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经济学流行理论:蝴蝶效应+木桶原理 >

第6部分

经济学流行理论:蝴蝶效应+木桶原理-第6部分

小说: 经济学流行理论:蝴蝶效应+木桶原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者亡的道理。而作为一个好人,诚信是他必备的优秀品质,它能帮助赢得消费者广泛的认可和尊重,获得好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同时有着持续稳定增长的客户群体。

阿里巴巴恪守着“诚信的商人才能富起来”的信念,推出一个独特的产品——诚信通,为中国企业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商务诚信的活档案,使企业间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了解合作伙伴,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创造价值,阿里巴巴并不积极推销自己的公司,而是首先想到把客户的产品推销出去。它始终坚信,只有客户成功了,阿里巴巴才能获得真正成功。正因为如此,阿里巴巴在众多B2B电子商务公司日渐黯淡的时候,却出奇地逆势而上,快速而稳定地成长起来。

南京冠生园是一家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在食品界,这是块响当当的牌子。长期以来,许多顾客也认准了这块牌子。但是2002年央视披露了南京冠生园食品公司用去年的陈馅生产月饼的黑幕后,始终没有向消费者作任何形式的道歉。这些做法不仅令消费者寒心,也更损害了自身信誉。在营销中不讲诚信的结果是害人又害己,还连累了上海冠生园和成都冠生园,南京冠生园食品公司则因无法经营而申请破产。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一个好人,善意和真诚装点你的皮肤,勤奋和踏实铸就你的血肉,关爱和正直锻造你的筋骨,让你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这种自然的亲和与谦逊是成功的前提和必备,有一句古语“好人都有好报”,还有一句叫做“天佑好人”。(蒋丽梅)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科斯定理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种观点(并非真是一条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

罗纳德·科斯教授于199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有两篇论文影响很大。一篇是1937年发表的《论企业的性质》,提出了被后人概括为“交易成本”的概念;另一篇是1960年发表的《论社会成本问题》,强调了“产权”在经济问题中的重要地位。科斯定理,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交易。

在经济学家眼中,每个人都是趋利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趋利行为,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损人利己,先损人,才能后利己,如坑蒙拐骗,这与犯罪区别不大;另一类是利己损人,为了利己,在不自觉中损了人,如企业污染。这类行为则比较常见。

钢铁厂生产钢,自己付出的代价是铁矿石、煤炭、劳动等,但这些只是“私人成本”;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废气、废渣,则是社会付出的代价。如果仅计算私人成本,生产钢铁也许是合算的,但如果从社会的角度看,可能就不合算了。于是,经济学家提出要通过征税解决这个问题,即政府出面干预,赋税使得成本高了,生产量自然会小些。但是,恰当地规定税率和有效地征税,也要花费许多成本。于是,科斯提出:政府只要明确产权就可以了。如果把产权“判给”河边居民,钢铁厂不给居民们赔偿费就别想在此设厂开工;若付出了赔偿费,成本高了,产量就会减少。如果把产权界定到钢铁厂,如果居民认为付给钢铁厂一些“赎金”可以使其减少污染,由此换来健康上的好处大于那些赎金的价值,他们就会用“收买”的办法“利诱”厂方减少生产从而减少污染。当厂家多生产钢铁的赢利与少生产钢铁但接受“赎买”的收益相等时,它就会减少生产。从理论上说,无论是厂方赔偿,还是居民赎买,最后达成交易时的钢产量和污染排放量会是相同的。但是,产权归属不同,在收入分配上当然是不同的:谁得到了产权,谁可以从中获益,而另一方则必须支付费用来“收买”对方。总之,无论财富分配如何不同,公平与否,只要划分得清楚,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是相同的——都会生产那么多钢铁、排放那么多污染,而用不着政府从中“插一杠子”。那么政府做什么呢?明确产权,并且有效地保护产权。

