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617-古今医统大全 >

第158部分

617-古今医统大全-第158部分

小说: 617-古今医统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倍芍药。《玉机微义》云∶泄利腹痛,其证甚多。有因内气结滞,有因积滞,有因寒热,有 
因血虚,亦宜察脉随证调理,惟和之一字可总言之。若加当归、芍药,惟血虚可用。 

卷之三十六滞下门
病机
属性:痢疾而呕吐呃逆者,《机要》以为胃气不和,此特其一也。《玉机》云∶有因胃火阴火 
上冲,有因胃虚积滞所致。丹溪亦以为气自下冲上,属火之象。滞下之久而见此证,多是阴 
火所乘,阳虚阴脱,不相既济,为难治。 

卷之三十六滞下门
病机
属性:《玉机微义》云∶禁口利乃胃中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塞,而成禁口 
之证,亦有误服涩热之药,而邪气停于胃口者。 

卷之三十六滞下门
病机
属性:《良方》云∶有一方一家大小传染,所痢相似,是疫毒痢也。治法须当察运气之相 
胜,亦不可狎泥,当先视其虚实,兼运气而施治,斯为两全而当矣。 

卷之三十六滞下门
病机
属性:《巢氏病源》云∶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 
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习,便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谷痢是也。 

卷之三十六滞下门
病机
属性: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饮食, 
恣用浓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 

卷之三十六滞下门
病机
属性:《病源》∶谷道虫者,由胃弱肠虚而蛲虫下乘之也。谷道肛门,大肠之候。蛲虫者,九虫 
之内一虫也,在于肠间。若腑脏气实,则虫不妄动;胃弱肠虚,则蛲虫乘之。轻者或痒或虫 
从谷道中溢出,虫状极细,形如蜗虫;重者侵蚀肛门而疮烂也。 

卷之三十六滞下门
脉候
属性:《内经》曰∶肠 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又曰∶肠 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肠之候,身不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藏期之。又曰∶阴阳虚脱肠 死,泄而 
脱血,脉沉微,手足逆,皆难治。 
《脉经》曰∶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大发热者死。又肠 筋挛脉细小安静 
者生,浮大坚者死。 
严氏曰∶凡下痢之脉微小者生,浮洪者难治。肠 下脓血,滑软者生,弦急者死。 
仲景云∶下痢脉沉弦者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痢 
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 
不温,脉不出者死。下痢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下痢脉微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脉 
紧未愈。下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宜下之。下痢脉微迟,痛未止,宜温之。 

卷之三十六滞下门
治法
属性:夫痢疾滞下,实由湿热郁久,食积停滞,而后滞下之疾作焉。初须通因通用之法,以 
涤去肠胃积滞,然后调和胃气,则可愈矣。若不疏涤,便欲止之,虽愈必发。此其所以为休 
息痢者是也。 

卷之三十六滞下门
治法
属性:痢疾初起须去邪,久而虚者必是滑脱下陷,须提升涩脱,方可愈也。若初疏涤过而邪气 
尚未尽除,脉犹弦急,其人壮健,须再下之。 

卷之三十六滞下门
治法
属性:《原病武》云∶或曰∶白痢既非寒病,何故服辛热之药亦有愈者邪?盖辛热之药能开发 
肠胃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此特其一端也。甚至先曾通泻,或因凉药太 
多,气虚下陷,脉微沉细,四肢厥冷,即宜温补,升阳益胃汤、干姜理中汤之属是也。夫 
治初痢者,当以苦寒治之,或略加辛药佐之则可。盖辛能发散开郁,如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 
至云概不可用热药,亦非治法通变之精妙也。故曰∶治痢温补,要合时宜。 

