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617-古今医统大全 >

第107部分

617-古今医统大全-第107部分

小说: 617-古今医统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而用桂枝者。二者均为解散,正分轻重,不可不察也。仲景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 
不得服麻黄。古人有汗者当解肌,无汗者当发汗,是太阳一经尚有差别,又况不分阴阳而 
用药乎!当汗而下即死,当下而汗亦死,所以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谓当下而反 
汗也。阳盛者内热而邪在里,故当下也。设投桂枝发汗,是阳盛即毙也。)承气入胃,阴 
盛乃亡。(谓当汗而反下也。阴盛者恶寒而邪在表,故当汗也。误投承气攻下,是阴盛而 
亡也。)可见麻黄桂枝承气者,死生之系,业医者可不慎哉!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伤寒三四日外,服诸汤不瘥,身热脉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 
主之。此方夏至后可代桂枝汤用,若加麻黄,可代麻黄汤青龙汤用。有汗脉缓为桂枝证,无 
汗脉紧为麻黄青龙证。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证治论》云∶白虎汤性凉,惟夏至后用之。谓如土地七八月犹热处,有壮热为病;相 
度尚可用白虎汤, 
服之自然汗解。然白虎汤用石膏,故亦治伤寒,不专于治 也。或问曰∶夏月若果见麻黄 
桂枝证,亦岂得不用,而固用白虎汤也?曰∶此说尤妙,但临时看证用之。假如虚弱人 
老人,不可用白虎也,盖白虎性凉,若下利腹痛者勿服,当改服小柴胡汤。 
或问∶夏至后皆可用白虎汤耶?答曰∶白虎治中 并汗后一解表药耳,非正伤寒 
药也。今之医者见六月中病,多云中 ,不辨热病,用药太凉,况夏月阴气在内,尤宜戒 
之。《证治论》云∶白虎亦治伤寒,不专治 。《活人书》云∶白虎治中暑并汗后一解表药 
耳。其二说虽颇异,大抵随时审证,当用即用,不可执一说也。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证具,却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以小柴胡 
汤与之,此虽已下不为逆。若得小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难为汗下者,必用 
小柴胡,故又名三禁汤。今见伤寒多用小柴胡,不问阴阳表里皆与之,岂不为害也?不知小 
柴为少阳表里和解之药,惟呕恶心,寒热怕风恶寒,在表亲切。伤寒但呕,便属少阳, 
止用小柴胡汤和解。盖少阳邪未入里,而在表里之间,是邪欲入,胃气充而不纳,故呕出。 
若邪稍入里,气未和,当用大柴胡汤微下之,自然热退身凉,何有坏证。若只邪在皮肤, 
恶寒热作,脉浮而促,则当解表,用九味羌活汤。所以有谓解表未开,不得攻里;表气尚 
存,攻之为逆。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或问∶伤寒有表复有里证,用大柴胡汤之缓剂下之何如?答曰∶大柴胡汤,伤寒下 
药,与三承气汤之次也。其间应下,尚有表证,多或虚弱易动者,宜用大柴胡汤缓方为至 
稳。若血虚人,更加当归。虚弱用之稳,为其有人参甘草和中故也。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利,非大柴胡汤不可也。此非是有阳明呕 
吐,又非霍乱吐利,谓之太阳,大柴胡证也,故缓以下之为稳也。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或问曰∶承气汤既有三等之殊,治之必有浅深缓急次第,可得闻乎?曰∶太阳传于阳 
明者,自表之里,无形传至有形,故用大承气汤急下之,以其硝黄猛烈故也。少阳传于阳 
明,为逆传来者,阳明居太少之中,故从乎中治,宜小承气汤之缓也。若夫正阳阳明,为 
本经传于有形,故用调胃承气汤之缓剂。无太少二气之传,故不用浓朴枳实燥药,所谓有 
缓急次第之用者,此也。大承气汤,下药之最急者;大柴胡汤,下药之最缓者。调 
