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 >

第36部分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第36部分

小说: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对象的设定,一般地说,同样依存于这种关系。只要一个客体设定起来,它们就联系起来。

    而只要它们不联系起来,也就没有客体被设定起来。——此外,由于客体是绝对地、无条件地、不需任何根据地(单纯作为这样一种设定行动)被设定起来的,所以关系也是无条件地和毋需任何根据发生的。而且,关于在什么情况下一个非我的设定是绝对的这一问题,现在已彻底弄清楚了,那就是,如果非我把自身建立在上述那种完全依附于自我的关系上,则非我的设定〔活动〕就是绝对的。它们无条件地被联系起来了,就是说,它们同样无条件地被设定起来。但是,由于它们并不是一样的,虽然对象肯定是要设定的,所以这只可以说,它们的一样,它们的等同是个无条件的要求:它们应该是无条件的等同。——但由于它们实际上并不是一样的,所以两者之中究竟哪一方应该顺应对方的问题,以及等同的根据究竟应该承认在哪一方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可是〕,这样的问题必须如何来解答,却是一目了然的。正如自我是设定的,一切实在同样都是设定的。一切都应该在自我中被设定。自我应该是绝对独立的,而一切都

 214

    第三部分 实践知识学的基础191

    应该是依存于它的。由此可见,客体与自我的一致性乃是一种需要。而提出这种需要的是绝对的自我,绝对自我直接为了自己的绝对存在需要客体与自我的一致性。

    ①

    〔活动y(在被设定为客体的那个东西里)

    ,根据上面的说法是出现了(关于它是怎么出现的,以及对哪种主体能力而。。。。

    言,它是出现的,这里仍然没有弄清楚)。同活动y联系的是自我的一种活动。因而这种活动就被设想为一种与自我的上述活动相同而又居于自我之外的活动(=-y)。那么这个活动的关系根据在哪里呢?显然就在于一切活动都应与自我的。。

    活动相同这一要求里。而这一要求的根据,则在自我的绝对存在里。

    -y存在于这样一个领域里,在这个领域里,一切活。。

    动实际上都会与自我的活动等同,因而-y是一种理想。——现在y并不与-y一致,而是与-y相反。因此,。。y就被归属于一个客体。假如没有上述关系以及作为该关系的根据的绝对要求,那就不会有对于自我而言的客体,毋宁

    ①康德的无上命令。

    康德曾默默地把恰恰知识学建立起来的那些前提当作他的批判方法的基础;这一事实如果说在什么地方可以一目瞭然的话,那么这地方就是此处。假如康德不是预先预定了一个绝对的自我的存在(即是它不是实际存在着,至少是应该存在着)

    作为出发点,通过这个绝对存在来设定一切存在,那他当初怎么竟能提出了无上命令,作为与纯粹自我相一致的绝对假定的呢?——康德的绝大多数追随者,关于无上命令所谈的东西,显然只是跟在这位伟人后面旧话重提,至于一个绝对假定的权力根据何在,他们显然还根本没有涉及。——仅仅因为自我本身是绝对的,而且唯其如此,所以它才有权进行绝对的假定;并且,这一权利的适用范围最大也只限于假定它的这个绝对存在。——一种哲学,在它不能再往前走的一切尽头处,归依于一个意识事实,它至少是比声名狼藉的通俗哲学更有根据些。

 215

    291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自我就会是一切,并且正如我们将在更后面看到的那样,恰恰由于自我是一切,它又会是无。

    〕因此,绝对自我无条件地把自己本身与一个非我(上述的-y)联系起来。而这个-y,就其形式而并非就其内容而言,就是说,只要有某种东西存在于自我之外,它就应该是个非我。因为它应该与自我完全一致。但是,它并不能与自我一致,因为它仅仅按照形式才应该是一个非我。因此,自我那种与非我相联系的活动,根本不是一种促成实际等同的规定活动,而只是要去进行规定的一种倾向,一种努力。但。。

    是,这种规定活动毕竟是完全有合法权力的,因为它是由自我的绝对设定活动设定的。

    因此,我们至今探讨分析的结果可以归结如下:自我返回自己本身的纯粹活动,就其与一个可能的客体的关系而言,。。。。。。。。。。。。。。。

    是一种努力。这种无限的努力向无限冲去,是一切客体之所。。。。。。。。

    以可能的条件,没有努力,就没有客体。。。。。。。

    我们现在知道,我们前面承担下来的那个任务是在什么意义上由别的原理所证明的这些结论而得到完成的,以及前面揭示出的那个矛盾在是什么意义上得到解决的。——一般被认为是认知能力的这个自我,尽管它是依存于一个非我的,尽管它只是作为一个非我才是一个认识能力,它毕竟应该单纯地依存于自我。而且为了使这种情况成为可能,我们曾不得不再次引用自我规定非我这一因果性。当然这只是就非我是能认知的自我的客体这个意义而言的。最初看来,而且就名词的整个外延来说,这种因果性曾把自己扬弃掉。

    〔因为〕在因果性的前提下,不是自我没有被设定,就是非我没有被

 216

    第三部分 实践知识学的基础391

    设定,因而在自我与非我之间不能发生任何这样的因果关系。

    为了设法调合这个矛盾,我们曾经作出区别,即把自我的两种对立的活动区别为纯粹的活动和客观的活动。并且我们曾提出这样的前提:即第一种活动对第二种活动也许会象原因对结果那样直接发生关系。第二种活动对客体也许会象原因对结果那样直接发生关系,从而自我的纯粹活动也许至少可以间接地(通过客观活动这个中间环节)

    与客体发生关系。

    那。。。

    么现在要问,这个假定的前提在什么情况下已经得到证明,又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得到证明呢?

