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毛泽东瞩目的着名将帅(一) >

第3部分

毛泽东瞩目的着名将帅(一)-第3部分

小说: 毛泽东瞩目的着名将帅(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贺龙元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他一生忠于中华民族、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为人胸怀坦荡,做事表里如一。从他参加革命时起,始终保持着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坚定信念,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尤其是“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已经成为他参加革命的一种
象征。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处于低潮的时期,很多在革命高潮时加入革命队伍的投机分子纷纷脱离革命队伍甚至背叛、危害革命事业,贺龙同志却在这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的紧急关头,毅然投入到中国共产党的行列,别人说他是“皮鞋不穿穿草鞋,高楼不住钻芦苇”,他自己也说过“我是在党最背时(湖南方言:倒霉的意思)的时候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贺龙元帅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和为之奋斗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贺龙对党极为忠诚,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从不把自己所带领的部队当作自己的资本,坚决服从党的指挥,从不讨价还价。在自己的工作安排上,无论是当军区司令,还是当在别人看来没有什么“实权”的新中国体育部长,他都毫不推辞,心悦诚服地执行党的决定,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原则性、组织性、纪律性。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批老革命家纷纷受到冲击,被批斗、迫害,贺龙也未能幸免。林彪、四人帮一伙网罗、捏造罪名对他进行残酷迫害,在迫害面前,他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气节和高尚品质。他始终没有屈服,没有对前途失去信心,更没有对党有任何抱怨。他始终相信党、相信人民、相信历史。正如他自己所说:“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最公正的裁判。谁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谁在人民面前犯了罪,人民也决不会饶恕。”历史果然证明他所言不虚。1975年6月9日,周恩来在出席贺龙骨灰安放仪式时指出:贺龙“几十年来为党,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在战争年代,或在全国解放以后,他是忠于党、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1982年中共中央为贺龙同志彻底平反,指出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可以说他的确符合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忠于党,忠于人民,对敌斗争狠,能联系群众,是一位出生于平民、起于战乱、敢于斗争,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不朽功勋的开国元帅,是一位值得人民永远记念、爱戴的人。
  陈毅,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乐至县。1916年,15岁的陈毅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他从小不满黑暗腐败的旧社会,追求真理,向往革命。1919年,在“五四”运动影响之下,陈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因参加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中法政府联合派人押送回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他在重庆编辑《新蜀报》,同年秋,他进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北京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他在四川协助北伐军做兵运工作。1927年,被调到武汉中央军校担
任该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那时,中国革命正面临一个紧要关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的“四·一二”事变,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战胜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条件下,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于1927年8月1日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拿起武器,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陈毅从武汉到江西,赶上了撤离南昌南下的起义部队,担任一个团的党代表。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主力在潮汕地区遭到失败。留在三河坝的部分部队,由朱德和陈毅率领,向粤、赣、湘边界转进。这时,既有敌军尾追,又有土匪和豪绅民团袭扰,部队经过长期转战,减员日多,思想混乱,处境异常困难。在这关系到能否保存起义部队的严重时刻,朱德振臂高呼:“愿革命的跟我来!”陈毅立即奋起响应,协助朱德对部队进行了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向起义军干部、战士耐心说明革命的前途,鼓舞土气,坚持斗争。在朱德和陈毅的组织领导下,保存了南昌起义部队的骨干。不久,传来了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消息。毛泽东开辟的革命道路,像灯塔一样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28年1月,朱德、陈毅与湘南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发动和领导了湘南暴动,打起红旗,建立了工农革命军和工农革命政府,沉重打击了地主豪绅。后来部队受到挫折,在敌人重兵“围击”的紧急关头,毛泽东亲自率领井冈山部队前来接应。陈毅协助朱德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前进,和毛泽东在砻市胜利会师,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从此,南昌起义保存的部队就和秋收起义的部队会合在一起,逐步发展壮大。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陈毅先后任师长、红4军军委书记、前委书记等职。