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

第7部分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第7部分

小说: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艾尔森博士走访的那些成功人士,因为从事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就怨天尤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以肯定,他们绝对不会有任何的成就。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去区分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工作,而只会看工作对自己的成长有没有帮助。因为他们懂得: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一单元 与其强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3)

    (1)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职场中最大的浪费,莫过于将本来可以成长的时间和机会,耗费在漫不经心、能敷衍就敷衍、能应付就应付上。这样一来,别人一年就可能脱颖而出,而你或许等到十年过去了,还在原地踏步。

    (2)现在不感兴趣,不等于永远不感兴趣。因为只要你愿意,兴趣完全可以培养

    (3)不管感兴趣的工作,还是不感兴趣的工作,如果用心做,都可以创造好的价值

    明白了这三点,就不会过多地苛求外在的环境,而是愿意从改变自己开始。或许,你就会发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是快乐的,也都是重要的,都能让你感受到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单位不是天堂,你也不是天使

    “单位实在太差劲了。”“换个单位,肯定会比现在好得多。”

    类似的话,我们很多人都不陌生。

    每一个人都会对单位有所期望,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单位不是天堂,我们也不是天使。

    没有任何一家单位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每个单位总有与我们的期望不一样的地方。反思我们自己,固然可能有不少好的甚至优秀的东西,但是,我们也可能有不少缺点,甚至有致命的毛病。那么,我们有多少理由抱怨和挑剔呢?

    只想单位无条件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收获的只可能是失望,结局要么换一份工作从头开始,要么就是对现有的工作失去热情,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相反,如果能够先改变自己,主动去适应单位,结局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曾经在杂志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从部队退役后回到了原来工作的广播公司工作。他原以为还会像以前一样,如鱼得水,发挥自己的特长。

    然而,公司换了老板,自己原来主持的那档节目安排给了别人,而让他接手的是一档名叫《快乐孩子》的滑稽少儿节目,这也是全台谁都不想干的一档节目。更要命的是,这个节目播出时间是早上八点半和半夜。

    这让他难以接受,于是准备去找老板理论一番,争取为自己换个节目,实在不行,就辞职走人。

    正当他准备去的时候,他突然看到办公桌上翻开的一本书上写的一句话:“适应环境;别叫环境去适应你。”

    看着那句话,他想了许久,最终打消了去找老板的念头,接受了公司的安排,开始兢兢业业地做这档少儿节目。

    在他的努力下,《快乐孩子》慢慢成为华盛顿地区最受欢迎的节目。老板对他的态度也慢慢发生了转变,最后,两人居然还成了好朋友。

    再后来,他又担任了另一个节目的主持人。现在,他已经是美国非常著名的节目主持人,他的名字叫做威拉德·斯考特。

    如果你也像斯考特一样,也要面对不理想的安排,你会怎么做?生气、抱怨、一走了之?还是不仅努力去适应单位分派给自己的工作,还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它做到最好?

    看了斯考特的经历,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得到答案。

    韩国总统李明博曾经对自己的新职员说:“要改变自己的性格。不要首先判断这份工作是不是合适我,而是要改变自己去适应工作。”

    的确,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让世界随着自己的意志改变,单位像自己理想中的天堂一样,工作、待遇、职位都符合自己的心意。可现实往往与我们理想中的差距非常大,于是我们又希望单位能够主动改变。可结果还是事与愿违。这时候,与其强求单位给你机会,不如改变自己,主动去适应单位。这时你会发现,改变自己,比改变单位来得容易得多。

    同时你也要有信心:适应单位并不是要永远适应它不好的东西,当你在单位里有了足够的影响力,你就可以更好地去改变它,帮助它更好地提升。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一单元 与其强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4)

    当你觉得单位没能提供天堂般优厚的条件和机会时,不要总抱怨单位。要知道,你在挑剔单位,单位也在挑剔你。要想单位成为天堂,我们不妨从开始学习当天使开始!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好工作,人人羡慕。但好工作并不是靠羡慕得来的。与其羡慕别人的好工作,不如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是成功的最好途径。

    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大学学的是经济专业,毕业后,她在一家报社当了一名经济记者。这一干,就是6年。

    一天,领导突然通知她“自谋生路”。原来,女孩所在的报社不景气,濒临倒闭的绝境。

    听到这个消息,她既伤心又难过。一下子要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她有点茫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但她很快就从沮丧的情绪中走了出来,选择到北京广播学院进修。后来,她进入了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实习。

    刚开始时,她压力很大,总觉得别人都那么的优秀。但她并不灰心,相反,她更加努力地学习。

    当时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一档《开心辞典》的节目,为了保证收视率,电视台选择了著名的歌手兼主持人黄安来挑大梁,女孩则成了黄安的助理。女孩更加用功,不但拿笔认真地做着记录,还把节目的录像带拿回家反复钻研。她相信,有一天她也能够像黄安一样棒,甚至超越他。

    终于,女孩以自己出色的表现和过人的自信,取代了黄安,成了《开心辞典》的主持人。

    这个女孩,就是现在被大家熟知和喜爱的主持人——王小丫。

    王小丫的故事,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无网,怎么能捞得到鱼?聪明的人会先去找网,而不是站在岸边观看,或是强求“鱼”会自己跳到自己手中。

    中国著名的制鞋企业——奥康集团的总裁王振滔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梦想离你很远;你做,梦想离你很近!”

