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33-李敖:中国命研究 >

第16部分

33-李敖:中国命研究-第16部分

小说: 33-李敖:中国命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的传统。中国古代的名射手子濯孺子,侵略到卫国,卫国派人追他。他跟副官说:〃今天我病了,没法射箭,今天看样子要死了,你知道追我们的人是谁吗?〃副官说:〃追我们的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是他呀,那我死不了了。他是我学生尹公之他的学生,尹公之他是正人君子,他不会乱收学生的,他的学生也一定是正人君子。〃过了一会儿,庾公之斯果然追上来了,奇怪地问子濯孺子:〃老先生,你怎么手里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他病了。庾公之斯说:〃你是我太老师,我不能用你教的技术来对付你,但今天也不能不公 事公办。〃于是他拔了四只箭,把箭头都敲掉,射了四下就走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一种不趁人于危的道德的延伸,即使对敌人也不例外。这种道德,现代已经死了。现代若有庾公之斯这种人,在战场上,看到敌人病了,恐怕还要趁机多射几箭呢。即使不射,回来也要被军法审判。古代的庾公之斯敢阵前放水,也明知他的后台老板跟他有同样的道德标准,就像小说中华容道放了曹阿瞒的关老爷一样,心里多少知道军法审不到他。

  显然的,这种有浪漫气质的小故事,已随着现代统治的到来,而变得花果飘零了。现代的敌人,已经一派宁波商贾的卑下,毫无江湖情调了。 

  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五日 


 
李敖研究网发布
蛋蛋 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潜(三七二—四二七)字渊明、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死后溢号靖节先生。他是东晋的政治家陶侃的曾孙,是“开国元勋”之后,做过彭泽县县长,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束带”见官僚、“耻复屈身后代”,就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生值东晋末年的乱世,看到现实政治的黑暗,决心弃官归隐,他的时代的文风是清淡的、雕饰的,但他却是清淡的、自然的。他宁愿过穷困的日子,可是却自适其适,穿着破鞋子,在山里云游,过着跟老农“相对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日子。

  陶渊明的惟一过分了的嗜好是他喜欢喝酒,并写了太多的和酒有关的诗。在他一百一十四首的五言古诗里,酒字出现三十一次、醉字七次、醒字三次、酣字三次、酌字三次、醇字一次。他的儿子都是笨蛋,没有一个能“臣得其酒”式的继承他的一切。他在六十三岁时死去,死前写“自祭文”,说“匪贵前誉,孰重后歌”,表示对生前死后的声名都不在乎。这种旷达,在他《挽歌诗》里也如出一辙:“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的青年时代是豪气十足的,所谓“少时壮且厉”、“猛志逸四海”,他四十一岁后退隐,人生境界,更上层楼,我最喜欢他的《拟古》九首中的最后一首: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总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值高原,今日复何悔?

  陶渊明诗里说他在长江边种桑树,种了三年,刚要收成的时候,忽然山河变色,桑树“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一切成绩都漂失了,但他并无悔意,因为“本不值高原,今日复何悔”——本来就不在安全地带种树,又有什么好后悔的呢?

  这诗旧解都说以桑树喻晋朝,但我觉得喻自己的努力,才是正解。自己的努力,在乱世之中。一切都泡了汤,泡了汤并不后悔,因为本来就志在牺牲,又何悔之有?

  《逸民传》里记鬼谷子对苏秦张仪说:“二君岂不见河边之树乎?仆御折其技、风浪荡其根,此木岂与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见崇岱之松柏乎?上枝干于青云。下枝通于三泉,千秋万岁,不逢斧斤之患,岂与天地有骨肉?所居然也。”正因为所居之地,是易遭“斧斤之患”的所在,所以柯叶之折与根株之浮,也就毫不意外”。这首诗有强烈的“求仁得仁”味道,意态悠远可喜。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中第三首也是我最喜欢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与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写他在庐山种豆的种种辛苦,最后晚露弄湿了衣服,旧解“夕露沾衣,喻贫贱之来伤人也”,但我觉得不计一切牺牲以维持素愿,才是正解。我甚至觉得,这首诗引申解释做志士仁人为素愿奋斗,有时会灰头土脸、会牺牲自己的名誉,但名誉毁了也不足惜,只要能救国救民就好了。

  陶渊明死前一年,檀道济去拜访他,看到他又穷又病,忍不住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渊明答说:“潜 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这样一位“自苦如此”的不合作主义者,就在别人志不及他的高蹈下、洒脱下,飘然死去。他在《挽歌诗》中间:“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我想他自己知道,他是真正为人间立下荣辱标准的人,千秋万岁,令人永远难忘。

  一九八四年五月八日 


 
李敖研究网发布
蛋蛋 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菩萨就只好打倒他

  古往今来,志士仁人舍身救世,他所遭遇的困难,总不外是圣魔大战的格局。魔在佛经中就是魔王,他名叫波旬、也叫波旬逾、波卑面,他在释迦牟尼出世时,就是魔王了①。佛经中说他是“欲界第六天之主”,常以憎恨佛法、断人慧命为事。他是像国民党一样的反动分子,《弘明集》有南朝梁释宝林《破魔露布文》,其中说:“故魔王波旬,植愚根于旷始,积迷心于妄境,凡三染之洪波,入邪见之稠林。”就是指此。 