胃承气汤,急之次者;小承气汤,缓之次者。 
春甫按∶大承气汤治三焦俱实,否满燥坚全,故用浓朴枳实苦寒泻满,芒硝咸以除 
坚,大黄之苦以泻实热。此为胃实不大便,发热狂言谵语,三焦俱实而用之者也。小承气 
汤治上焦积热而成否实,以浓朴枳实去痞,大黄泻实热。不用芒硝,则不伤下焦血分之真 
阴。此为上焦实热而用之者也。调胃承气汤治邪在中焦,则有燥实坚三证,故用甘草调胃 
和中,芒硝润燥,大黄泻实。不用朴实以伤上焦之元气也。桃仁承气汤治中焦于血积热。 
经曰∶中焦如沤,血之源也。中焦热甚则血瘀凝,故有腹痛不可接。又有谵语则以调胃承气 
加桃仁肉桂以破之,亦不用朴实以伤上焦。此则诸承气因证立方,而不容以不易名也。上文 
谓无形有形缓急次第,惟见其大略焉耳,岂若直以三焦证治而论,不亦深切着明也哉!《伤 
寒论》潮热条云∶设当行大承气汤,亦须先与小承气汤,不转矢气者,不可攻也。 
仲景云∶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粪,欲行攻法,少与小承气汤,腹中转矢气者, 
此有燥粪也,乃可以大承气攻之,若不转矢者,此先硬后溏也,切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胀 
不能食也。凡伤寒攻热邪,皆用汤液涤 
荡热积,不可用圆子药攻,不可不知也。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用大青龙汤也。以其中风 
并伤寒俱盛,故青龙汤添麻黄,合桂枝汤药味在内,更加百膏,所以为紧。此治荣卫俱 
病者也。大抵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荣,寒则伤卫;桂枝主伤卫, 
麻黄主伤荣,故大青龙主荣卫俱伤者,此也。 
李先知云∶脉缓有汗为桂枝汤证,脉紧不烦为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脉似桂枝反无 
汗,似麻黄反烦躁是也。若不审证,误用青龙发汗,伤人多矣。故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 
风者,不可服青龙,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宜服真武汤。仲景特设此药以 
救之。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十枣汤治身凉干呕,短气筋痛者当行。须是表证已罢,方可用之;表未解者不可行也, 
以其药性太猛,切戒轻用。 
里有水证条云∶身凉表证罢,咳而胁下痛者,十枣汤。痞证条云∶胁下痛,干呕短气, 
身凉不恶寒,汗出无表证者,十枣汤。干呕证条云∶身凉汗出,干呕胁痛不恶寒,此表证 
已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可见十枣汤非敢轻用,必审表证罢,惟身凉胁痛干呕,有水 
气而里未和者方用之。以枣十枚为君,消水药不过一钱,不敢轻用可知矣。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易老九味羌活汤为解利两感伤寒而设。经曰∶两感于寒者死不治。以其一日太阳与 
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 
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此为脏腑俱虚,内外俱病。欲表 
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感有浅深虚实之异,虚而感之深者 
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故易老有九味羌活汤之制也。其黄芩、生地为里热之药,羌 
活、细辛为解表之药,亦和平表里之轻剂耳。然非正伤寒之主药也,陶氏谓其可代麻黄、桂 
枝、青龙三方之用,噫!亦过矣。但用之于伤风见寒,伤寒见风,头身疼痛,恶寒发热而兼 
有里证者宜用之,大抵终是轻剂。若果当发汗,必用麻黄,而羌活、防风岂可比也?若表 
虚有汗,则用桂枝。若有汗而烦必用青龙,羌活岂可代也?非即病正伤寒,而九味羌活用于 
春秋之时,比之麻黄、青龙,则又稳也。知者审诸。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诸方目