科斯定理表明,市场的真谛不是价格,而是产权。只要有了产权,人们自然会“议出”合理的价格来。

但是,明确产权只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一个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不存在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简单地说是为达成一项交易、做成一笔买卖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产品之外的金钱,如市场调查、情报搜集、质量检验、条件谈判、讨价还价、起草合同、聘请律师、请客吃饭,直到最后执行合同、完成一笔交易,都是费时费力的。就河水污染这个问题而论,居民有权索偿,但可能会漫天要价,把污染造成的“肠炎”说成“胃癌”;在钢铁厂有权索要“赎买金”的情况下,它可能把减少生产的损失一元说成十元。无论哪种情况,对方都要调查研究一番。如果只是一家工厂和一户居民,事情还好办。当事人的数目一大,麻烦就更多,因为有了“合理分担”的问题。如果是多个厂家,谁排了污水、排了多少,他们如何分摊赔偿金或如何分享“赎买金”就要先扯皮一番;如果是多户居民,谁受害重谁受害轻,怎么分担费用或分享赔偿,也可打得不可开交。正是这些交易成本,可能使得前面所说的那种由私人交易达到的资源配置无法实现——或是大家一看有这么多麻烦,望而却步。所以说,科斯定理的“逆反”形式是:如果存在交易成本,即使产权明确,私人间的交易也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科斯定理的两个前提条件各有所指,但并不是完全独立、没有联系。最根本的是明确产权对减少交易成本的决定性作用。产权不明确,后果就是扯皮永远扯不清楚,意味着交易成本无穷大,任何交易都做不成;而产权界定得清楚,即使存在交易成本,人们在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易来解决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选择最有利的交易方式,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张旭)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1969年出版了《彼得原理》一书,他提出:人们在某一个岗位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就会趋向于被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岗位,一直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岗位为止,这样,就可能导致组织里面的所有岗位都会被不胜任其职的人所占据。而在新的岗位上,被晋升者使用的往往是他们在低层次岗位上使用的管理经验和办法,显然,这在更高层次是不适用的。由此,导致整个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下降,组织的效率不高。而且,组织中的任何人,迟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

彼得原理是通过对千百个失败案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彼得首次公开说明这一原理是在1960年9月美国联邦政府出资的一次研习会上,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并刚获晋升的项目主管,彼得认为他们中多数人“只是拼命想复制一些老掉牙的统计习题”,于是以彼得原理说明他们的困境。

与帕金森定理类似,彼得原理描述了组织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可笑事情。大刘在一家IT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由于他工作努力,肯钻研,为人和气又乐于助人,深受上司赏识和同事好评。大刘的性格非常适合他的岗位:可以试验各种创新,以工作为乐,与世无争。他在不久前被公司提拔为项目主管。大刘非常感激上司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决心以更好的业绩来回报上司。他更加埋头苦干,想更多的点子,下属有什么难处他总是一揽子全包了。但上任不久,大刘却发现自己困难重重:一是自己在从事技术工作之余,必须要以更大的精力来管理好这个项目小组,琐碎的事情让他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更多技术的事。二是工作进程很不顺利,经常要加班到很晚还不能按时完成进度,同事怨言很大。三是小组中资历比自己老的很多技术人员对自己不服气,自己又不好意思说什么。结果,上司、同事、自己都很不满意,大刘从优秀的技术专家变成了不称职的项目主管。

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岗位适应的问题,都会受到彼得原理的困扰。比如现在各所名牌大学的校长,几乎是清一色的两院院士,可他们真都懂得管理吗?退一步说,即使他们懂得管理,那从事管理性的工作,对他们的本职工作——教学和科研的影响又有多大呢?学校的行政管理者必须要由这些学术金字塔尖上的人来担任吗?料理上万人的吃喝拉撒和专攻尖端科学研究对国家来说孰轻孰重,作为院士,心里能不清楚吗?

彼得原理说明提拔职员或干部一定要着眼于潜力,重视人与岗的匹配,目前的成绩并不能作为提升的理由,而要看到他是否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能力。(陈哲) 


成功可以招引朋友,挫折可以考验朋友。——贺拉斯
二八法则 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80/20法则)80/20效率法则(the 80/20 principle),


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此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有趣现象:看电视,80%的时间花在20%的节目上;外出吃饭,80%的时候会前往20%的餐馆;阅读,80%的书籍取自书架上20%的书……


      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便是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之一: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又叫80/20原理,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维尔弗莱多?帕累托提出的,他指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则——即80%的公司利润来自20%的重要客户,其余20%的利润则来自80%的普通客户。 


      有人说:“美国人的金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为什么?犹太人认为,存在一条78∶22宇宙法则,世界上许多事物,都是按78∶22这样的比率存在的。比如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及其他气体占22%。人体中的水分占78%,其他为22%等等。他们把这个法则也用在生存和发展之道上,始终坚持二八法则,把精力用在最见成效的地方。美国企业家威廉?穆尔在为格利登公司销售油漆时,头一个月仅挣了160美元。此后,他仔细研究了犹太人经商的“二八法则”,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发现他80%的收益却来自20%的客户,但是他过去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多的时间——这就是他过去失败的主要原因。于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人员,而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穆尔学会了犹太人经商的二八法则,连续九年从不放弃这一法则,这使他最终成为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董事长。


      不仅犹太人是这样,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也非常注重二八法则。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永远把奖励放在第一,它的薪金和奖励制度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