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018-本草备要 >

第14部分

018-本草备要-第14部分

小说: 018-本草备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宜木通以通心窍,则经络流行也),大渴引饮(中焦火),淋沥不通(下焦火,心与小肠 
相表里,心移热于小肠,则淋秘),水肿浮大(利小便),耳聋(泄肾火,通窍)目眩,口燥 
舌干(舌为心苗),喉痹咽痛(火炎上焦),鼻 (热壅清道,则气窒不通)失音(清金), 
脾热好眠(脾主四肢,倦则好眠。心为脾母,心热清,脾热亦除),除烦退热,止痛排脓, 
破血催生,行经下乳(火不亢于内,气顺血行,故经调有准,乳汁循常)。汗多者禁用(东 
垣曰∶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源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约束,则小便不通,宜 
此治之。寒水,太阳膀胱也。朱二允曰∶火在上则口燥,眼赤、鼻干,在中则心烦、呕哕、 
浮肿,在下则淋秘、足肿,必借此甘平之性,泻诸经之火,火退则小便自利,便利则诸经火 
邪,皆从小水而下降矣。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泽泻,利水虽同,所用各别)。 
藤有细孔,两头皆通(故通窍)。 

草部
通草
内容:x古名通脱木x 
轻、通、利水、退热 
色白气寒,体轻味淡。气寒则降,故入肺经,引热下行而利小便;味淡则升,故入胃经 
,通气上达而下乳汁。治五淋水肿,目昏耳聋,鼻塞失音(淡通窍,寒降火,利肺气),退 
热催生。 

草部
泽泻
内容:通,利水,泻膀胱火 
甘淡微咸。入膀胱,利小便,泻肾经之火邪,功专利湿行水。 
治消渴痰饮,呕吐泻痢,肿胀水痞,香港脚疝痛,淋沥阴汗(阴间有汗),尿血泄精(既 
利水而又止泄精,何也?此乃湿热为病。不为虚滑者言也,虚滑则当用补涩之药),湿热之 
病。 
湿热既除,则清气上行。又能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止头旋,有聪耳、明 
目之功(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耳鸣目昏。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土乃得令,而精气上行。 
故《本经》列之上品,云聪耳明目,而六味丸用之,今人多以昏目疑之)。多服昏目(小便 
过利,而肾水虚故也。眼中有水,属膀胱,过利则水涸而火生。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 
谓其接引桂附入肾经。李时珍曰∶非接引也,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也。古人用补药,必兼 
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阖一辟,此乃玄妙。后人不知此理,专一于补,必致偏胜之患矣。 
王履曰∶地黄、山茱、茯苓、丹皮,皆肾经药,桂、附右肾命门之药,何待接引乎?钱仲阳 
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或云脾虚肾旺,故泻肾扶脾,不知肾之真水不可泻,泻其伏留之 
邪耳!脾喜燥,肾恶燥,故兼补为难。易老云∶去脬中留垢,以其微咸能泻伏水故也。昂按∶ 
六味丸有熟地之温,丹皮之凉,山药之涩,茯苓之渗,山茱之收,泽泻之泻。补肾而兼补脾, 
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即有 
加减,或加紫河车一具,或五味、麦冬、杜仲、牛膝之类,不过一二味,极三四味而止。今 
人或疑泽泻之泻而减之,多拣本草补药,恣意加入,有补无泻。且客倍于主,责成不专,而 
六味之功,且退处于虚位,失制方配合之本旨矣,此近世庸师之误也)。 
盐水拌,或酒浸用。忌铁。 

