园,毛泽东亲题墓碑。 

    鲁迅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和丰富的精神遗产。他共有小说集3部、杂 

文集17部,散文诗集1部、回忆散文1部、《中国小说史略》、书信、日记 

等400万字,辑录、校勘古籍18种,翻译了14个国家将近100位作家的著 

作。鲁迅对中国的革命文艺运动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提倡“拿来主义”, 


… P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