属性:第一、x麻黄汤x 治太阳脉浮紧,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而喘。 
麻黄(二钱) 桂枝(一钱) 甘草(五分) 杏仁(八枚) 
上锉,每服水盏半,先煎麻黄数沸,后加生姜三片、枣一枚,内余同煎至八分,去渣温 
服,覆取汗。盖麻黄性热,惟冬时正伤寒无汗者用之。若春夏,不可轻用,服之必发斑 
发黄。如用者,要石膏、知母、黄芩。 
第二、x麻黄干葛汤x 治太阳发热、无汗恶寒,刚 。 
麻黄 赤芍药(各三钱) 干葛(钱半) 豉(半合) 
上水二盏、葱白一茎,煎八分,温服取汗。 
第三、x麻黄升麻汤x大下后脉沉迟,尺脉不至,咽喉不利,厥逆泄利不止者。 
麻黄(八钱) 升麻 当归(各四钱) 知母 黄芩 葳蕤(各二钱) 石膏 白术 
芍药 天门冬 桂枝 茯苓 甘草 干姜(各一钱) 
上水三升三合先煎麻黄一二沸,去沫,入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服,次第令尽。汗出愈。 
第四、x麻黄知母石膏汤x 治太阳无汗,夏至后服。 
麻黄汤加知母(一钱) 石膏(二钱) 
第五、x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x 治太阳汗后喘。 
麻黄(八钱) 杏仁(三十个) 甘草(四钱) 石膏(一两) 
上水四盏先煮麻黄,减一盏,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二盏,分二服。 
第六、x麻黄连翘赤小豆汤x 治伤寒瘀热在里,身目发黄,中湿身痛。 
麻黄 连翘 甘草(各四钱) 桑白皮 赤小豆(各一两二钱) 杏仁(三十个) 大 
枣(八枚) 生姜(七钱) 
上水四盏先煮麻黄二三沸,掠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二盏。分三服,半日尽。 
第七、x麻黄附子细辛汤x 治少阴发热,脉沉微汗之。 
麻黄 细辛(各六钱) 附子(一个) 
水四盏煎麻黄,减去一盏,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二盏,分三服。 
第八、x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x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麻黄 薏苡仁(各半两) 甘草(二钱) 杏仁(十个) 
上水三盏煎至盏半,分二服。避风微汗。 
第九、x麻黄附子甘草汤x 治少阴无表里证。 
麻黄(三钱) 甘草(一钱) 附子(一钱) 
上水盏半煎至八分,温服取微汗。 
第十、x桂枝汤x 治太阳中风,发热汗出,鼻鸣干呕。(加黄芩名阳旦汤。) 
桂枝 赤芍药(各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五片) 大枣(三枚) 
上水盏半煎八分,温服取微汗。(夏至前加黄芩,夏至后加知母石膏。虚寒者不必 
加。酒家小便数不可行桂枝。) 
第十一、x桂枝麻黄各半汤x 治太阳脉浮缓如疟,无汗身疼。 
桂枝(五钱) 芍药 甘草 麻黄(各三钱) 杏仁(二十个)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上水四盏先煎麻黄二三沸,去沫,纳诸药,煎至二盏,分三服。 
第十二、x桂枝甘草汤x 治发汗过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三钱) 甘草(一钱) 
水一盏煎八分,温服。 
第十三、x桂枝加葛根汤x 治伤风项背强,有汗不恶风,柔 。 
桂枝汤加葛根煎服。 
第十四、x桂枝石膏汤x 治热病,夏至后同桂枝用。 
桂枝汤加石膏煎服。 
第十五、x桂枝二麻黄一汤x服桂枝,形如疟,得汗必解。 
桂枝 芍药(四钱) 麻黄(二钱) 甘草(二钱) 杏仁(十六枚) 生姜(四 
钱) 大枣(五枚) 
水三盏先煎麻黄一二沸,去沫,纳诸药,煎二盏,分二服。 
第十六、x桂枝大黄汤x 治关脉沉实,按之痛,大便秘。 
桂枝汤加大黄(量强弱下) 芍药,减甘草,煎服。 
第十七、x桂枝人参汤x太阳下之早,协热利不止,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