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429-内经知要 >

第16部分

429-内经知要-第16部分

小说: 429-内经知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远行劳倦则所伤在骨,逢大热者, 
或逢天令之热,或阴不足而本热。火则气太过,水液必耗,故骨枯髓虚而为痿也)。 
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足阳明胃主纳水谷, 
变化气血。以充一身,故为五脏六腑之海而下润宗筋。宗筋者,前阴所聚之筋,为诸筋之会,一身之筋皆属于 
此,故主束骨而利机关)。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冲脉为十二经之血海,故主 
渗灌溪谷,冲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阳明脉亦夹脐旁下行,故皆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 
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宗筋聚于前阴,前阴者,足之三阴及阳明、少阳、冲、 
任、督、跷九脉之所会也。九脉之中,惟阳明为脏腑之海,冲脉为经脉之海,此一阴一阳总之,故曰阴阳总宗 
筋之会。会于气街者,气街为阳明之正脉,故阳明独为之长。带脉起于季胁,围周一身。督脉起于会阴,分三 
歧为任、冲而上行腹背,故诸经皆联属于带脉,支络于督脉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足之三阳, 
其气皆下行;足之三阴,其气皆上行。此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之义,故阳明以上行为逆,逆则冲肺,故息有音 
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此 
之谓也(凡人之寤寐由于卫气,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则动而为寤,夜行于阴,则静而为寐。胃气逆上,则卫气不得入于 
阴,故不得卧)。 
《灵枢·邪客》篇曰∶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 
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 
通,其卧立至(不卧之病,有心血不足者,法当养阴;有邪气逆上者,法当祛邪。半夏汤者,去邪之法也)。 
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千里流水,取其流长源远,有疏通下 
达之义也。扬之万遍,令水珠盈溢,为甘澜水,可以调和阴阳。炊以苇薪者,取其火烈也),火沸,置秫米 
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火沸,言未投药而水先沸也。秫米,糯小米也,北人呼为小黄米, 
味甘性平,能养胃和中,用以为君。治半夏,犹言制过半夏也,味辛性温,能下气化痰,用以为臣)。去其 
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知者,病愈也)。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 
饮而已也。 
《方盛衰论》曰∶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籍籍,得其时则梦见兵战(金色本白,故梦白物,斩 
者,金之用也。虚者多畏怯,故见斩血籍籍也。得其时者,得金旺之时也)。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 
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肾属水,故梦应之,得水旺之时,梦水益大也,恐,肾之志也)。肝气虚则梦见 
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肝之应在木,虽当木旺之时,亦梦伏树下也)。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 
燔灼(心合火,阳物即火之属也。得火旺之令,梦火益大也)。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仓廪空虚,故思饮食,得土旺之令,则梦高土也)。 
《灵枢·淫邪发梦》篇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俱盛则 
争)。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 
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肺主气,故梦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 
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 
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 
肠,则梦田野(大肠曲折纳污,类田野也)。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小肠为受盛之官,类冲衢也)。客于 
胆,则梦斗讼自刳(胆性刚猛。自刳者,自剖其腹也)。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 
不能前,及居深地 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胞 ,则梦溲便(胞,即脬也, , 
大肠也。在前则梦溲,在后则梦便)。 
《脉要精微论》曰∶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灵枢·痈疽》篇曰∶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 
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 
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始受 
寒邪,血脉凝泣,久而不去,寒化为热,痈疽乃成。伤于脏者,死不治)。 
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 
而已(猛疽,言其凶恶猛厉也。若脓已泻溃,当服豕膏,即猪脂之炼净者也,万氏方∶治肺热暴喑,用猪脂一 