卷之三十六滞下门
治法
属性:《机要》云∶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 
剂竭之。(经云∶在下者引而竭 
之,如大承气汤加滑石之类是也。)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如通涤太过,脾胃虚寒,脉微发厥, 
以理中汤加吴茱萸、木香之属。)风邪内结,宜汗之; 溏而痢,宜温之。又云∶在外发之, 
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下陷者举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云∶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 
之。兵法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之谓也。 
《秘藏》云∶假令伤寒,饮食 胀,满而飧泄者,宜温热之剂以消导之。伤湿热之物,而 
成脓血者,宜苦寒之剂以内收之。风邪下陷者升举之,湿气内胜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 
后重者除之调之,腹痛者和之。洞泻肠鸣,无力不及粘衣,其脉弦细而弱者,温之收之。脓 
血稠粘,至圊而不能便,其脉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 

卷之三十六滞下门
治法
属性:仲景云∶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气等汤。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浓朴之温,善行滞气; 
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灌涤肠胃,滋润轻快,积行即止。《局方》用砒、丹、巴、 , 
类聚成丸,其气凶暴,其体滞积,气虽行而毒瓦斯留连。纵有劫病之效,而肠胃清纯之气宁无损 
伤之患乎?久而可用温药者,乃用姜附温之。《局方》例用热药为主,涩药为佐,甚非理也。 
故云∶通剂宜早,温涩宜迟。此因时制宜之妙用也。 
凡先泻而后痢者,逆也。又复通之而不已者,虚也。脉微迟者,宜温补;脉弦数者, 
为逆主死。 
腹痛,以白芍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恶寒者加桂,恶热者加柏皮。腹痛因肺金之气郁 
在大肠之间,以苦梗发之,后用痢药。 
初痢腹痛,切不可骤用温药补药,姜、桂、参、术之属,惟久痢气虚胃弱而后用之可也。 
后重者,乃积与气堕下之故,兼升兼消,尤当和气,木香槟榔丸、保和丸之类。 
身热挟外感不恶寒者,用小柴胡去人参;发热恶寒,身首俱痛,此为表证,宜微汗和 
解之,以苍术、川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煎服。 
发热不止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兼升药温脾药。 
温热为痢不渴者,建中汤加苍术、茯苓,煎下保和丸。 
湿热下痢,小便涩少,烦渴能食,脉洪大而缓,腹痛后重,桂苓甘露饮送下保和丸。 
湿多热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后重夜多痢下,胃苓汤送下保和丸。脾胃不和,食少腹 
胀痛,后重,脉弦紧,平胃散加芍药、官桂、葛根、白术、茯苓,煎下保和丸。气虚面色 
萎黄,或枯白色,人瘦弱,痢频并痛,后重不食,脉微细或微汗时出,黄 建中汤。 
肛门痛,因热留于下也,木香、槟榔、芩、连加炒干姜。仲景治肛痛,一曰温之,一曰 
清之。若病久身冷自汗,脉沉细,宜温之。(理中汤是也。)初病身热,脉洪大,宜清之。 
(黄芩芍药汤是也。) 
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有风邪下陷者,宜升提之,盖风伤肝, 
肝主血故也。湿热伤血者,宜行湿清热。 
血痢久不愈者,属阳虚阴脱,用八珍汤加升举之药。甚有阳虚阴脱不能固,阵阵 
自下血,手足厥冷,脉渐微缩。此为元气欲绝,急灸气海穴,用附子理中汤,稍迟之则死。 
下痢久而气血大虚,腹痛频并,后重不食,或产后得此证,用四君子汤加当归、陈皮、 
糯米煎服。 
痢疾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为死血证,用桃仁细研及滑石行之。 
下痢红多身热,益元散加木通陈皮炒芍药白术汤送下保和丸、香连丸之属。 
下痢白多者,用芍药白术陈皮甘草汤送下香连丸。 
下痢如豆汁者,湿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有如五色之相染, 
当先通利之。此迎而夺之之义也。如虚者须审之。 
凡痢疾已减十之七八,秽积已尽,糟粕未实,用炒芍药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汤,下 
固肠丸三四十粒。此丸性燥,有去湿实肠之功。若积滞未尽者,不可遽用。 
痢后糟粕未尽,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腹中作痛者,以白术、陈皮二味煎服 
和之自安。 
如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当归身、芍药、生地黄,佐之以 
桃仁泥,和之以陈皮,血生自安。 
如力倦气少,脾胃虚而恶食,此为挟虚证,用四君子汤加当、芍补之,虚回而利自止。 
凡痢疾之证,要审患人体气浓薄,曾无通泻,及用攻积苦寒之药多寡,诊其脉有力无 
力,及正气邪气有余不足,对证施治,未为弗效也。今医治痢,峻用下剂及苦寒破滞太过, 
鲜不以为后艰,况年高与体弱者,遂致元气虚陷,反不能支。胃气既虚,其痢益甚。有脉微 
阳气下陷入阴中,则脱血阵阵而下者,医尚谓为血痢不已,仍用苦寒,寝至脉绝,四肢厥逆 
而死者,曷可胜纪?且今世之人患痢疾者,多有脾胃先虚而后积滞,通滞下剂亦惟酌量斯可 
矣。稍有过之,遂至虚脱,难收桑榆之效,盖有由焉。 
久痢体虚气弱,滑脱而痢不止,徒知以涩药止之,诃子、豆蔻、粟壳、白矾、牡蛎固 
皆用之,亦有不止。殊不知元气下陷,当用升提补气,如参、 、升麻、陈皮、沉香,佐之 
以收涩之药,自然奏效。甚者速灸气海、天枢、百会。 
禁口痢,胃口热甚故也,用黄连、人参、石菖蒲、石莲子煎服。如吐,强呷之,但得 
一口下咽便好,用田螺捣如泥纳脐中,引火气下行。胃口热郁,当开以降之,切不误用丁 
香、砂仁辛热之药,以火济火。 
小儿痢疾,用黄连、黄芩、大黄、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红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一小儿八岁下痢纯血,作食积治,苍术、白术、黄芩、芍药、滑石、茯苓、甘草、陈 
皮、神曲煎汤,下保和丸。 
凡下痢纯血者,如尘酱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开而不收,如竹筒者,唇如朱红者, 
俱死。如鱼脑髓者,身热脉大者,俱半死半生。 
久痢六脉沉弱,诸药不效,以十全大补汤加姜枣,少入蜜煎服。 

