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

第9部分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9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疗养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叫作阿尔贝蒂娜的姑娘并狂热地爱恋着她。后 

来,他发现阿尔贝蒂娜患有同性恋,便打算与她结婚,帮助她纠正变态心理。 

他把她关在自己的家中,但阿尔贝蒂娜不辞而别。于是,他到处找寻,最后 

得知她骑马摔死了。在深深的痛苦和绝望之中,他决定从事文学创作,写出 

一生经历的悲欢苦乐,以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它没有一个中心主题。作 

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手法,描写了重复的人物和事件, 

向读者展示了非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侧面。 

     小说中的人物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贵族,如盖尔芒特公爵夫妇、 

康布尔梅尔侯爵一家和夏尔吕男爵被认为是普鲁斯特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 

作者没有谴责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是冷静地观察着这个贵族阶级缓慢的解 

体。第二类是富有的大资产阶级,多为犹太人。浪荡公子斯万就是他们的代 

表。在斯万的身上有作者的影子。第三类是仆人,作者认为他们虽然出身贫 

贱,但却比他们的主人更有修养。第四类是作家、文人、音乐家和画家,他 

们大都生前失意,但他们的作品却永世长存,这反映了本世纪初法国文艺界 

的一些真实情况。 

     这部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只有在作者的叙述中所展现的一个个场 


… Page 27…

面,中间经常插入各种感想、议论、倒叙和离题甚远的叙述。没有发展,没 

有高潮,也没有结局,完全是作者思想意识的一种自由流动。而所有这一切 

又都围绕着叙述者的独特的感受来表现。 

     普鲁斯特认为,人世间“真正的乐园是已经失去的乐园”,真理不在客 

观世界里面,而是在主观世界里面,只有通过回忆,才能认识到现实世界, 

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这一观点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直觉主义是 

一致的,而《追忆逝水年华》则充分体现着作者的这一思想。他的注意力集 

中在他主人公内在的潜意识的活动之中,通过回忆,使埋藏了三十多年的生 

活经历重新涌现出来。所以,这也是一部回忆录性质的作品。 

     普鲁斯特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社会现实的回避态度,反映了西方现 

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状态。 

      《追忆逝水年华》这部作品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 

的题材和写作技巧。到了本世纪60年代,随着意识流手法在文学界的广泛应 

用,普鲁斯特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被尊为现代小说的大师,对后来小说艺 

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6。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他和乔伊斯、普鲁斯特 

一起,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于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的一个犹太 

家庭。父亲是一个百货批发商,像暴君一样专横,对子女管教很严。在这样 

的环境中,卡夫卡从小就养成了怯懦而内向的性格。 

     卡夫卡自幼受德语教育,1910年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 

学,后转修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一家半官方的保险公司当雇员, 

直到1922年7月因病离职。1923年迁往柏林。卡夫卡患有肺结核病,1924 

年6月3日在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病逝,终年41岁。 

     卡夫卡从小爱好文学,在中学时期便对自然主义的戏剧和易卜生、斯宾 

诺莎、尼采和达尔文的著作发生兴趣。大学期间便开始创作,与布拉格犹太 

作家马克恩·布洛德私交甚厚,两人经常参加布拉格的一些文学活动。从1909 

年到1912年,他们曾结伴游历意大利、法国、瑞士和德国等地。这时,法国 

作家福楼拜和德国作家赫贝尔的作品深深地吸引着卡夫卡。同时,他也对哲 

学感兴趣,认真阅读丹麦哲学家、存在主义先驱者克尔凯戈尔的哲学著作, 

潜心研究中国的老庄哲学。所有这一切都对卡夫卡的人生观和创作思想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并在其作品中有所反映。 

     卡夫卡一生勤奋写作,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日记、书信3个部分,而且 

几乎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卡夫卡在临终前曾经要求布罗德把他所有的作 

品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但布罗德违背了卡夫卡的遗愿,整理出版了他的所 

有著作,即《卡夫卡全集》(1950—1958),共9卷。这些作品发表以后, 

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西方社会中掀起了一阵“卡夫卡热”。 

     卡夫卡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小说,大体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生前发 

