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018-本草备要 >

第8部分

018-本草备要-第8部分

小说: 018-本草备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薇为使。恶辛夷、石膏。 

草部
荆芥
内容:x一名假苏x 
轻,宣,发表,祛风,理血 
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入肝经气分,兼行血分。其性升浮能发汗(又云∶止冷汗、虚汗) 
,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身强项直,口面 斜,目中黑花。 
其气温散,能助脾消食(气香入脾),通利血脉。治吐衄肠风,崩中血痢,产风血运(产 
后去血过多,腹内空虚,则自生风。故常有崩运之患,不待外风袭之也。荆芥最能散血中之 
风,华佗愈风散,荆芥三钱,微焙为末,豆淋酒调服,或童便服,诸家云甚效),瘰 疮肿 
。清热散瘀,破结解毒(结散热清,则血凉而毒解,为风病、血病、疮家圣药)。荆芥功本 
治风,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也。李士材曰∶风在皮里膜外,荆芥主 
之,非若防风能入骨肉也。 
连穗用(穗在于巅,故善升发),治血炒黑用(凡血药用山栀、干姜、地榆、棕榈、五 
灵脂等,皆应炒黑者,以黑胜红也)。反鱼蟹、河豚、驴肉。 

草部
连翘
内容:轻,宣,散结,泻火 
微寒升浮。形似心(实以莲房有瓣),苦入心,故入手少阴,厥阴(心、心包)气分而 
泻火,兼除手、足少阳(三焦、胆),手阳明经(大肠)气分湿热。散诸经血凝、气聚(营 
气壅遏,卫气郁滞,遂成疮肿),利水通经,杀虫止痛,消肿排脓(皆结者散之。凡肿而痛 
者为实邪,肿而不痛为虚邪,肿而赤者为结热,肿而不赤为留气停痰),为十二经疮家圣药 
(经曰∶诸疮痛痒皆属心火)。 

草部
紫苏
内容:宣,发表,散寒 
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香温散寒,通心利肺,开胃益脾(气香入胃),发汗解肌, 
和血下气,宽中消痰,祛风定喘,止痛安胎,利大、小肠,解鱼、蟹毒。多服泄人真气(时 
珍曰∶同陈皮、砂仁,行气安胎;同霍香、乌药,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发热解肌;同 
芎、当归,和血散血;同桔梗、枳壳,利膈宽肠;同卜子、杏仁,消痰定喘;同木瓜、浓 
朴,散温解暑治霍乱香港脚)。 
气香者良。宜橘皮。忌鲤鱼。 
苏子与叶同功。润心肺,尤能下气定喘,止嗽消痰,利膈宽肠,温中开郁(有苏子降气 
汤)。 
苏梗下气稍缓,虚者宜之(叶发汗散寒、梗顺气安胎,子降气开郁、消痰定喘。表弱气 
虚者忌用叶,肠滑气虚者忌用子),炒、研用。 

草部
薄荷
内容:轻,宣,散风热 
辛能散,凉能清(本经温,盖体温而用凉也),升浮能发汗。搜肝气而抑肺盛,消散风 
热,清利头目。 
治头痛头风,中风失音,痰嗽口气,语涩舌胎(含漱),眼耳咽喉,口齿诸病(辛香通 
窍,而散风热),皮肤瘾疹,瘰 疮疥,惊热(凡小儿治惊药,俱宜薄荷汤调),骨蒸。破血 
止痢(能治血痢。血痢病在凝滞,辛能散,凉能清)。虚人不宜多服(能发汗疏表,夏月多 
服,泄人元气)。 
苏产气芳者良(薄荷,猫之酒也;犬,虎之酒也;蜈蚣,鸡之酒也;桑椹,鸠之酒也; 
莽草,鱼之酒也,食之皆醉。被猫伤者,薄荷汁涂之)。 

草部
鸡苏
内容:x一名水苏,一名龙脑薄荷x 
轻,宣,散热,理血 
辛而微温。清肺下气理血,辟恶而消谷。 
治头风目眩,肺痿血痢,吐衄崩淋,喉腥口臭,邪热诸病(《局方》有龙脑鸡苏丸)。 
方茎中虚,似苏叶而微长,密齿面皱,气甚辛烈。 