草部
车前草
内容:通,行水,泻热,凉血 
甘寒。凉血去热,止吐衄,消瘕瘀,明目通淋(凡利水之剂,多损于目。惟此能解肝与 
小肠之热,湿热退而目清矣。雷 曰∶使叶,勿使茎、蕊)。 
子,甘寒。清肺、肝风热,渗膀胱湿热,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强阴益精,令 
人有子(肾有二窍,车前子能利水窍而固精窍。精盛则有子,五子衍宗丸用之,枸杞、菟丝 
各八两,五味、复盆各四两,车前二两,蜜丸。惯遗泄者,车前易莲子。时珍曰∶人服食, 
须佐他药,如六味丸之用泽泻可也,若单用则过泻)。治湿痹五淋,暑湿泻痢(欧阳文忠患 
暴下,国医不能愈。夫人云∶市有药,三文一贴甚效。公不肯服,夫人杂他药进之,一服而 
愈。问其方,乃车前子为末,米饮下二钱。一云此药利水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谷脏 
自止矣),目赤障翳(能除肝热),催生下胎。 
酒蒸捣饼,焙研(酒蒸捣饼,入滋补药。炒研,入利水泄泻药)。 

草部
灯草
内容:轻,通,利水,清热 
甘淡而寒。降心火(心能入心),清肺热,利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清则肺热小 
肠亦清,而热从小便出矣),通气止血。 
治五淋水肿,烧灰吹喉痹,涂乳止夜啼,擦癣最良(缚成把,擦摩极痒时,虫从草出, 
浮水可见,十余次则能断也)。 

草部
瞿麦
内容:通,利水,破血 
苦寒。降心火,利小肠,逐膀胱邪热,为治淋要药(故八正散用之。五淋大抵皆属湿热 
,热淋宜八正及山栀、滑石之类;血淋宜小蓟、牛膝;膏肾虚淋宜补肾,不可独泻;老人气 
虚者,宜参、术兼木通、山栀;亦有痰滞中焦作淋者,宜行痰兼通利药,最忌发汗,汗之必 
便血)。破血利窍,决痈消肿,明目去翳,通经堕胎。性利善下,虚者慎用(寇宗 曰∶心 
经虽有热,而小肠虚者服之,则心热未清,而小肠别作病矣)。 
花大如钱,红白斑斓,色甚斌媚,俗呼洛阳花。用蕊、壳。丹皮为使。恶螵蛸(产后淋 
当去血,瞿麦、蒲黄皆为要药)。 

草部

内容:x一名扁竹x 
通淋 
苦平。杀虫疥,利小便。治黄胆热淋,蛔咬腹痛,虫蚀下部(煮服)。 
叶细如竹,弱茎蔓引,促节有粉,三月开红花。 

草部
天仙藤
内容:通,活血,消肿 
苦温。疏气活血。治风劳腹痛,妊娠水肿(有天仙藤散,专治水肿)。 
叶似葛,圆而小,有白毛,根有须,四时不凋(一云即青木香藤)。 

草部
地肤子
内容:通,利水,补阴 
甘苦气寒。益精强阴,入膀胱,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时珍曰∶无阴则阳无以化,亦 
犹东垣治小便不通,用知、柏滋肾之意。王节斋曰∶小便不禁或频数,古方多以为寒,而用 
温涩之药。殊不知属热者多,盖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能禁而频数也。故老人多频 
数,是膀胱血少,阳火偏旺也。治法当补膀胱阴血,泻火邪为主,而佐以收涩之剂,如牡蛎 
、山茱、五味之类,不可独用。病本属热,故宜泻火。因水不足,故火动而致便数,小便既 
多,水益虚矣,故宜补血。补血泻火,治其本也。收之涩之,治其标也)。 
治 疝,散恶疮(煎汤,洗疮疥良)。叶作浴汤,去皮肤风热丹肿,洗眼除雀盲涩痛。 
叶如蒿,茎赤,子类蚕砂。恶螵蛸。 

草部
石韦
内容:通淋,补劳 
甘苦微寒。清肺金以滋化源(凡行水之药,必皆能先清肺火),通膀胱而利水道。益精 
气,补五劳(利湿清热之功。高阳生对宣帝治劳伤,用石韦计)。治淋崩发背(炒末,冷调, 
酒服)。 
生石阴,柔韧如皮,背有黄毛。去毛,微炙用。杏仁、滑石、射干为使,得菖蒲良。生 
古瓦上者名瓦韦,治淋。 

