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018-本草备要 >

第1部分

018-本草备要-第1部分

小说: 018-本草备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本草备要
作者:汪昂  
朝代:清·公元1644…1911年  
年份: 


陈序
内容:医学始于《内经》,药品始于《本经》,药性之于医,特其一端耳,而生杀反掌匪细, 
故也同雷。而下考其性,正其用,广其数,详其义,历数十百家,宜亦无余蕴矣,然皆偏有 
所长。求其词句雅炼、意旨赅明、不简不繁、体裁合节者,则未之数见也。 
汪子 庵,予之至交也。少长宫墙,逾壮厌薄制举,遂自逸以老,然经史百家靡不殚 
究,而于岐黄之书为尤嗜,盖以刀圭家鲜能探注,而养生者又不可以不知也。 
予交 庵久,尊酒论文之暇,辄及医旨,殆于其间有玄解乎?近以本草一帙示予,盖 
会蕞诸家,而手自裁定者也,名曰备要,征序于予,予知非以予言为重,以予稍解此中意旨 
耳。 
夫本草,大者莫如《纲目》,谓其类多而难穷也;小本莫如《汤液》,又未免失之稍略 
。即余小刻医学五种,其一为《本草十剂》,盖推徐氏之说而扩充之,但与《方解》相表里 
,而于婴儿、疡科药则未之及。兹本精于搜逸,严于树裁,于《汤液》则补其阙略,于《纲 
目》则汰其繁芜,益以《经疏》诸书。使义类昭着,文约而指博,以云备要, 其然乎。是 
书行世,则从来诸家别刻,皆可废览矣。嗟乎,使 庵得行其志,将跻民生于仁寿,其见诸 
事功者,曷止如是。今伏处衡茅,仅着方书以寄意,然其 博济之心,则一也,是 庵之 
为庵也夫。 
x眷同学弟陈丰拜撰x 


童序
内容:乙已夏,武林武蝶生先生,言及新安汪 庵《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二书简要易明 
,乡僻无医之所与不知医之人,读之了然。且卷帙无多,行李便于携带其中。医方无不神效 
,历试历验,洵为有济于世之书。惜坊本舛讹漶漫,几至不能卒读。如能重订锓行,亦造福 
不小。京江包松溪、包美东、包子 诸君子闻之欣然,愿为重刊,而蝶翁遂以仇校自任,于 
是松溪诸君 金开雕。雕既成,有谓方书中精详而罕传者颇多,此书浅略,且已遍行海内, 
家有其书,何必多此一举?此盖泥于海盐吴遵程之说。不知吴氏之《成方切用》、《本草从 
新》即因汪氏书而推展之,良足补所未备,然例以先河后海之义,则汪氏安可忽者。拟俟此 
书工竣,即续刊吴氏之书,以与汪氏书相辅而行,此特先河之义也。噫嘻,医岂易言哉! 
病情万变,治不一端。近之浅学急求速化,往往钞撮汤头,药性编写为歌诀,人挟一册,率 
尔悬壶,以性命为尝试。曾有友人偶患肠风,以柿干烧灰,饮服而愈。医者惊为奇方,纪而 
录之,不知即载在《本草备要》柿干注内,则是医家于此二书罕有涉其浅而领其略也,遑问 
其他。今之重梓是书,正以其浅而易明,略而知要,以便于人人之用耳。若夫高材敏达之士, 
欲广究医理之奥,则最古之《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最博之《千金》、《外台》诸 
书俱在,原不以浅略域之也。抑闻之,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苟由此而寻源竟委,以游灏博 
而归于精微。为三折肱之良医,登一世于仁寿,是二书者,又未必非梯航之一助云。 
x道光二十五年仲冬月童濂叙于扬州x 