他认真执行边区党组织的正确的政策、策略,协助毛泽东和朱德领导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央苏区,陈毅反对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受到了排挤、打击。但他在主持江西军区工作时,依然坚决贯彻执行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和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先后组建了红6军、红12军,并率领两支红军部队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几次反革命“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作战略转移。陈毅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留在江西苏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当时,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等手段,进行最残酷的“围剿”。陈毅和战友们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坚决依靠群众的支援和掩护,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山被围二十余日,生命安危,系于一发。他写下“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在险恶环境中革命到底的坚定决心。陈毅等人领导的赣粤边区游击斗争,保存了革命火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气焰,牵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配合了其他游击根据地的斗争,支援了红军北上抗日。毛泽东对陈毅等所领导的南方各游击区的斗争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陈毅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苦的斗争,在南方游击战斗的间隙,他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
  露侵衣被夏犹寒,
  树间哪哪呜知了。
  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
  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
  交通晨出无消息,
  屈指归来已误期。
  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
  野营已自无篷帐,
  大树遮身到晓明。
  几番梦不成。
  这组在陈毅诗词中最负盛名的作品,运用了陈毅最得心应手的《忆江南》词牌,字字珠玑,明白如话,在平淡朴素之中,把整整三年令人无法想象的艰苦斗争生活丝毫不漏、形象生动地一一再现出来。读词如读史,读画,读电视连续剧,一段一个情节,一段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读毕掩卷,恍若置身到十万大军之中,追随陈毅燃起的弥天烽火。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除去要时时提防敌人的突然袭击,提防野兽毒蛇的侵害外,没有电台、电话与中央与外界联系,没有书报可读,更没有精神文化娱乐生活。战士们每天都像野人一样,背着敌人馈赠的“土匪”雅号,昼伏夜行,日日野营。“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长夜无灯凝望眼”,“持枪倚枕到天明”。此时此地,陈毅除维持基本生存所需外,尽力地扩大红军影响,不断改善游击环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
  弯弓射日列江南,
  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搂兰
  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几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国民党进行谈判,停止内战,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陈毅当时既对国民党反动派保持高度的警惕,随时击破敌人企图利用谈判消灭游击队的阴谋,同时深入各游击队根据地,传达中央的指示,对红军干部、战土做了许多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大家适应形势的转变。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武汉宣告成立,陈毅就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第1支队司令员,不久,率新四军第1支队和第2支队挺进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任江南指挥部指挥,率部在南京、上海之间打击日伪军。继而,陈毅派部队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继续东进,直迫上海近郊。虹桥机场一战,烧毁敌机四架,震惊中外。1939年冬和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遭到惨败之后,加紧在华中制造摩擦事件。陈毅又派叶飞、陶勇等先后率部渡江北进,开辟苏北根据地,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盘踞苏北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第24集团军司令韩德勤依仗他的优势兵力,妄想一口吃掉苏北的新四军。苏北地区李明扬、李长江的地方杂牌军和宋子文系统的陈泰运税警部队,同国民党的嫡系韩德勤部队有一定的矛盾。陈毅坚决执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对李明扬、李长江以及陈泰运等部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做了大量工作,使他们在国民党顽固派向新四军侵犯时,保持中立。同年10月,韩德勤率领一个军又一个旅1万5千人的兵力,进攻苏北新四军部队。陈毅利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方针,把主力7千余人全部集中,并运用“求心退却”战术一直退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在地黄桥镇,进行了有名的黄桥决战。战前,陈毅对部队进行动员,指出这一仗关系到能不能战胜国民党顽固派,在苏北打开局面,建立苏北根据地,要求部队全力以赴,进行决战。陈毅统一指挥这次决战,经过一天一夜激战,全歼韩德勤主力部队1万余人。蒋军第89军军长李守维仓促逃跑,淹死在河里。我军乘胜连下海安、东台,和南下的八路军会师白驹镇,打开了华中抗日的新局面。黄桥战役是陈毅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具体体现,是执行统一战线政策,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结果,也反应了陈毅有魄力、有决心,果断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