    自我的纯粹活动最初在什么情况下证明了自己是〔自我的〕客观活动的原因呢?首先,没有一个与客体活动相对立的自我的活动预先存在着,就不可能有任何客体被设定起来,而且,这种必然先于一切客体的活动必定是绝对地和无条件地出于主体本身而就在主体之内,从而就是主体的纯粹活动,那么,只要是在这个意义上,自我的纯粹活动作为纯粹活动,就是一切设定客体的活动的条件。

    但是,还有这样的情况,即。。。。。。。。。。。。。。

    这种纯粹活动原来是绝对不与客体发生关系的,是象客体不依存于它那样完全不依存于客体的。那么,只要是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纯粹活动就必定通过自我的一种同样绝对的行为

 217

    491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而与客体(在此情况下它还没有作为客体被设定起来)

    ①。。活动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现在,作为行为的这种行为,根据它的形式来说(它实际上是出现了)

    ,虽然是绝对的(在理论知。。。

    识学里,反思的绝对自发性就是建立在它的绝对存在上的,而且在实践知识学里,意志的绝对自发性也是建立在它的绝对存在上的,关于后一方面我们届时就会看到)

    ,可是,按照它的内容来说(它是一种联系活动,而且它要求以后被设定为。。

    客体的那个东西具有等同性和附属性)

    ,却是由于自我的绝对被设定,亦即由于一切实在包括于其中的那个整体而产生的,〔因而不是绝对的,却是有条件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纯粹的活动则是进行联系的条件,而这种联系活动反而是自。。。。。。。

    在的客体的设定活动所绝不可能缺少的东西。——纯粹的活动,只要它被刚才所说的那种行为联到一个(可能的)客体上去,那么,如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它就是一种努力。一般说来,为什么联系着一个客体的纯粹活动要被设定起来,其

    ①有一种主张,说纯粹活动自在地、在本质上,本就联系着一个客体,其。。。。。。。

    联系并不特别需要一个绝对的联系行动;这一主张可以说就是可理解的或理智的。。。。。。。

    宿命论的先验原理,就是我们知识学建立以前可能有的、论述自由问题的最严密。。。

    体系的先验原理。从这条原理出发,人们在有限本质的问题上才能言之成理地得出如下的结论:纯粹活动只要是没表现于外,它就不能算是被设定了,而且有限本质是直截了当地被设定为有限的,尽管实际上它不是靠它自己本身而是靠它以外的某物才能得到说明的东西。可理解的宿命论的体系,如果说这样一个概念还不那么使我们觉得浮夸的话,它也许适用于神、上帝,即是说,它的主张所针对的也许是这样一种本质,这种本质由于它有纯粹活动,它的客观活动也就直接被设定了。

 218

    第三部分 实践知识学的基础591

    根据并不存在于纯粹活动本身。但是,如果这种纯粹活动已。。

    被设定了,那么,它为什么要被设定为一种努力,其根据则。。

    存在于纯粹活动之中。

    (上面曾要求一切都与自我一致,要求一切实在都应该是由自我无条件地设定起来的。这种要求乃是人们通常称之为并且应该称之为实践理性的那种东西。理性的这样一种实践能力至今一直是作为公设被假定下来,然而是没有证明的。

    因此,哲学家们过去经常碰到的一种请求,即恳请他们把理性之是实践性的这一点证明出来,这实在是非常正当的。——。。。

    可是,这样一种证明,在进行的时候,必须使理论理性本身感到满意,而决不可单凭一句命令就把理论理性一脚踢开。

    这是不可能以别的方式办到的,除非指出:如果理性不是实践性的,它就根本不能是理论性的,也就是说,如果人没有一种实践能力,他就不可能有认知能力。而任何表象能力都是建立在实践能力上的,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而这一点则是刚才已经做到了的,因为我们已经证实:没有努力就根本不可能有客体。)

    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整个理论就有垮台的危险。这就是:如果在进行联系的自我面前不是已经以不论哪种方式出现了客体的活动,则纯粹活动的趋势对于事后出现的客体的努力就不可能有前面所要求的那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发生,或者是直接的,或者是以一个按照上述纯粹活动的观念所拟定的理想为媒介的)。

    现在,如果我们以同样的方式利用客体的活动对自我的纯粹活动的趋势之间的关系,让自我面前先有一个客体活动,那么,

 219

    691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我们的说明就是在转圆圈,我们就陷于循环论证,我们就绝对得不到关系的一般的最初根据。这样一种最初根据之必须指明出来,仅仅从观念上来说,就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应该有这样一种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