自序
内容:医学之要,莫先于切脉,脉候不真,则虚实莫辨、攻补妄施,鲜不夭人寿命者。其次, 
则当明药性,如病在某经当用某药,或有因此经而旁达他经者。是以补母泻子,扶弱抑强, 
义有多端,指不一定。自非兼贯博通,析微洞奥,不但呼应不灵,或反致邪失正。先正云∶ 
用药如用兵,诚不可以不慎也。古今着本草者,无虑数百家,其中精且详者,莫如李氏《纲 
目》,考究渊博,指示周明,所以嘉惠斯人之心,良方切至。第卷帙浩繁,卒难究殚,舟车 
之上,携取为难,备则备矣,而未能要也。他如《主治》、《指掌》、《药性歌赋》,聊以 
便初学之诵习,要则要矣,而未能备也。近如《蒙筌》、《经疏》,世称善本。《蒙筌》附 
类,颇着精义,然文拘对偶,辞太繁缛,而阙略尚多;《经疏》发明主治之理,制方参互之 
义,又着简误,以究其失,可谓尽善,然未暇详地道、明制治、辨真伪,解处偶有付会,常 
品时多芟黜,均为千虑之一失。余非岐黄家,而喜读其书,三余之暇,特为诸家本草,由博 
返约,取适用者凡四百品,汇为小帙。某药入某经、治某病,必为明其气味、形色所以主治 
之由,间附古人畏恶兼施、制防互济、用药深远之意,而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以十 
剂宣、通、补、泻冠于前,既着其功,亦明其过,使人开卷了然,庶几用之不致舛误。以去 
备则已备矣,以去要则又要矣。通敏之士,由此而究图焉,医学之精微,可以思过半矣。题 
曰本草备要,用以就正于宗工焉! 
x休宁 庵汪昂题于延禧堂x 


增补本草备要自序
内容:言之可贵而足以垂后者,必性命之文也,其次则经济之文也。余于理学,既无所窥, 
又六经四子之书,灿如星日,即汉疏宋注,且有遗讥,况余愚瞽凡民,安敢以管蠡仰测高深 
也哉!性命之文,吾无及矣。若经济之文,必须见诸实事,方能载诸简编。余少困棘闱,壮 
谢制举,长甘蓬 ,终鲜通荣,经济之文,吾无望焉耳!至于词章诗赋,月露风云,纵极精 
工,无裨实用。扬子所谓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不其然乎!窃谓医药之书,虽无当于文章巨 
丽之观,然能起人沉 ,益人神智,弱可令壮,郁可使宽。无关道脉,而能有助刚大之形躯; 
不系政刑,而实有裨生成之大德。言不堕绮语之障,用有当施济之仁,群居饱食之余,或可 
以愧小慧而胜犹贤也乎!是用寄意此中,思以寿世。初则谓医学与堪舆不同,堪舆当有秘奥 
,天机不欲轻泄。若医集所以济生救疾,自应无微不阐,无隐不彰,恣意极言,不遣余蕴。 
及泛览诸书,惟《灵素》、《难经》、仲景、叔和,奥衍宏深,不易究殚。自唐宋而下,名 
家百氏方书,非不灿陈,而义蕴殊少诠释。如本草第言治某病某病,而不明所以主治之由; 
医方第云用某药某药,而不明所以当用之理。千书一律,开卷茫如,即间有辨析病源、训解 
药性者,率说焉而不详,语焉而不畅,医理虽云深造,文本多欠通明,难以豁观者之心目。 
良用怃然,不揣固陋,爰采诸家之长,辑为《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二篇,理法全宗古 
人,体裁更为创制。本草则字笺句释,仿传注之详明。医疗则诠证释方,兼百家之论辨。书 
分两帙,用实相资。要令不知医之人,读之了然,庶裨实用。两书甫出,幸海内名贤颇垂鉴 
许。今本草原刻,字已漫灭,特再加厘订,用酬世好。抑世尚有议余药味之简者,余惟歌赋 
汤液,药仅二百四十种,拙集广至四百种,不为少矣。如食物仅可充口腹,僻药非治所常需 
者,安能尽录?盖既取其备,又欲其要,应如是止也。兹因重梓,更增备而可用者约六十品 
,聊以厌言者之口,仍不碍携者之艰。苟小道之可观,倘不至致远之恐泥也乎! 
x康熙甲戌岁阳月x 
x休宁八十老人 庵汪昂书于延禧堂x 


