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

第31部分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31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校半工半读。在那里,他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和苏维埃无产阶级 

  文学,并且阅读了高尔基的许多作品,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激发了他的创 

  作热情。 

       1923年,东京发生大地震,日本迫害朝鲜人,李箕永只好回国,开始了 

  文学创作活动。 

       他于1924年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哥哥的秘密信》。作品通过一 

  对中学生兄妹之间的矛盾冲突,辛辣地批判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从此, 

  李箕永便登上了朝鲜文坛,成为新倾向派的重要作家。 

       1925至1926年间,李箕永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的代表作是《贫 

  穷的人们》(1925)和《民村》(1925)。这些作品都具有“新倾向派”的 

  特点,以 20年代的朝鲜农村为背景,反映了贫苦农民的悲惨遭遇和反抗精 



① 《小林多喜二选集》第三卷,第58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版。 


… Page 92…

神,塑造了先进知识分子成浩和“汉城客”的形象,并且提出要摆脱贫穷和 

不幸,必须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 

     1925年,李箕永同赵明熙、崔曙海等进步作家一道共同创建了“朝鲜无 

产阶级艺术同盟” (简称“卡普”)。1927年“卡普”进行了改组,通过了 

新纲领,大大推动了朝鲜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也为李箕永的创作开辟了一 

条更广阔的道路。这时期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思想性、艺术性也都有 

很大的提高。短篇小说 《元甫》(1928)、《造纸厂村》(1930)等作品, 

描写了当时朝鲜的工农运动,表现了社会阶级矛盾和社会改革的思想,塑造 

了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新人物。这时的李箕永已经成为朝鲜无产阶级及 

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30年代,经过近十年文学创作的积累,李箕永终于在思想上、艺术上达 

到了高峰。 

    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在发动侵华战争的同时,加紧了对朝鲜人民的 

掠夺和镇压,1931年和1934年对“卡普”作家进行了两次大逮捕,李箕永 

和数百名“卡普”成员被捕入狱。1935年,“卡普”被迫解散。1936年 1 

月,李箕永出狱后,继续进行创作活动。1930年至1936年间,他创作了短 

篇小说《朴永镐》(1933)、《寂寞》(1936)等,中篇小说有反映“三·一” 

起义前后朝鲜农村面貌的 《鼠火》(1933)。与此同时,李箕永创作了一系 

列深刻反映社会矛盾和社会斗争的长篇小说,例如《故乡》(1933)、《春》 

 (1934)和《人间课堂》(1936)。其中的长篇小说《故乡》是他30年代成 

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在朝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45年,朝鲜获得解放,为李箕永的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946 

年,他发表了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开辟》,反映了土地改革后农 

民的新生活,1948年春至1949年,李箕永以主要精力创作了长篇小说《土 

地》。这是一部以反映土地改革后的农村新面貌为基本题材的作品,歌颂了 

解放后劳动人民的新生活,塑造了先进农民郭巴威的形象。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朝鲜人民奋起反抗。在这期 

间,李箕永写了不少反映朝鲜人民英勇斗争的作品,如中篇小说《江岸村》 

 (1954)等。 

    从1952年开始,李箕永开始着手写作历史长篇小说《图们江》,分别于 

1954、1956和1961年完成小说的第一、二、三部。这部作品描绘了从19世 

纪末到解放为止的朝鲜社会的转变过程,表现了朝鲜民族解放斗争的艰苦历 

程。 

     60年代以后,李箕永继续创作。1960年,在他完成《土地》第二部以后, 

还准备写作《土地》第三部。 

    李箕永从事文学活动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为朝 

鲜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曾授予他劳动勋章 

和国旗勋章。 



      (2)《故乡》 

     长篇小说《故乡》是李箕永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卡普”时期的纪念 

碑式的作品,是他的创作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朝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奠基之作。 

      《故乡》写于1933年,记述了朝鲜南部元德村发生的故事。30年代初, 


… Page 93…

那里的农民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的双重压迫下,纷纷破产。这时,具 

有先进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金喜俊从日本留学回到故乡元德村,他的目的是 

 “决心以真理的警钟,敲醒祖国同胞”,做一个“高举着火炬,冲破黑暗, 

开辟人间新的道路的先驱者”。然而,他的行动不为农民所理解,他所参加 

的“青年会”又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团体。他一度陷入彷徨、苦闷的状态中, 

甚至想离乡远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毅然地走到农民群众之中, 

把自己当作他们之中的一员,同他们接近,为他们解决困难,他从插秧、耙 

地学起,尽量挤出时间到地里和农民一块儿体验劳动的艰难,同农民结下了 

深厚的友谊。他办夜校,组织农民乐队,用革命思想启发教育老一代农民, 

将元德村的年青一代团结在自己周围,发展和壮大了农民革命队伍。就在这 

一年,由于席卷全村的水灾,粮食颗粒无收。金喜俊就利用这个机会,领导 

本村农民展开抗租斗争,在工厂女工的帮助下,又使这个斗争与丝织厂工人 

罢工斗争相结合,通过工农联盟的强大威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斗争实 

践中,他克服了小资产阶级的软弱、动摇,坚定了革命意志,成长为革命运 

动中优秀的领导者。 

      《故乡》真实地反映了20年代朝鲜人民的民族和阶级的矛盾,揭露了日 

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罪恶,表现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下朝鲜人民的悲 