草部
木贼
内容:轻,发汗,退目翳 
温微甘苦。中空轻扬,与麻黄同形、性;亦能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入足厥阴, 
少阳血分。益肝胆。 
治目疾,退翳膜(翳乃肝邪郁遏,不能上通于目),及疝痛脱肛,肠风痔 ,赤痢崩中 
诸血病。 

草部
浮萍
内容:轻,发汗,利湿 
辛散轻浮。入肺经,达皮肤,能发扬邪汗(丹溪曰∶浮萍发汗,甚于麻黄),止瘙痒、 
消渴(捣汁服)生于水,又能下水气,利小便。 
治一切风湿瘫痪(浮萍一味,蜜丸酒服,治三十六种风;浓煮汁浴,治恶疾疮癞遍身)。 
烧烟辟蚊。 
紫背者良。 

草部
苍耳子
内容:x一名 耳,即诗卷耳x 
轻,发汗,散风湿 
甘苦性温。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 
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肢挛痹痛,瘰 疮疥(采根叶熬,名万应膏),遍身瘙痒(作 
浴汤佳)。 
去刺,酒拌蒸。忌猪肉(《圣惠方》云∶叶捣汁,治产后痢)。 

草部
天麻
内容:宣,祛风 
辛温,入肝经气分。益气强阴,通血脉,强筋力,疏痰气。 
治诸风眩掉,头旋眼黑,语言不遂,风湿 (音顽)痹,小儿惊痫(诸风掉眩,皆属肝 
木。肝病不能荣筋,故见前症。天麻入厥阴而治诸疾,肝气和平,诸疾自瘳)。血液衰少及 
类中风者忌用(风药能燥血故也。昂按∶风药中须兼养血药,制其燥也。养血药或兼搜风药, 
宣其滞也。古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根类黄瓜,茎名赤箭,有风不动,无风反摇,一名定风草。明亮坚实者佳,湿纸包煨熟 
,切片,酒浸一宿焙用。 

草部
秦艽
内容:宣,去寒湿 
苦燥湿,辛散风。去肠胃之热,益肝胆之气,养血荣筋(风药中润剂,散药中补剂)。 
治风寒湿痹(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 
痹。痹在于骨则体重,在脉则血涩,在筋则拘挛,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通身挛急,(血 
不荣筋),虚劳骨蒸(时珍曰∶手足阳阴经药,兼入肝胆。阳明有湿,则手足酸痛寒热,有 
热则日晡潮热骨蒸。《圣惠方》治急劳烦热,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每服三 
钱。治小儿骨蒸潮热食减瘦弱,秦艽、炙甘草各一两,每服一二钱,钱乙加薄荷五钱),疸 
黄酒毒,肠风泻血,口噤牙痛(齿下龈属手阳明大肠经。张洁古曰∶秦艽能去下牙痛,及本 
经风湿)。湿胜风淫之证,利大小便(牛乳点服,兼治黄胆,烦渴便赤)。 
形作罗纹相交,长大黄白左纹者良。菖蒲为使,畏牛乳。 

草部

内容:宣,去风湿 
苦辛。生寒,熟温。 
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筋骨冷痛,腰膝无力,风湿疮疡。若痹痛由脾肾两虚、阴血不 
足,不由风湿而得者,忌服(风药能燥血)。 
江东人呼猪为 ,其草似猪咏臭,故名(唐·成讷有进 表。宋·张咏进 表云∶ 
其草金棱银线,素茎紫 ,对节而生,颇同苍耳。臣吃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须发乌 
黑,筋力轻健,效验多端)。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者尤佳。去粗 
茎,留枝叶花实,酒拌蒸晒九次,蜜丸,甚益元气( 辛苦气寒,故必蒸晒九次加以酒蜜 
,则苦寒之阴浊尽去,而清香之美味见矣。数不至九,阴浊未尽,则不能透骨搜风而却病也 
)。捣汁熬膏,以甘草、生地煎膏,炼蜜三味收之,酒调服尤妙。 