表过的短篇小说,包括《观察》(短篇集,包括小说、散文等18篇,1913 

年)、《判决》(1913)、《司炉》(1913)、《变形记》(1915)、《在 

流放地》 (1919)、《乡村医生》(1919,短篇集,包括14篇短篇小说)、 


… Page 28…

 《饥饿的艺术家》(1924,短篇集,包括4篇短篇小说),另有 《骑桶者》 

 (1921)等4篇短篇小说散见于报刊,但未收进集子里,总计约44篇;第二 

部分为卡夫卡生前没有发表过的3个短篇小说集,包括《一场斗争的描述》、 

 《乡村教师》、《地洞》等约34篇,其中一部分是未完稿;第三部分为生前 

没有发表过的3部长篇小说,即《美国》(1912—1914)、《审判》(1914 

—1918)、《城堡》(1922)均未完稿。 

     短篇小说《一场斗争的描述》(1903—1905),是卡夫卡最早的一部作 

品,由许多故事组成,表述了一个单身汉的孤独感和对现实的逃避。 

      《判决》是卡夫卡早期公开发表的作品中的代表作,表现人完全屈服于 

存在的威力之下,带有明显的自传性。是一篇以父子冲突为主题的作品,表 

现了作者对“原父”的恐惧感。 

      《乡村医生》是一篇幻想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一个乡村医生 

在风雪之夜去给一个小孩看急诊的故事,医生最后在严寒中到处流浪,并自 

言自语道:“受骗了!受骗了!只要有一次听信深夜急诊的骗人的铃声—— 

这就永远无法挽回。”作者用非现实的描写,创造一个非理性的气氛,表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和自我存在的原罪感。 

      《在流放地》是一个半现实半寓言的故事。在流放地的一个勤务兵因为 

冒犯了上尉的尊严而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军官正在热心地向旅行家介绍 

他的杀人机器的构造和功能,并准备做一次现场实际表演。后来,士兵被释 

放了,这个军官却躺在了杀人机器下而死于非命。这部作品具有极强的揭露 

性和讽刺意义,抨击了反动统治者的野蛮、愚昧和残暴。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叙述一个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 

做了一夜恶梦,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虫,而且身上长满了 

鳞片。他因此而失去了工作。家里人把他关进一间屋子里,只有妹妹一个人 

照顾他。妹妹开始怜悯他,但后来也感到厌倦了。格里高尔最后终于在寂寞 

和孤独中死去,他的家人仿佛卸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人 

在重重迫害下而导致的“异化”的现象。除此之外,卡夫卡的《骑桶者》、 

 《饥饿的艺术家》等也都是反映这一主题的杰作。 

      《地洞》写一只不知名的动物,营造了一个地洞,用来保护自己和储存 

食物。这个地洞虽然严密而坚固,但它仍常常担心外界敌人的袭击,“即使 

从墙上掉下的一粒砂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而真正的险情始 

终没有出现。小说表现了小人物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 

理。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们的普遍心态。 

     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1931)是一篇寓意深刻、哲理性很强的 

作品。写中国老百姓被驱使去建造并无实际防御作用的长城,表现了阶级社 

会里劳动人民奴隶般的命运,揭露了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的累累罪行。 

     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突出地贯穿着社会批判的主题,表现了人在现 

代社会生活中的孤独,被称为“孤独三部曲”。 

     小说《美国》原名《生死不明的人》,它的第一章曾作为短篇小说于1913 

年单独发表,题名为《司炉》。这部小说通过卡尔·罗斯曼在美国的种种遭 

遇,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劳资对立、工人结社和资产阶级党派 

间的斗争。虽然卡夫卡从未到过美国,但是他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反映了具有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 


… Page 29…

      《审判》是卡夫卡独特的艺术方法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是他最优秀的 

作品。小说叙述一个名叫约瑟夫·K的银行高级职员,他从来不惹事生非, 

可是一天清晨,他突然在自己的寓所里被捕,而被捕也仅仅限于法院的两个 

听差的一声通知,也从来没有公布过他的罪行和罪名,K照样上下班,过自 

己的生活。但是这件案子总是困扰着他,K几乎到了病态的地步,他四处奔 

走,多方求助,也没有什么结果。在这期间,K了解了法院的内幕和法律的 

真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找到法律是不可能的,人只能低头服从。于是, 

他放弃了为自己的无罪而辩护的努力。不久,K的案件结束了,法院对他执 

行死刑。一天夜里,还是那两个听差,把K带到了一个荒废的采石场,用磨 

刀把他戳死。K最后象狗一样死去了。 

    从表面上看, 《审判》仍然是一部荒诞的、非理性的小说,但卡夫卡运 

用了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法,揭露了奥匈帝国的庞大官僚机构的腐朽和反动, 

对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反人道的本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城堡》是卡夫卡的三部长篇中最富有特色的作品。小说主人公K是位 

土地测量员,深夜踏着积雪,从家乡赶到城堡属下的村子,准备第二天进城 

堡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虽然城堡就在K的眼前,但却可望而不可及,永远进 

不去。城堡方面不承认K的土地测量员的身份,但也不予以否认。K只好在 

城堡属下的村子中住下,甚至断绝了与城堡内的一切联系。小说没有写完, 

据布罗德回忆,卡夫卡原定的结局是K将“奋斗至精疲力竭而死”。在K临 

终之际,城堡才批准了他的要求。小说中的城堡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是整 

个国家的统治机器的缩影。它封建专制、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