卷之三十六滞下门
药方
属性:(《质疑》)x黄连枳壳汤x 治痢疾初作,多由湿热,但下之后,即服此汤一二剂, 
并无再作,百发百效。 
川黄连(一钱) 枳壳(八分) 当归(八分) 白芍药(一钱) 茯苓 泽泻 青皮 槟榔(各七分) 
木香(五分,磨汁入) 甘草(四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食前温服。湿热积滞,初作炽迫者,宜下之, 
加大黄、朴硝各二钱。血痢,加黄芩、地榆、川芎、桃仁各六分。白痢,加吴茱萸(泡)五分。 
腹痛者,倍芍药加玄胡索、泽兰叶。赤白兼下者,加桃仁、滑石、归尾、陈皮各五分。未痢 
久弱下后来愈,去芩、连加归尾、芍药、川芎、熟地黄、白术、阿珠各一钱。湿甚小水少, 
加木通、泽泻、山栀、茯苓各五分。下后二便流利,惟后重不去,此气陷于下也,升麻、川芎 
提之。痢久气血两虚者,八物汤养之。痢久滑泄,二便流利,腹中清,加粟壳、诃子、阿 
胶之类涩之。 
(《杂着》)x芩连芍药汤x痢疾只是湿热食积三者,起初只要下之,泻去肠胃中之 
湿热,开郁结之气,消化食积之滞,无过通因通用而已。下后未愈,随证调之,久则不可下,脾 
胃虚故也。邪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