草部
威灵仙
内容:宣,行气,祛风 
辛泄气,咸泄水(《本草》苦,元素甘),气温属木。其性善走,能宣疏五脏,通行十二 
经络。 
治中风痛风,头风顽痹(湿热流于肢节之间,肿属湿,痛属热,汗多属风,麻属气虚, 
木属湿痰死血。十指麻木,亦是胃中有湿痰死血,脾主四肢故也。痛风当分新久,新痛属寒 
,宜辛温药;久痛属热,宜清凉药。河间所谓暴病非热,久病非寒是也。大法宜顺气、清痰 
、搜风、散湿、养血、去瘀为要。威灵仙传曰∶一人手足不遂数十年,遇新罗僧曰,得一药 
可治,入山求之,乃威灵仙也,服之而愈),症瘕积聚,痰水宿脓,黄胆浮肿,大小肠秘, 
风湿痰气,一切冷痛。性极快利,积 不痊者,服之有捷效。然疏泄真气,弱者慎用。和砂 
仁、沙糖、醋煎,治诸骨哽。 
根丛须数百条,长者二尺余,色深黑,俗名铁脚威灵仙。忌茗、面汤。 

草部
钓藤钩
内容:宣,除风热,定惊 
甘微苦寒。除心热,平肝风。 
治大人头旋目眩,小儿惊啼螈 (音炽纵。筋急而缩为螈,筋缓而弛为 ,伸缩不已为 
螈,俗谓之搐搦是也),客忤胎风,发斑疹。主肝风相火之病,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相 
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 
有刺,类钓钩。藤细多钩者良(纯用钩,其功加倍)。久煎则无力。 

草部
茵芋
内容:宣,去风湿 
辛苦微温,有小毒。 
治风湿拘挛痹痛(时珍曰∶古方治风痫,有茵芋丸;治风痹,有茵芋酒;治产后风,有 
茵芋膏。风湿诸证多用之。茵芋、石南、莽草,皆治风妙品,近世罕知。莽草辛温有毒,治 
头风痈肿乳痈疝瘕。苏颂曰∶古方风湿诸酒多用之,今人取叶煎汤热含,治牙虫喉痹甚效。 
甄权曰∶不入汤)。 
茎赤,叶如石榴而短浓,茎炙用。 

草部
当归
内容:补血,润燥,滑肠 
甘温和血,辛温散内,苦温助心、散寒(诸血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当归苦温助 
心)。入心、肝、脾(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为血中之气药。 
治虚劳寒热,咳逆上气(血和则气降),温疟(厥阴肝邪) 痢(便血曰 ),头痛腰痛, 
心腹诸痛(散寒和气),风痉无汗(痉音擎上声。身强项直,角弓反张曰痉。无汗为刚痉, 
有汗为柔痉。当归辛散风,温和血。产后亦有发痉者,以脱血无以养筋也,宜十全大补汤), 
痿痹症瘕(筋骨缓纵,足不任地曰痿;风寒湿客于肌肉、血脉曰痹;血凝气聚,按之坚硬曰 
症;虽坚硬而聚散无常曰瘕,尚未至症也),痈疽疮疡,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 
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挟脐上行,至胸中,上颃颡,渗诸阳,灌 
诸经,下行入足,渗三阴,灌诸络,为十二经脉之海,主血。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总约诸 
脉),及妇人诸不足,一切血证,阴虚而阳无所附者。 
润肠胃,泽皮肤,养血生肌(血旺则肉长),排脓止痛(血和则痛止)。然滑大肠,泻者 
忌用(当归为君,白芍为臣,地黄为佐,芎 为使,名四物汤。治血之总剂,血虚佐以人参、 
黄;血热佐以条芩、栀、连;血积佐以大黄、牵牛。昂按∶血属阴,四物能养阴,阴得其 
养,则血自生,非四物能生血也。若气虚血弱之人,当用人参,取阳旺生阴血之义。多有过 
服四物阴滞之药,而反致害者)。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 
血乱能抚,盖其辛温能行气分,使气调而血和也。东垣曰∶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 
守;尾,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雷 、海藏并曰∶头,破血。时珍曰∶治上用头, 
治中用身,治下用尾,通治全用。一定之理也)。 
川产力刚善攻,秦产力柔善补。以秦产头园尾多肥润气香者良,名马尾当归;尾粗坚枯 
者,名 头当归,只宜发散用。治血酒制,有痰姜制(昂按∶当归非治痰药,姜制亦臆说耳) 
。畏菖蒲、海藻、生姜。恶湿面。 

草部

内容: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