本草备要凡例
内容:(一)注本草者,当先注病证。不然,病之未明,药于何有?从前作者罕明斯义,第 
云某药入某经治某病而已。浅术视之,盖茫如也。唯李氏《纲目》裒集诸家,附着论说,间 
及病源;《经疏》因之释药而兼释病,补前人之未备,作后学之指南。兹集祖述二书,更加 
增订,药性病情,互相阐发,以便资用。若每处皆释,则重复烦琐,反生厌渎,故前后间见, 
或因药论辨,读者汇观而统会之可也。 
(一)药品主治,诸家析言者少,统言者多。如治痰之药,有治燥痰者,有治湿痰者, 
诸书第以除痰概之;头痛之药,有治内伤头痛者,有治外感头痛者,诸书唯言治头痛而已。 
此皆相反之证,未可混施。举此二端,其余可以类推矣!又每药之下,止言某病宜用,而不 
言某病忌用,均属阙略。兹集并加详注,庶无贻误。 
(一)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着其所入经络,乃为发明其功用之中,不能逐款细注, 
读者谅之。 
(一)徐之才曰∶药有宣(上升下行曰宣)、通、补、泻、涩、滑、燥、湿(湿即润 
也)、轻、重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 
遗失矣。今为分阐以冠于诸药之首(此十剂也。陶宏景加寒、热二剂,兹不俱述。然本集燥 
剂,即陶氏之热剂,通剂乃徐氏之燥剂,而寒剂则多寓于泻剂也)。 
(一)药品主治,已注明入某脏某腑者,则不更言入某经络,以重复无用也。 
(一)药品稍近遐僻者,必详其地道形色。如习知习见之药,则不加详注。 
(一)阴阳、升降、浮沉,已详于药性总义中,故每品之下,不加重注。 
(一)主治要义及诸家名论用……病症用……药名汤头用……顶上十剂用…… 
(一)药内,间附古方,便人施用。如方药俱全者,则于方名加……如有方无药者, 
则方名不用…… 
(一)药目次第,每药稍从其类,以便查阅。 
(一)先哲名言,有言以人重者、有人以言重者,须当仍其名氏,庶乎后学知所禀承, 
或者或非,有可裁断矣。奈何医集之中,率掠古人之言,混入已作,使读者苍黄莫辨,泾渭 
难分,习俗移人,贤者不免。甚有合数人之言,砌掇成篇,首尾欠贯,词意多乖。以故医学 
每鲜佳编,良深慨息。本集采用诸家,悉存原名,使可考据。间有删节数句者,以限于尺幅 
也;有增改数句数字者,务畅其文义也。亦有录其言而未悉其名氏者,以藏书既寡,目力不 
充,难于尽考也。或时附入鄙见,必加“昂按”二字,以听时贤之论定。其间旁搜远讨,义 
图贯通,取要删繁,词归雅饬,庶几豁观者之心目云耳。 
(一)是书篇章虽约,多有补《纲目》、《经疏》之所未备者,故曰备也。 
(一)药有气味、形色、经络、主治、功用、禁忌数端,《药性歌赋》虽便记诵,然 
限于字句,又须用韵,是以不能详括。兹集文无一定,药小者语简,药大者词繁,然皆各为 
杼轴, 炼成章,使人可以诵读。 
(一)《本草》一书,读之率欲睡欲卧,以每药之下,所注者不过脏腑、经络、甘酸 
苦涩、寒热温平、升降浮沉、病候、主治而已。未尝阐发其理,使读之者有义味可咀嚼也。 
即如《证类》诸本,采集颇广,又以众说繁芜,观者罔所折衷也。是编主治之理,务令详明, 
取用之宜,期于确切。言畅意晰,字少义多,作者颇费匠心,读者幸毋忽视。 
(一)是书之作,不专为医林而设。盖以疾 人所时有,脱或处僻小之区,遇庸劣之 
手,脉候欠审,用药乖方,而无简便方书与之较证,鲜有不受其误者。是以特着此编,兼辑 
《医方集解》一书相辅而行。篇章虽约,词旨详明,携带不难,简阅甚便。倘能人置一本, 
附之箧笥,以备缓急,亦卫生之一助。有识之士,当不以愚言为狂谬也。 
(一)昂自壮立之年,便弃制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