  圣魔大战中最有趣的一场是《西域记》中描写的一段: 

  菩萨树垣东门侧、有 堵波②,魔王怖菩萨之处。初魔王知菩萨将成正觉也,诱乱不遂,忧惶无赖。集诸神众,齐备魔军,治兵振旅,将胁菩萨。于是风雨飘注,雷电晦冥;纵火飞烟,扬沙激石。备矛盾之具、极弦矢之用。菩萨于是入大慈定,凡厥兵仗,变为莲华③。魔军怖骇,奔驰退散。 

  台湾一地之于我,正是“魔王怖菩萨之处”,国民党魔王虽然在“ 堵坡”一再“怖”我,但是,结果是全然无效,我总是“入大慈定”,把一切化掉,“变为莲华”。 

  我中学时候,看到林肯的一段话:“你可以欺骗多数人于暂时,你可以欺骗少数人于永久,但你不能欺骗多数人于永久。”(You can fool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and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but you can'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s。)看了林肯这段话后十多年,我在《花花公子》(Playboy)上看到一幅漫画,画中有红男绿女,酒食徵逐于户外,一对神父走过,其中一人说:“你可以救多数人于暂时,你可以救少数人于永久,但你不能救多数人于永久。”(“well; you can save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and all of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but you can't save all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我觉得漫画家改写林肯名言,颇见巧思。 

  我总觉得,对国民党说来,他们的确“不能欺骗多数人于永久”,但是对我们说来,我们却要“救多数人于永久”,我们志土仁人的目标,不是小目标,我们“入大慈定”的人,并不以“救多数人于暂时”、“救少数人于永久”为已足,我们要多做些。 

  国民党并不是我们的主要敌人,因为他们不配。国民党的罪过是他们怕“菩萨将成正觉也”,因而“诱乱不遂,忧惶无赖”;因而出面阻止我们、阻止中国的现代化。他们什么都不是,只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拦路无赖而已。 

  我们预见的国民党,是早晚“魔军怖骸,奔驰退散”的乌合之众,他们的下场终将化为春泥,作为“莲华”下的肥料。菩萨的遗憾也许只是不得不浪费许多时间去圣魔大战,但这种浪费是在所难免的,没有这种浪费,就没有“救多数人于永久”的开路条件。国民党既不允许菩萨成正觉,菩萨就只好打倒他,菩萨没有法子。 

  一九八五年三月二日 

  ①《楞严经》有“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的话。《文苑英华》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有“黑风宵遁,波旬忘反噬之心,录 晨开,天常识问律之所”的话。 

  ②“ 堵波”是梵语佛塔的意思。这种佛塔安放佛物、经文,或埋藏有名僧人骨、牙、头发等。古人译作方坟、圆冢、灵庙等。《大唐西域记》说:“吠舍利国有 堵波,是毗摩诘故宅基址,多有灵异。去此不远,有一神舍,其状垒砖,传云积石。即无垢称长者现疾说法之处云。去此不远有 堵坡,长者子宝积故宅也。”又说:“伽蓝北有 堵波,高二百余尺,金刚泥涂,众宝厕饰,中有舍利。”王安石《临川集》“与道原过西庄遂游宝乘诗”写:“周 宅作阿兰若,娄约身归 堵波。”都是指此。 

  ③莲华即莲花 


 
李敖研究网发布
蛋蛋 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不仅仅为了面包”

  前一阵子台湾中华航空公司驾驶员王锡爵驾机飞回大陆,国民党上上下下口口声声说:王锡爵服务华航已二十年、月入新台币二十多万元、生活条件良好、婚姻家庭都美满、儿、女皆成年、孙子即将出世,不久就可含饴弄孙、安享天伦,岂有抛弃妻儿去〃投匪〃的道理?有人问我意见,我嗤之以鼻,答复说:〃太小看人了吧!人活着,不仅仅为了面包。〃

  有一阵子常听人说:李敖真是不可解的人,他有名有钱有才华、有高楼大厦、有明星老婆、有八缸的凯迪拉克名牌轿车,他为什么不知足、不安分,还要惹当局、还要叛乱、革命?我每听到这种〃妻财子禄〃的话,我就嗤之以鼻,答复说:〃太小看人吧!人活着,不仅仅为了面包。〃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面包〃这一观念,在人类历史上,早就很深远了。《马太福音》第四章第四节中,耶稣就引经上之言,说:〃人活着,不仅仅为了面包。〃(Man shall not live by bread alone)中国古代〃无求生以害仁〃、〃生平之志,不在温饱〃等观念,也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观念再扩大引申,便是人与〃物〃的役使问题。《管子》中有〃君子使物, 不为物使〃的话;《荀子》中有〃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的话,意思都是说:〃物〃是身外的,有固欣然,没有也没什么。有人看了我住的六十二坪的大厦,问我说:〃你年复一年住这么大的豪华大厦,一定很开心呀!〃我回答道:〃别忘了我年复一年住两坪大的牢房,也一样很开心呀!〃这种境界无他,〃君子使物〃、〃君子役物〃而已。

  文天祥生性善于〃使物〃、〃役物〃,排场极大,府第豪奢,家里甚至养歌星为他唱歌、给他打炮,可是,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