    梦想要成为现实,不是靠想得来的,也不是靠羡慕得来的,而必须在行动中实现。与其等着成功像天上掉馅饼一样落在自己头上,不如先改变自己,一针一线踏踏实实结好自己手中的网。网成了,机会之“鱼”自然就会捕上来。

    给人一个仰视你的理由

    为什么自己在单位总像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为什么自己老是得不到同事的认可,领导对自己也总是不冷不热?为什么那么多年过去了,自己还是在同样一个职位上打转转?……

    相信在职场中有这样困惑的人不止一个。

    是领导不识才?同事嫉贤妒能?还是别的原因?

    下面这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曾经有个小男孩,因为个子比同龄人要高出一大截而被别人戏称为“傻大个”。

    这让他非常愤怒。为了不受别人的嘲笑,也为了让别人能“看得起”自己,他加入了街头小混混帮派,专门给别人起又损又搞笑的绰号。

    因为他的“出色”表现,居然赢得了帮派中不少人的吹捧和赞扬,这让他非常得意。

    一天,他又给一个男生取了个侮辱性的外号。谁知那个男生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就走开了,还冷笑着说了一句:“因为鄙视,我懒得抬头。”

    恼羞成怒的他于是转过身去咒骂那个男生,这一幕正好被前来接他的父亲看见。

    他一下子呆住了。因为父亲对他一直很严厉,他以为父亲会狠狠地教训自己。然而,父亲却说了一句:“你只有尊重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既然你希望大家都仰头和你说话,就请给他们一个仰视你的理由。”

    说完父亲便走了。留下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想了很久。

    第二天,他退出了小混混帮派,并向那些被自己伤害过的人一一道歉。后来,他加入了校篮球队,开始努力打球。再后来,他成了一名职业篮球队员,慢慢打出了名气。

    虽然出了名,但他依然很谦虚,因此也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如今,他在全世界已拥有了无数的球迷。他就是曾荣获1996年奥运会篮球比赛冠军、被誉为“NBA历史上最伟大的50名球员之一”的美国湖人队前中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鲨鱼”的沙奎尔·奥尼尔。

    从当年的街头小混混,蜕变成今天人人尊重的“大鲨鱼”,奥尼尔给了一个让所有人仰视他的理由:不懈的努力,傲人的成绩。

    看了奥尼尔的故事,或许我们就能够找到自己在职场中得不到重视的原因。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得到别人的尊敬,机会也不会毫无理由地属于你。当我们在抱怨别人不重视自己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否像奥尼尔一样,给了一个让别人仰视自己的理由?如果没有,那么,就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如果奥尼尔想靠当街头小混混让别人看得起自己,那么现在身高227米的他,可能仍然只是一个谁都看不起的“傻大个”。而他最终能赢得别人的尊重,靠的不是别的,是成绩。

    假如我们也想成为职场中的“明星”,除了像奥尼尔一样,没有更好的途径。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一单元 重视比尔·盖茨的忠告(1)

    第五章

    每个人都希望像比尔·盖茨一样成功,那么比尔·盖茨的成功到底有什么秘诀呢?

    我们不妨看看他关于自尊与成就的重要忠告:自尊心是重要的,但要得到世界的鲜花和掌声,首先得学会有所成就。

    我们不仅要在乎面子,更要重视“里子”;当自己受到侮辱的时候,与其义愤填膺,不如争口气,证明自己“我能行”;不要因为别人脸色改变自己积极的态度,而要以自己积极的态度改变别人的脸色。改变自己才是成功的开始,才能创造奇迹。

    要“面子”,更要“里子”

    “那种小事情哪里是我做的?”“以他的资历,凭什么要我听他的指挥?”“我怎么能让别人知道我的不足?”……

    在职场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心态。

    对此,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给大学和中学毕业生写的“11条人生格言”中,有这样十分重要的一条:

    “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我觉得:这一条指出了我们不少员工存在的一个致命的错误:过于在乎自己的“面子”,即自尊心甚至虚荣心。他们把自尊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结果,可怜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是保留了,但是失去了实在的回报,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要有发展,就必须与这种不牢靠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作斗争。

    要“面子”,更要“里子”!换句话说,很多时候自己所谓的“面子”其实并不重要,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