草部
海金砂
内容:通淋,泻湿热 
甘寒淡渗。除小肠、膀胱血分湿热。 
治肿满、五淋、茎痛。得栀子、牙硝、硼砂,治伤寒热狂(大热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 
义也)。 
茎细如线,引竹木上。叶级皱处,有砂黄赤色。忌火。 

草部
茵陈
内容:通,利湿热,治诸黄 
苦燥湿,寒胜热。入足太阳(膀胱)经。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脾、胃)之湿热。 
为治黄胆之君药(脾胃有湿热则发黄,黄者,脾之色也。热甚者,身如桔色,汗如柏汁 
。亦有寒湿发黄、身熏黄而色暗。大抵治以茵陈为主,阳黄加大黄、栀子,阴黄加附子、干 
姜,各随寒热治之)。又治伤寒时疾,狂热瘴疟,头痛头旋,女人瘕疝(皆湿热为病)。 

草部
香薷
内容:宣,通,利湿,清暑 
辛散皮肤之蒸,温解心腹之凝结。属金、水而主肺,为清暑之主药。肺气清,则小便行 
而热降(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若无湿,但为干热,非暑也)。 
治呕逆水肿(熬膏服,小便利则消)、香港脚口气(煎汤含敷)。单服治霍乱转筋(时珍曰∶ 
暑月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反中入内,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吐泻霍乱 
,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暑和脾则愈。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伤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出 
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内伤之证。宜用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 
元可也。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济之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 
气虚者尤不宜多服,今人谓能解暑,概用代茶,误矣!李士材曰∶香薷为夏月发汗之药,其 
性温热,只宜于中暑之人,若中热者误服之,反成大害,世所未知。按洁古云∶中暑为阴证 
、为不足,中热为阳证、为有余。经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故中 
暑宜温散,中热宜清凉。身寒“寒”字,当“热”字看,伤寒必病热)。陈者胜(宜冷冻饮料, 
热服令人泻)。 

草部
青蒿
内容:泻热,补劳 
苦寒。得春木少阳之令最早(二月生苗),故入少阳、厥阴(肝胆)血分。 
治骨蒸劳热(童便捣汁,取汁熬膏),蓐劳虚热(凡苦寒之药,多伤胃气。惟青蒿芳香 
入脾,独宜于血虚有热之人,以其不犯胃气也),风毒热黄,久疟久痢,瘙疥恶疮,鬼气尸 
疰(时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蒿悬门庭,可辟邪。冬至元旦,各服一钱亦良, 
则青蒿之治鬼疰,盖亦有所伏也),补中明目。 
童便浸叶用,熬膏亦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 

草部
附子
内容: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 
气药以复散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同干姜 
、桂枝,温经散寒发汗),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能引火下行,亦有津调贴足 
心者。入八味丸内,亦从地黄等补阴)。 
治三阴伤寒(吴绶曰∶附子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 
细者;或厥阴腹痛,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东垣治 
阴盛格阳,伤寒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脉七八至。但按之则散,用姜附汤加人参,投半斤, 
得汗而愈,此神圣之妙也),中寒中风(卒中曰中,渐伤曰伤。轻为感冒,重则为伤,又重 
则为中),气厥痰厥(虚寒而厥者宜之。如伤寒阳盛格阴,身冷脉伏,热厥似寒者,误投立 
毙,宜承气、白虎等汤),咳逆(风寒)呕哕(胃寒),膈噎(膈噎,多由气血虚、胃冷、胃 
槁而成。饮可下而食不可下,槁在吸门,喉间之厌会也。食下胃脘痛,须臾吐出,槁在贲门, 
胃之上口也,此上焦,名噎。食下良久吐出,槁在幽门,胃之下口也,此中焦,名膈。朝食 
暮吐,槁在阑门,大、小肠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