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骗术案例大全 >

第283部分

骗术案例大全-第283部分

小说: 骗术案例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唐伯虎与祝希哲行骗盐运使  
  明代弘治戊午年(1498年)南京解元唐伯虎,因事被废免后,放荡不羁,整日里花天酒地。有一次,他与众好友在扬州与妓女寻欢作乐,花尽了钱钞,便与祝希哲一起前往盐运使衙门,他们着道士衣,拿一把拂尘,模样十足。盐运使召见他们后说:“你们是什么道士,敢如此无礼,难道你们不曾听说衙吏台冷若冰霜、铁面无私吗?”并喝令手下人用鞭棍将他俩轰走,唐祝二人慌忙说:“大人明鉴,我们两个却与那些四处游荡要饭的道士不一样。小道云游四海,交结的朋友都是海内第一流的人物,即使像吴郡唐伯虎、文征明、祝希哲等人,也没有不与小道屈节为友的,还佩服小道的文采,我们能出口成章,不信,明公您请当堂测试。”盐运使听罢,也想当场出一出这两个狂妄道士的丑,便指着堂下那块形态如卧牛的石头说:“就以石牛为题,命你二人作一首七律来。”话音未落,唐伯虎已吟出首句,云:“嵯峨怪石倚云边”,祝希哲接过去:“抛掷于今定几年。”唐伯虎接第三句:“苔藓作毛因雨长,”祝希哲道:“藤萝穿鼻任风牵。”唐伯虎道:“从来不食溪边草”,祝希哲道:“自古难耕陇上田。”唐伯虎道:“怪杀牧童鞭不起”,祝希哲道:“笛声斜挂夕阳烟。”七律作完,盐运使很高兴,笑着对两位“道士”说:“你们的诗作得很好,那么你们到这儿来做什么呢?”两位“道士”说:“那女贞观现在已经年久失修,已然坍塌,我们听说您向来宽仁大度,乐善好施,想请您捐献俸禄,重新修缮女贞观。这乃千古盛事,您若玉成此事,定能千古流芳。”盐运使很高兴,当即给吴、兴二县发文,要求拿出库银五百两来办成此事。唐、祝二人见盐运已经答应,就拿着文书,改了装扮,依旧是俗衣俗貌,假装是为女贞观道士前来说情的,求见吴、兴二县衙长官,说:“现有盐运使文书在此,决定修缮女贞观。这是一件大好事,你们不要迟缓,应该火速办理。我们好马上给女贞观带去。”果然,两个知县当即叫人取来库银,交给了唐、祝二人,烦请他们带给女贞观。事后,唐、祝二人又到扬州,将那好友重新召集,五百两银子十几天就花费一空。后来,盐运使巡行到吴县,特地盛装前往女贞观去参拜,却不料眼前女贞观依旧残垣断壁、喜气沉沉,才明白是上了唐伯虎等人的当。盐运使因珍惜他们的才华,此事终究不了了之。 
  文化分析  
  街头骗术。在中国民间文化中,骗子往往被认同为与官僚、富人作对并取得了胜利的形象,因此对骗子文化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包容性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漫长绵延的历史领域,不能不惊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中骗术的波云诡谲。成千上万个骗局的施行,给中国社会、政治造成了种种混乱局面,无以数计的骗子在得逞后洋洋自得,无以数计的受骗者在被骗后捶胸顿足、痛哭淋漓。对此,有如下两个问题发人深思:第一,中国骗术的文化生存土壤是什么?第二,中国骗子文化对整体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中国骗术的文化生存土壤是什么?或者说中国骗术何以能广泛地施行?弄清这个问题是我们对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中骗术体认的第一步。  
  1.中国传统社会是非法治化的社会,从而给行骗者造成了可乘之机;同时,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也容易对骗术失去警惕之心。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其学说虽然历经更迭,但其主体却是以教育感化为中心,将知识、心理、伦理、政治结合起来,以“仁爱”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其伦理哲学思想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所谓的人生理想,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正为本,以诚待人等是儒家文化的特质。因此,自春秋之后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行骗始终缺乏应有的防患之心。社会主体层面专注于自己的修身养性,寄飞黄腾达的美梦于勤勤恳恳的努力之中,奸诈小人、以骗起家的少数人营造了另外一重社会空间。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潜流——道家文化,在对待人和社会的态度上,具有明显的保守性,主张“无为”,“静虚”,超脱了人生的功利是非。显然,道家文化距离“骗术的诡诈”更为遥远。自汉朝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也是一支影响中国人颇为深远的文化,其宗教主张教人为善,忍受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即令受骗也须忍耐。可见,佛教文化与骗术相距也十分遥远。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于抵制骗术文化这一潜流是软弱无力的。同时,中国传统社会的支配力量对于行骗的打击也是软弱无力的。  
  2.中国传统政治生活倾轧的残酷性,也是上至君王、将相,下至吏卒、小民行骗的现实条件。  
  在前文已列举的不少君王行骗、将相行骗的例证,大抵而言,开国君王莫不机敏自谋,善于在收买人心,策反敌将、行兵讲武、用人治国方面施行骗术。君王起事之际,善于行骗,而一旦登临大统,为了永固王位,使到手的江山不至于“易为他姓”,君王也必须在日常的政治生活中屡施骗术,比如使臣僚争宠、互相监督、安插密探、势力平衡等等,都是君王惯用的“招数”。将相臣僚为了免于成为他人的牺牲品,在政治倾轧中更须时时清醒,虽然他们“饱读圣贤书”,但是圣贤的主张毕竟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理想而已,在残酷的政治“绞肉机”面前,他们不得不屡施骗术,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牺牲他人,虽然他们口头上仍不忘时时提及“往昔先贤”。所以,在中国传统政治生活中,骗术高明者往往是政治上的“宠儿”,真正浸儒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其实是群体意义上的受骗者。  