斤,去筋,入白蜜一斤,再炼少顷,滤净,冷定,不时挑服一匙,即愈)。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 
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夭疽者,在天柱也,俗名对口。赤者,心之 
色,黑者,热极反兼胜己之化也。急须治之可活,若治之稍迟或治之失宜,则毒流肺肝而死矣)。阳气大发,消脑 
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阳大发者,毒太甚也。色不乐者,神伤而色变, 
即所谓色夭也。毒深,故痛如针刺。邪犯心君,故烦心而死)。发于肩及 ,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 
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 
痈发四五日逞 之(肩膊下软白肉曰 。此肺脉之病,肺主玄府,故遍身得汗也。毒从汗减,且非要害之所, 
故不害五脏也。逞者,急也。 者,艾炷也,言宜急灸也)。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 
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砭石欲细者,恐伤肉也,欲长者,用在深也,故宜疏不宜密。勿裹 
之者,欲其气疏泄也。豕膏者,即猪油煎当归,以蜡收者也)。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缨,急治之(挟当作侠, 
缨当作瘿。马刀者,瘰 也。侠瘿者,侠颈之瘤属也)。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 
入腹,不治,七日死矣(井者,喻其深而恶也,发于胸者,近犯心主,治之宜早,下入腹,则五脏俱败,死期速矣)。 
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 实 薮,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膺在胸旁高肉处, 
逼近在乳上也。穴名膺窗,足阳明胃之脉也。土味甘,故曰甘疽,色青者,肝木克土也。层房累累,状如 实瓜蒌, 
软而不溃,中有所蓄 
如瓜子也。十岁死者,绵延难愈也)。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 
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 、 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浓衣,坐于釜上,令 
汗出至足已(胁者,肝之部也;妇人多郁怒,故患此疮。 ,芰也。 ,连翘 
也。二草之根俱能解毒,强饮者乘其热而强饮之,复浓衣坐于热汤之釜,熏蒸取汗,汗出至足乃透,已者,愈 
也)。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股胫,大股也。状不甚变, 
外形不显也。痈脓搏骨,即所谓贴骨痈也。毒盛而深,能下蚀三阴,阳明之大经,故不为急治。法当三十 
日死矣)。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尻,尾 骨也。穴名长强,为督脉 
之络,一名气之阴 ,故不治则死)。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 
当死(股阴,大股内侧也,当足太阴箕门、血海及足厥阴五里、阴包之间,皆阴气所聚之处,故不治则死,若 
两股俱病,则伤阴之极,其死尤速,赤施者,想其当血海,故名)。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 
寒热,如坚石,勿石之,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石之者,砭也。色不变者,不红赤也。硬者禁用砭, 
软者方可用砭也)。诸痈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诸节者,神气 
所游行出入也。相应者,发于上而应于下,发于左而应于右,法在不治。发于三阳之分,毒浅在腑,其死缓, 
发于三阴之分者,毒深在脏,不出一月也)。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胫,足胫 
也,兔啮,如兔所啮伤也,为其在下,高低等于兔也)。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 
而止其寒热,不死(数石者,屡屡砭之也。其输,即肿处也)。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急治之,百 
日死(阳受气于四末,而大痈淫于其间,阳毒之甚也,时气更易则真阴日败,逾三月而死矣)。发于足旁, 
名曰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去其黑者而犹不消,反益大焉,则百 
日必死矣)。发于足指,名曰脱痈, 
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六经原 皆在于足,所以痈发于足者,多为凶 
候。至于足指又皆六井所出,色赤黑者,其毒尤甚。若不衰退,急斩去其指,庶可保生。若稍缓,毒发伤脏而 
死)。 
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 
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 
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痈(痈字从壅,疽字从阻,总是气血稽 
留,营卫不通之症。大而浅者为痈,六腑受伤,可无大患;深而恶者为疽,五脏受伤,大可忧畏,治之者顾可 
缓乎,顾可忽乎)。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夭者,色枯暗也。牛皮,喻 
其浓也。泽者,光亮也)。 
《灵枢·玉版》篇曰∶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 
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 
《灵枢·寒热病》篇曰∶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背三,五脏之 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伏兔者,胃之 
穴名,在膝上六寸,阴市上五寸。腓者。足肚 
也,即 也。肾之脉上 内之筑宾穴。背者,五脏之所系也。 者。五脏之所主也。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