惨生活,歌颂了工农联盟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意义。 

      《故乡》的中心人物金喜俊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之一,是新型的 

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作者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他有苦 

闷、有忧愁、也有错误。他的成长道路坎坷不平,艰难曲折,真实可信。作 

者塑造了一个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功力。 

     二地主安承学则是作者在《故乡》中塑造的反动势力的代表。他是一个 

卖身投靠殖民统治者的亲日派地主,是一个令人憎恨的魔鬼。他仗势欺人, 

心地狠毒,靠地租剥削和发放高利贷为生。作为与金喜俊对立的形象,刻画 

得比较成功。 

      《故乡》的艺术成就是很显著的。作为朝鲜著名的“农民作家”的李箕 

永,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在这部作品中描绘了一幅幅农村的风俗画,形 

象生动,细致入微,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当然,他的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时代和条件的局限,作品无 

法公开写出反日内容,而把二地主安承学当作主要攻击目标,把农民斗争取 

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归之为掌握了他的家丑,这个情节的安排是经不住仔细推 

敲的,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深度。 



                               4。普列姆昌德 



      (1)生平与创作 

     普列姆昌德 (1880—1936),是印度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印度现代文 

学史上优秀的小说家,印度现代进步文学的奠基人。 

     普列姆昌德原名滕伯德·拉耶,于1880年7月31日生于印度贝拿勒斯 

附近的拉莫希村。他的父亲是乡村邮局的小职员,收入微薄,所以他的幼年 

生活是很贫苦的。母亲长期病卧在床,在普烈姆昌德8岁时就去世了。他从 

小受尽了后母的虐待。当他15岁时,由继母做主,和一个长相很丑的女孩儿 

结了婚。不久,父亲去世,生活的重担从此便落在了普列姆昌德的肩上。他 


… Page 94…

一边坚持学习,一边担任家庭教师,免强维持生计。1902年,他考上阿拉哈 

巴师范学校,1904年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并且进行业余文学创作。 

     1908年,普列姆昌德被调到哈密普尔担任督学职务。这时,他经常去农 

村视察,了解到劳动人民的苦难。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印度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时期,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号召担 

任公职的人放弃公职,不和英国当局合作。普列姆昌德深受感动,于 1921 

年辞去了督学职务。在这以后的十几年中,他除短期在私立学校任教外,主 

要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1936年10月8日,普列姆昌德病 

逝,终年56岁。 

    普列姆昌德的文学创作活动很早就开始了,是与印度人民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世界上的无价之宝》,于1907 

年刊登在《时代》杂志上,将印度士兵抵御外来侵略者而抛洒的热血比做世 

界上的无价之主。此后,他发表了用乌尔都文写作的短篇小说集《热爱祖国》。 

这本小说集真实地反映了1905—1908年间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歌颂了印度 

人民的爱国热情,号召印度人民要为祖国的独立而斗争。但是,这本书给他 

带来了麻烦,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和恐慌,被英国殖民统治者下令禁止发行, 

他的文学活动也被官方禁止。但这并没有把普列姆昌德吓倒,他换了一个笔 

名便又重新发表作品,勇敢地重现文坛。 

     1914年,为了使更多的读者阅读他的作品,普列姆昌德改用印地语进行 

创作。1916年出版的《服务院》,是第一部印地语长篇小说。小说写的是关 

于妓女问题,揭露了殖民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为妇女的悲惨处境而呐喊。这 

部小说引起读者的普遍好评,被誉为印地语文学中第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 

说。同时,也奠定了普列姆昌德作为印度著名作家的地位。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进入第2个高潮。普列 

姆昌德辞去督学职务之后,由业余作家变成了专业作家,写了许多短篇小说 

和中长篇小说。1922年出版的长篇巨著《仁爱道院》,是普列姆昌德的第一 

部以反映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揭露了封建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 

压迫的罪行,描写了农民反抗地主的斗争。小说结尾具有调和主义色彩,既 

表现了作家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他改良主义的思想局限。1925年出版了长 

篇小说 《战场》(又译《舞台》)。这是作家自己比较满意的一部作品。通 

过主人公苏尔达斯保卫自己土地的斗争,反映了资本主义本身的残酷性及其 

发展的必然性,描绘了农村变化的时代特征,表现了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态 

度。 

     1930年,普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