  3.文化内部相反相成的运动规律,促成了骗子文化的时衰时盛。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文化哲学上讲的相反相成,便是文化运动的基本规律。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文化内部的矛盾。不可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诚正和合”的负面,必然有另一支相反属性的文化。正面压力愈大,反抗力亦愈大。明清社会生活中的骗术种类繁多,行骗活动涉及于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与明清统治者过分讲求所谓的“王道治国”,“以儒治国”,过分推崇《四书五经》不无关系。骗子文化是对正统文化的反动,其昌盛期正是正统文化走向鼎盛、烂熟之际。  
  4.在中国民间文化中,骗子往往被认同为与官僚、富人作对并取得了胜利的形象,因此对骗子文化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包容性。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社会中受害最深、生活最为艰难的群体是广大农民阶层,他们的痛苦与冤屈无处诉说,于是在民间文化中消解痛苦与冤屈便是题中应有之义。在迄今仍在民间流传的阿凡提、贱三爷等人物故事中,其主人公往往是聪明的、智慧的、善于与坏人作斗争并能取得胜利的劳动人民的形象。与正统文化相对应,中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具备其自身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民间文化的“非官方”、“非正统”的立场,民间文化的“反抗威压”、“官逼民反”的心理暗示力决定了所有“民间英雄”都具有善于愚弄官府、欺骗朝廷命官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官府、富人看来是“惯骗”、是“巨猾”骗子的人物群体,往往在民间被视为智慧与勇敢的化身。这样,中国的民间文化便对骗子文化体现了相当的包容性。  
  5.骗子往往利用了人性贪婪的弱点和人类思维的“想当然”的惯性特征行骗。  
  在前文列举的数例中,普通人总想贪图小便宜,贪财贪色的弱点一旦被骗子利用以后,结果往往是因小失大,贪色失财乃至送掉了卿卿性命。在“假马脱缎”、“啮耳讼师”等骗例中,骗子则是利用了人类思维的“想当然”的惯性特征,缎店老板心想骗子的“马与伙俱在”,心安理得地让骗子抱走了好缎;法官判儿子无罪的理由是“人耳不可自啮”,也是思维惯性所致。所以说,只需人们仍然存在贪图小利的心理,只要人们的思维仍然存在“想当然”的误区,骗子行骗便仍然能够成功。  
  6.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贫穷,也是骗子大量涌现的原因之一。  
  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西汉晁错也说:“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晋刘颂说:“饥寒切身,志不聊生”,“苟虑不首死,则皆为盗贼。”  
  司马光说:“贫民以饥偷盗斛斗因而盗财”,“饥谨之岁,盗贼必多,残害良民”。由上列论述可知,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中不乏见微知著者,他们对贫穷与“盗贼”关系的论述虽不无偏颇之处,但是他们指出了贫穷是产生“盗贼”的原因之一,却是持论公允的。在前文已经列举的社会生活中的行骗行为,绝大多数的骗子出身都很卑微贫穷,可见贫穷是骗子大量产生的原因之一。  
  中国骗子文化对整体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或者说骗子文化在整体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呢?  
  首先,骗子文化是中国负面文化的组成部分。整体中国文化的运动、发展、演变、前行,其机制是各个子文化共同切割、斗争,是矛盾的各方共同运动的合力结果。作为与主流文化迥异其趣的处在矛盾对立面的骗子文化,其演进、发展都是与时共进的,可以说,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主流、正统文化的面貌,往往决定了该时代、该地域的骗子文化的面貌与特征。古代中国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于是,骗术往往在战争、政治、祭祀、祈天等活动中展开。主流、正统文化讲求“和谐诚实”,骗子文化则追崇“以诈谋人”。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是愈到后来礼制愈加苛刻,至明清时代则世风近于古板刻薄,这时,与之相对的骗子文化便呈现出反礼教、反名教的特征来,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种种“毁坏名教”、“伤天害理”、“内闱不密”等等骗局来。可以说,骗子文化是与正统文化相反的一种客观存在。整体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它们的推动。黑格尔和恩格斯一再肯定,恶、贪欲、私欲、情欲等等,恰恰是历史发展的推进器,是改变人类历史的杠杆。王船山也从秦始皇、曹操的活动中得出了一种结论,“天假其私而行其大公”,可见,负面的、看似消极的文化因素有时也会向其对立面转化。  
  其次,骗子文化在悠远的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自身也经历了萌芽、成熟的发展期,骗子文化具备自身的发展规律与运行机制。正史中对皇权之争、臣僚权力之争、立嫡立庶之争、外交谋略等多有隐晦,总是遮遮掩掩让人难以看见“庐山真面目”,而真正历史上的成功者,莫不精谙此术。骗术的取得,既有“师佐”的耳提面命,也有自身通过“苦读圣贤书”的途径悟出来的,更有在政治实践中刀光剑影地体认出来的。某一类型的骗术,还必须有“师授徒受”的特殊方式,且不授外人。顾公燮在《丹午笔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